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诗经》,每篇诗歌都会深深打动我们:祖先们在那样的艰难生活中尚且没有忘记歌唱——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爱情。他们的真情单纯明朗、自然质朴、大胆率真而不加掩饰。这不由得让我呼唤:教学需要真情!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的学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语文课堂中,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不必用什么高深的理论去诠释,只要你满怀真诚走进作品,贴近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真情,那你就将最珍贵的礼物赠给了你的学生们!
一、巧借真情契机,滋润孩子心房
《课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小A插话:“老师,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孩子,而要给妈妈呢?”想想也有道理,既然雨衣要给最弱小的人,那孩子不就是最弱小的人吗?为什么要先给妈妈呢?我微笑着示意他们再想想,另一个孩子站了起来:“因为在爸爸眼里,妈妈是需要保护的。”
说得好!我真佩服他的情商。“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爸爸很爱妈妈!”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全班人都不好意思地哄笑了。我也笑着问:“难道你们不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恩恩爱爱,和和睦睦吗?”从学生郑重的点头中,从他们发光的眼神里,从他们通红的小脸上,我知道他们不仅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更受到了爱的启蒙教育。相信所有同学都在那一刻想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也会发自肺腑地祝愿她们幸福恩爱。
虽然这只是一个平常的片断,却在不经易间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不正是润物无声吗?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插曲,在教《春联》时,我想让他们选一副春联送给别人,有一个孩子选了“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送给父母,我追问,他涨红着脸说:“因为他们经常吵架,我希望他们和睦。”眼神中充满了哀怨,也有些许期待。
语文课本中到处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生成资源,无处不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只要用心去挖掘,去感受,语文的育人功能一定会似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二、品味真情文字,震颤学生心弦
万趣会文,不离辞情。情感是精神的内核,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小学语文课文多数文质兼美,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饱蘸作者的感情。如果学生体验不到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能被这种情感打动,那么,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更不要说心灵的振动了。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灵的教育呢?
在《狼和鹿》中,抓住保护鹿的功臣——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前后,鹿的情况对比分析,结果出人意料: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前后对照,激发感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自然也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三、善创真情形象,美化师生心灵
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借助画面展示、课件演示、语言描述、启发想像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使课文语言变成鲜活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借助生动的描述,真情的流露,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画面,亲近人物,接触景物,亲历事情。如《庐山的云雾》第二、三两节如数家珍似地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自然风光。如何让学生进入那美的意境中,并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人间仙境的美,去品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呢?我出示迷人的画面,播放恬静的音乐,和学生“携手”走近那“庐山”,走近那“云雾”。学生那一双双慧眼终于采撷到了许多“珍珠”,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老师您看,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变化真快啊!”“眼前的云雾,刚才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真美呀!”“老师您听……”老师和学生就这样边走边“聊”,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这样的交流比一味地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是不是要强呢?
四、体验真情场景,掀起情感波澜
随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就越强烈,正所谓爱此入心,情彼入骨!《特殊的葬礼》一文揭示的事理学生不难明白,但惟有学生心灵产生震颤才是成功育人的标志。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尽情领略了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进一步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同学们想去饱览大瀑布的美景吗?好,闭上眼睛。”接着老师说了一大串路程,学生呢?早已迫不及待了。终于,在他们的期待中,老师放了录像:只见像小溪一样的水流从山上掉下来,奄奄一息。可想而知,学生的内心要多失望就有多失望。这时,孩子们的情感已泛起了波澜。接着老师用煽情的语调,向大家展示当地被污染了水样,拍摄的照片等,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身边生存环境在一天天恶化的时候,当他们得知这巨大的变化是人类乱砍乱伐,肆意破坏环境造成的时,诧异、痛心、遣责、忧虑……各种体验在心头交织,情感波澜被掀起,终于发出了共同心声:“救救地球,保护环境!”
正是孩子们情感不断的丰富,才会引起他们的感同深受,同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达到育人无痕的效果。我们相信,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颤,就会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就会奠定了爱自然,爱地球的坚定信念,这对他们成长必会奠定健康的基础。通过体验真情场景,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沉睡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零距离”接触,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高效的的语文课堂无需追求绚丽的色彩,只要孩子们能够充分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探究真的有所得、有所悟,让学生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感受师生赏识的目光,飞扬自己个性的风采,流露出真诚的情感,享受学习的愉悦。语文课堂情更真、意更浓,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舞台!
一、巧借真情契机,滋润孩子心房
《课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小A插话:“老师,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孩子,而要给妈妈呢?”想想也有道理,既然雨衣要给最弱小的人,那孩子不就是最弱小的人吗?为什么要先给妈妈呢?我微笑着示意他们再想想,另一个孩子站了起来:“因为在爸爸眼里,妈妈是需要保护的。”
说得好!我真佩服他的情商。“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爸爸很爱妈妈!”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全班人都不好意思地哄笑了。我也笑着问:“难道你们不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恩恩爱爱,和和睦睦吗?”从学生郑重的点头中,从他们发光的眼神里,从他们通红的小脸上,我知道他们不仅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更受到了爱的启蒙教育。相信所有同学都在那一刻想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也会发自肺腑地祝愿她们幸福恩爱。
虽然这只是一个平常的片断,却在不经易间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不正是润物无声吗?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插曲,在教《春联》时,我想让他们选一副春联送给别人,有一个孩子选了“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送给父母,我追问,他涨红着脸说:“因为他们经常吵架,我希望他们和睦。”眼神中充满了哀怨,也有些许期待。
语文课本中到处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生成资源,无处不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只要用心去挖掘,去感受,语文的育人功能一定会似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二、品味真情文字,震颤学生心弦
万趣会文,不离辞情。情感是精神的内核,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小学语文课文多数文质兼美,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饱蘸作者的感情。如果学生体验不到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能被这种情感打动,那么,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更不要说心灵的振动了。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灵的教育呢?
在《狼和鹿》中,抓住保护鹿的功臣——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前后,鹿的情况对比分析,结果出人意料: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前后对照,激发感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自然也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三、善创真情形象,美化师生心灵
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借助画面展示、课件演示、语言描述、启发想像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使课文语言变成鲜活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借助生动的描述,真情的流露,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画面,亲近人物,接触景物,亲历事情。如《庐山的云雾》第二、三两节如数家珍似地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自然风光。如何让学生进入那美的意境中,并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人间仙境的美,去品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呢?我出示迷人的画面,播放恬静的音乐,和学生“携手”走近那“庐山”,走近那“云雾”。学生那一双双慧眼终于采撷到了许多“珍珠”,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老师您看,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变化真快啊!”“眼前的云雾,刚才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真美呀!”“老师您听……”老师和学生就这样边走边“聊”,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这样的交流比一味地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是不是要强呢?
四、体验真情场景,掀起情感波澜
随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就越强烈,正所谓爱此入心,情彼入骨!《特殊的葬礼》一文揭示的事理学生不难明白,但惟有学生心灵产生震颤才是成功育人的标志。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尽情领略了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进一步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同学们想去饱览大瀑布的美景吗?好,闭上眼睛。”接着老师说了一大串路程,学生呢?早已迫不及待了。终于,在他们的期待中,老师放了录像:只见像小溪一样的水流从山上掉下来,奄奄一息。可想而知,学生的内心要多失望就有多失望。这时,孩子们的情感已泛起了波澜。接着老师用煽情的语调,向大家展示当地被污染了水样,拍摄的照片等,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身边生存环境在一天天恶化的时候,当他们得知这巨大的变化是人类乱砍乱伐,肆意破坏环境造成的时,诧异、痛心、遣责、忧虑……各种体验在心头交织,情感波澜被掀起,终于发出了共同心声:“救救地球,保护环境!”
正是孩子们情感不断的丰富,才会引起他们的感同深受,同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达到育人无痕的效果。我们相信,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颤,就会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就会奠定了爱自然,爱地球的坚定信念,这对他们成长必会奠定健康的基础。通过体验真情场景,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沉睡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零距离”接触,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高效的的语文课堂无需追求绚丽的色彩,只要孩子们能够充分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探究真的有所得、有所悟,让学生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感受师生赏识的目光,飞扬自己个性的风采,流露出真诚的情感,享受学习的愉悦。语文课堂情更真、意更浓,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