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图书读者少 竞争强业者苦
台湾业者指出,台湾图书出版量太多,50%的书销不出去,纸价又上涨,消费者买书意愿又下降,形成出版业者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
台湾出版业产值一年达到580亿元新台币,全台出版社多达6000多家,但实际一年出书四本以上的不过900家;而且90%的图书市场营业额,只来自其中10%(即90多家)的出版社;许多小出版社为了生存,便忍受书店提出销结、寄售、延票等要求,也让财务黑洞愈来愈大。
业者称,更大的困境来自台湾阅读人口的大幅下跌,但出书量从不减少。业者分析,台湾去年出版新书四万种,与全台湾人口数相比较,平均每万人就出新书17.1本,比率高达全球第二。但台湾民众的阅读率低得惊人,前几年的统计就显示,台湾平均每人每年只读书2.8本。
阅读率低、买书就少,出版市场根本供需失衡。联经出版社业务总经理分析说,各家出版社都宣称要减量,但今年上半年台湾新书还是多达2.1万种,书店退书率高达五成,于是通路不断降低折扣拉拢消费者,造成出版社获利空间大降。
另一方面,国际纸价大涨,台湾一家出版集团高层主管指出,今年以来纸价上涨8%~10%,出版业成本负担更沉重。
最后,高折扣、高纸价的成本全转到消费者。业者不讳言,今年以来台湾新书已悄悄调高30至50元新台币,去年一本四五百页左右的文学书定价只要280至300元左右,但如今都要300至350元。
14本书获台湾2007年度金书奖
为了鼓励作译者及出版业者编辑出版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经营者需求的丛书,带动中小企业读书风气,进而协助中小企业迎接新挑战,同时鼓励大学院校硕、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小企业管理议题的研究风气,深入了解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每年会针对当年的出版情况举办“金书奖”暨“中小企业研究硕博士论文奖”联合颁奖评选活动。
2007年度“金书奖”暨“中小企业研究硕博士论文奖”已于近日揭晓,共有14本图书8家出版社及30位作(译)者获得金书奖。“第十二届中小企业硕博士论文奖”有10篇(硕士组6篇/博士组4篇)获奖。
据介绍,今年度“金书奖”14本得奖书籍,未来还将搭配联合推广活动,在“联合服务中心”及各县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台北市立图书馆及台中图书馆、OK便利店、三民、何嘉仁、诚品及博客来网络书店等单位进行联展,希望能协助并带动台湾百万余家中小企业业者的读书风气,进而提升其经营能力与开拓视野,强化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
台湾十大书坊广州总店关门
广州“十大书坊”黄花岗总店结束营业,会员权益受损,诉诸当地媒体。
十大书坊是以现代化、连锁经营的漫画小说出租店,也是台湾第一家踏入国际市场的漫画小说出租连锁店。近年进入大陆市场,在广州成立运营中心,分店分布于广州各区,总店位于先烈中路的黄花岗店。
最近有会员上门租书,才发现总店已关门,却未通知退款,其他连锁店表示不联网,会员无法跨店享受福利,而求偿无门。
香港出版学会20周年庆生会在港举行
成立20周年的香港出版学会于11月16日在香港世界贸易中心会举行庆生会。会议邀请了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主讲“近代香港的书刊文化与亚洲出版前景”,并由学会两位会士罗志雄及陈万雄,细诉出版学会成立初期的趣事。
据介绍,出版学会是1986年夏由香港出版界的一群年青俊彦参观访问完西安之后发起的。他们经过这趟访问之后,建立了友谊,并且经常聚会,由于各人皆30出头,初名“出版三十”,最后有成员建议组织成立正式的学会。当时一共有12位发起人,按姓氏的英文顺序是:陈万雄、陈伟伦、张柱、张煌昌、方良柱、冯溢江、关永圻、邝子器、梁业昌、罗志雄、雷竞旋和彭泓基。他们分别来自大学出版社、商业出版机构、国际出版集团的香港公司及中资出版企业。所属公司的出版物覆盖面很广,有学术书、教科书、流行读物、直销书、一般性读物和儿童书等等。
学会于1987年11月20日注册成功,并于1988年3月18日举行成立典礼。过去20年来,学会委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努力不懈,透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推动香港出版及文化事业,增进同业的技术和知识,以及促进同业间的人际及专业知识的交流。为庆祝成立20周年,出版学会还印备了一本纪念特刊,记录学会的成立经过、20年活动大事,以及刊载会员的专题文章。
香港商务印书馆举办英语学习书籍展览
为了帮助读者选择英语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成效,香港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最近特别举办了“字典辞书推广展览”及“英语学习书籍推广展览”。
据了解,该活动邀请了香港的各大语言出版社参与,其中包括Cambridge 、Collins Cobuild 、Harper Collins UK 、Longman 、Macmillan 、McGraw-Hill 、Merriam Webster 、Oxford 等。展览中所收集的品种有为学生、在职人士、甚至专业人士而选的字典和学习用书,也有为教师而选的教学参考书,全场书籍一律以特价发售。
台湾业者指出,台湾图书出版量太多,50%的书销不出去,纸价又上涨,消费者买书意愿又下降,形成出版业者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
台湾出版业产值一年达到580亿元新台币,全台出版社多达6000多家,但实际一年出书四本以上的不过900家;而且90%的图书市场营业额,只来自其中10%(即90多家)的出版社;许多小出版社为了生存,便忍受书店提出销结、寄售、延票等要求,也让财务黑洞愈来愈大。
业者称,更大的困境来自台湾阅读人口的大幅下跌,但出书量从不减少。业者分析,台湾去年出版新书四万种,与全台湾人口数相比较,平均每万人就出新书17.1本,比率高达全球第二。但台湾民众的阅读率低得惊人,前几年的统计就显示,台湾平均每人每年只读书2.8本。
阅读率低、买书就少,出版市场根本供需失衡。联经出版社业务总经理分析说,各家出版社都宣称要减量,但今年上半年台湾新书还是多达2.1万种,书店退书率高达五成,于是通路不断降低折扣拉拢消费者,造成出版社获利空间大降。
另一方面,国际纸价大涨,台湾一家出版集团高层主管指出,今年以来纸价上涨8%~10%,出版业成本负担更沉重。
最后,高折扣、高纸价的成本全转到消费者。业者不讳言,今年以来台湾新书已悄悄调高30至50元新台币,去年一本四五百页左右的文学书定价只要280至300元左右,但如今都要300至350元。
14本书获台湾2007年度金书奖
为了鼓励作译者及出版业者编辑出版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经营者需求的丛书,带动中小企业读书风气,进而协助中小企业迎接新挑战,同时鼓励大学院校硕、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小企业管理议题的研究风气,深入了解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每年会针对当年的出版情况举办“金书奖”暨“中小企业研究硕博士论文奖”联合颁奖评选活动。
2007年度“金书奖”暨“中小企业研究硕博士论文奖”已于近日揭晓,共有14本图书8家出版社及30位作(译)者获得金书奖。“第十二届中小企业硕博士论文奖”有10篇(硕士组6篇/博士组4篇)获奖。
据介绍,今年度“金书奖”14本得奖书籍,未来还将搭配联合推广活动,在“联合服务中心”及各县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台北市立图书馆及台中图书馆、OK便利店、三民、何嘉仁、诚品及博客来网络书店等单位进行联展,希望能协助并带动台湾百万余家中小企业业者的读书风气,进而提升其经营能力与开拓视野,强化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
台湾十大书坊广州总店关门
广州“十大书坊”黄花岗总店结束营业,会员权益受损,诉诸当地媒体。
十大书坊是以现代化、连锁经营的漫画小说出租店,也是台湾第一家踏入国际市场的漫画小说出租连锁店。近年进入大陆市场,在广州成立运营中心,分店分布于广州各区,总店位于先烈中路的黄花岗店。
最近有会员上门租书,才发现总店已关门,却未通知退款,其他连锁店表示不联网,会员无法跨店享受福利,而求偿无门。
香港出版学会20周年庆生会在港举行
成立20周年的香港出版学会于11月16日在香港世界贸易中心会举行庆生会。会议邀请了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主讲“近代香港的书刊文化与亚洲出版前景”,并由学会两位会士罗志雄及陈万雄,细诉出版学会成立初期的趣事。
据介绍,出版学会是1986年夏由香港出版界的一群年青俊彦参观访问完西安之后发起的。他们经过这趟访问之后,建立了友谊,并且经常聚会,由于各人皆30出头,初名“出版三十”,最后有成员建议组织成立正式的学会。当时一共有12位发起人,按姓氏的英文顺序是:陈万雄、陈伟伦、张柱、张煌昌、方良柱、冯溢江、关永圻、邝子器、梁业昌、罗志雄、雷竞旋和彭泓基。他们分别来自大学出版社、商业出版机构、国际出版集团的香港公司及中资出版企业。所属公司的出版物覆盖面很广,有学术书、教科书、流行读物、直销书、一般性读物和儿童书等等。
学会于1987年11月20日注册成功,并于1988年3月18日举行成立典礼。过去20年来,学会委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努力不懈,透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推动香港出版及文化事业,增进同业的技术和知识,以及促进同业间的人际及专业知识的交流。为庆祝成立20周年,出版学会还印备了一本纪念特刊,记录学会的成立经过、20年活动大事,以及刊载会员的专题文章。
香港商务印书馆举办英语学习书籍展览
为了帮助读者选择英语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成效,香港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最近特别举办了“字典辞书推广展览”及“英语学习书籍推广展览”。
据了解,该活动邀请了香港的各大语言出版社参与,其中包括Cambridge 、Collins Cobuild 、Harper Collins UK 、Longman 、Macmillan 、McGraw-Hill 、Merriam Webster 、Oxford 等。展览中所收集的品种有为学生、在职人士、甚至专业人士而选的字典和学习用书,也有为教师而选的教学参考书,全场书籍一律以特价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