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挑战与未来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61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2. 长沙理工大学体育 部,湖南 长沙 410067)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近百年中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为脉络,回 顾历史,审视现状,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其发展前景,以推动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育;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回顾;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077-05
  History, Challenge and Future of Sports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 na GONG Zhengwei
  LI Liying
  (1.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
  2.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67, Hunan Chin a)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eacher education in nearly a century and observes the current situat ion. The prosperity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chool sport in the 21s t century.
  Key words: sports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curriculum reform ; review; development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提高师资的质量作为提高教育质 量的突破口。这是因为,没有教师的质量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 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如果我们承认教师的素质问题是新世纪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重要问题,而且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能否顺利进行进而取得 理想效益的关键因素,那么,对体育教师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是培养高质量体育教师的前提 。本文以近百年中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为脉络,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并以此为依据探 讨其发展前景,以推动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1 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百年省思
  
  1.1 前50年:战乱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艰难发展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痛感“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之强弱盛衰”的清政府借鉴日本学 制,模仿性地移植了日本的师范教育制度。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使师范教育在学 制上得到了认可,正式设置独立的师范学堂。该《章程》在师范教育、学校教育等都深带“ 日化”烙印。与此相应,当时体育师资的培养,由于多由日本留学归国人员所创办,施教自 然倾向日化。
  民初至1923年期间,学校体育虽有所进步,“双轨制”也逐步形成,但仍以日本模式为主。 与学校体育一样,体育师资的培养也有了一些变化,至1923年前,一批体育师资培养机构相 继创建,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也有所发展。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一批新的体育科、系 得以设置,并向高层次、规范化迈进。1923年新学制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学校体 育开始逐步“美式”化,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相应地开始“美化”。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后期,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美化”倾向更趋明显,相应地要求 体育师资的培养模式也与之一致。随开放式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体育师资的培养形式呈现 多样化。一些体育专门学校系科归并于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在大学里培养体育师资 的形式开始出现,修业年限也有所提高。一些本科要求的体育师资培养形式随即出现,美式 的主辅修模式也在一些体育系出现。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又建立了一些体育系科及体育 专门学校,但课程模式无实质变化,基本以美式为主。
  1.2 后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教师教育实践与改革
  1.2.1 1949-1965年:初建基业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校不设专业,只设院、系、科。1952年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 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体育 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称上海体育学院)诞生,设体育专业一种。此后至1954年 间,北京、南昌(后迁至武汉)等5地先后建立了直属的体育学院,同时恢复和建立了28个 师范院校体育系、科。这些院、系的建立,大大缓解了当时学校体育师资需求的矛盾,初步 形成了培养各级体育人才的基地和较为完整的体育人才培训制度。
  1.2.2 1966-1976年:曲折发展阶段
  1966年“文革”开始,体育院系与其他高校系科一样受到破坏,一些院系被迫合并或撤消, 一些院系停止招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队伍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导致师范教育质量严重 下降,同世界各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1.2.3 1977年-现在:恢复调整、迅猛发展阶段
  动乱结束后,新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的轨道,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期。1978年,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等发出《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 生工作的
  投稿日期:2008-04-18
  作者简介:龚正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体育哲学 、体育教师教育。 通知》,1979年9月发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1983年教 育部发出关于印发《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都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看作是一项刻 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并对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措施和要求。2003年6月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该方案与1997年 2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选择性更大。但新方案与2001年 国家首次出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缺乏直接联系。[1]
  
  2 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现况
  
  2.1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制度目前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新生的录取办法分为3种:1) 划定体育分数线,对该分数线以上的考 生,按文化成绩由高至低录取;2) 划定文化分数线,对该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按体育专业 成绩由高至低录取;3) 50%的名额按第1种办法,50%的名额按第2种办法。[2]近年 来,该比例有所变动,为6︰4。
  2.2 体育教师培养制度
  2.2.1 培养机构
  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两大系统、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网络。两大系统是指以培养新教师为主的 师范院校系统和以培训、提高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系统。在师范院校 系统内,三个层次是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和高等师范本科教育。在教育学院系 统内,全国各地均以形成了省级教育学院培训高中教师、市地级教育学院培训初中教师、县 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三级培训网络。
  2.2.2 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课程方案)虽几经变动,但在培养目标上 始终明确定位在“中学体育教师”上。2003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该方案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 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 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我国目前各地的 体育院系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都是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和确定的。
  2.2.3 课程设置
  我国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学时规定为2 600~2 800。专业课分为必修课、选修 课 、教育实践和毕业论文。专业必修课分为核心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共约1 248学时(76学 分 )。核心必修课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 径、体操、球类、武术等9门,约868学时(48学分)。一般必修课约380学时(23学分), 课程包括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体育测量、运动生物化学、健康教育、体育史、体育概 论、体育科研方法、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其他球类(除篮、排、足外)、健美操、舞蹈、区 域运动项目等13门课程中任选8至9门。选修课约770学时,它分为系列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系列选修课约520学时(29学分),它分为三个系列:第一系列为技术课程,篮球、排球 等7门,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一主一副2门课程,主修课程220学时(11学分),辅修课程60学 时(3学分);第二系列主要是社会学类课程;第三系列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要求学生在 这两个系列中选修约240学时(15学分)的课程。任意选修可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 任选课和跨专业任选课,要求学生选修此类课程不少于250学时。实践环节包括入学教育、 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践、毕业论文写作、学术活动。教育实践分为 教育见习(1~2周)和教育实习(8~10周)两种。除此之外还要开展一些其它社会实践活动 ,如组织运动竞赛裁判工作、指导社区健身活动、课余锻炼与辅导等,使学生在体育教学、 组织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
  2.3 体育教师任用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1995年制定并发布《 教师资格条例》,条例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 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 师资格制度开始全面实施。除上述法律文件外,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还于1990年联合发布 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专门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权益进行规定。目前体育教师的任 用一般遵循以下程序:具备相应学历要求和学位证书的体育师范生与应聘学校双向选择,学 校对师范生进行考查并签订聘用合同,学生在正式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前原则上还要先通过有 关部门组织的考核与审查后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2.4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从1999年开始,根据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开始启动一项以 1 000万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跨世纪园丁工程。”1999年9月,教育部在上 海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对这一跨世纪的继续教育工程的全面 启动和具体实施作了动员和部署。会议期间,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标志着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走 上法制轨道。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赖于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院,还有各市建立的 教育教研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 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 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非学历教 育包括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有:全 脱产培训、半脱产的短期集中培训以及不脱产的假期培训、夜校、校本培训等。
  
  3 中国体育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 的过程。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自然成熟”的状况,而对 于新任教师来说这种自发、不自觉的成长过程,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 完成。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亦不例外,过去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被理解得非常狭隘,学校举 办的教研组理论研讨班、校外专家的几次讲座或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就是专业发展的全部内容 。没有考虑到体育的学科特性不说,教师完全是被看作专业发展的“被动接收器”。然而, 有效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应该是纯“技术性”的,而是体育教师之间发生的个人自愿、自 觉的行动,需考虑到体育教师自身的观点、兴趣、教学方式以及个性化的问题情景。
  3.2 高等师范体育教育从重专业性走向突出师范性
  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多开设在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以及部分综合性大学及民族学院的体 育院系,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师。然而,它的课程设置与其实际的价值取向存在巨大落差 ,其课程体系中体现教师“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不仅少,且被轻视。在国外,任何学科的 教师培养都是由教育学院和任教学科归属的院系共同来完成的,体育教师由体育院系和教育 学院共同培养。其显著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即要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关键不 是看你选择何种专业,而是看你在教育学院所修教育类课程是否满足要求。[3]而 在我国, 专业以管理上的规范功能为主并带有较强实体意味,这就使得院系之间的合作以及专业之间 的沟通显得非常困难,例如在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大多教师专业包括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 都是由各自院系来开设的,特别是一些教育类课程。
  3.3 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层次结构受到冲击
  我国师范教育长期实行的是三级师范教育,即中等师范教育、专科师范教育和本科师范教育 。就中国整体情况看,三级师范院校仍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但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和 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师范教育也需要提高其发展层次。目前,城市中小学师资的学历要求 有了较大的变化。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已经开始大专化,初中教师也开始本科化,有些城市的 一些高中教师要求有一定的研究生。在此背景下,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提升到专科和本科 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教师和校长获得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为此,1999年3月1 6日教育部引发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对我国师范教育结构进 行调整,从城市向农村,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行,实行“三级师范教育向二级师范教育的过 渡”。由此可见,逐步减少和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由有资格授予学位的各级师范学院和高等 院校取而代之,是我国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体制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运动员选材的设想,为运动员选材科学开辟了新的领域。基因芯 片运动员选材技术将会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会出现:竞技体育普及与提 高关系相互脱离的趋势加剧,竞技水平新的不平等,基因组学中的相关伦理问题,以及对竞 技体育伦理思想的冲击。加强生命伦理的监督、指导,规范基因芯片运动员选材技术的研究 和应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基因芯片技术;运动员选材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法,对1998-2007年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的505篇有关传 统武术和竞技武术论文,从论文逐年变化趋势、研究领域、研究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表明:二者各年度论文发表数量波动起伏较大,并呈现不同发展走势;传统武术论文所 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平衡;传统武术应用研究明显滞后于基础研究。指出:加强应用研究,完 成传统武术在技术和训练层次上的科学化,是传统武术现代化发
为了探索人体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生理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人群之间适应能力的差异.研究对象:北京市城区居民385人.研究方法:1)采
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面对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变革,我们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战末期,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写过一本著名的《菊花与刀》。据说,这本薄薄的民俗学小册子,让美国人茅塞顿开,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本尼·迪克特认为,菊花,象征王室;刀,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揭示了我国优秀运动员林莉完成的高低杠向后大回环直体后空翻2周下的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为我国运动员发展和改进此类动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2008年初的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注定了这个冬天比以往更寒冷。2008年的第一场雪对于中国南方许多地方的人们来说,似乎来得猛烈了一些,它没能带来快
摘 要: 创新运动项目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体 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以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案例,在对其开发背景、过程、思 路及实施成效进行深入探讨之后,给予我们以启示:体育课堂是体育课程创新的实验田:学 生的智慧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应得到重视;体育课程改革应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作用;体育课 程创新不仅来源于体育课程实践,而且还要有理论的指导。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
(1.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 国家艺术体操队, 北京 100084)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创伤的现 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探索了艺术体操优秀运动员常见运动创伤部位以及 导致伤病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艺术体操;优秀运动员;运动创伤;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4.53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实验确证了恢复阶段驱动时相段的存在,但对踏蹬处于恢复阶段中的技术本质提出了 新的认识,认为有效的骑车技术,提拉踏板并不是为了产生驱动力,而是确保下肢环节链稳 定快速的跨越上下死点区域的需要;在高功率输出下,前蹬阶段增加峰力矩比恢复阶段减小 负力矩对增加功率输出肩负更多的责任;不同组合下前蹬阶段的平均作用效率、左右两腿用 力是否均匀是衡量踏蹬技术两个重要动力学指标;实验发现自行车运动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