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女性期刊带着鲜明的使命感,始终陪伴着广大女性读者一起走过巨大社会变革,包括个人受到的影响、冲击、震荡甚至是伤痛,说它是女性生活的良师益友或者是一剂精神的药方都可以。一个好编辑绝不只是字词句章的业务功底,更要有明朗鲜明的新时代女性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广大读者奉献优质的精神产品。否则真的误导贻害读者。
为了追求市场效益和发行额,不惜以俗媚、香艳、凶杀、色情、暴力迎合市场,有些女性期刊背离女性期刊的办刊宗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问题。但有些另外容易忽视的隐性问题,就相对难以引起编辑的思考和警觉,或者说很多编辑只看到故事和情节。
我觉得有三个隐形误区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一是“神化母性”,过分赞美女性的牺牲、奉献,特别是母性的奉献付出。我们编辑部选题会上,曾有一个编辑报过一个稿子,说一个乡镇的女人在蜜月还没过,丈夫就去和情人约会,结果出车祸双双遇难。这让她同时承受了失夫和被背叛的双重打击,然而,面对老年丧子的婆婆和丈夫几个没长大的弟妹,她最后没有回娘家,而是留了下来替他赡养老母和弟妹。她从早到晚地苦干,养大了他们,一个一个地为他们操办婚事,自己早早累白了头发,因为长期忍饥挨饿和操劳,她有病不去看,结果刚刚40几岁就因为胃癌去世了,大夫说她是长期营养不良饿的。临死前,那些弟妹围着她,给她买了一个她喜欢了一辈子却没舍得买的金项链,他们说:嫂子,你是上天派来的呀。这个苦了一辈子的女人满足地闭上了眼。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很感人,但编辑部全体编辑都不同意发。因为在这篇文章里,女人成了一个为他人而活、为他人而死的机器人,而且是为了一个背叛了自己的男人!她自己的人生欢乐完全没有。其实她的人生不用这样一条路走到黑,她本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同时也不忘帮助她的前小叔小姑前婆婆,而那应该是一种更充满人性的生活选择。作为有鲜明倡导性的女性期刊,我们坚决反对这种以女性血肉之躯祭祀的“美德”,不管它的情节多么感人。新女性观,首先是还原女性的人性化,而不是神化,别忘了在女性的“四爱”里,就有一条是“自爱”!很多女性期刊爱打“悲苦感动”牌,把女性的奉献牺牲歌颂到极致,什么妈推磨磨豆腐供出了几个大学生,什么妹靠卖血养家供哥念大学,有时女性的这种奉献牺牲被家人视为应该,那个大学生哥哥得知是妹妹卖血供自己上学后,感动之余,竞表示还要考研究生,而不是赶紧到社会挣钱养家,接过妹妹的担子。
所以,如果我们女性刊物也以那种欣赏的眼光歌颂这些其实缺失了人性的事例,就会误导女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定。
二是“异化尊严”,过分褒奖女性的尊严、清白,使很多女性在面临危险侵害时硬对硬,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不是千方百计保全生命,即使身残也不受辱,结果抱恨终身。女性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未知的危险和磨难,教会女性绝境中如何斗智斗勇是生存的智慧。在没有办法的时候,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相对于生命,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放弃。有一段时间,很多女性报刊不断有类似“惊天一跳,刚女子斗色魔楼上跃下”、“不甘受辱,女子与歹徒搏斗受重伤”这样的报道,这种把女性的守清白不受辱的刚烈强化异化,其实本质上还是旧式贞节观的变异,舆论的一边倒倾向,使得这个本也可以有多种选择的问题成为许多女性面临灾难时的唯一单选,都是鱼死网破型,许多人致残终身,可叹。我觉得作为女性刊物应该给女性这样的提示:相对于身体和生命,有些是可以暂时放弃的,比如名声,比如气节,比如清白。
三是“大化事业”,一些女性媒体似乎过分夸大了女性的职业成就感,或是将事业与生活对立,似乎女性要事业成功就必定不能是贤妻良母。在很多优秀女性的事迹里,都有顾不上管孩子、管家人的情节,似乎这是事业有成的必然。其实这既是一种理论偏颇也是人性的一种偏颇。现代社会,除了一些特殊职业外,一般女性不需要以牺牲家庭生活和幸福作为事业成功的代价。恰恰应该花费时间经营自身幸福,这是女性的权利。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同样是女性成功的指标。另一种误区是女性好像必须有自己的事业,否则就是人生不完整、没有意义。这同样是一种误导,当代社会,女性有多种人生选项,没有事业的女性,也可以有滋有味地生活,如果她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幸福的家,谁能说她的人生不成功不完美呢?
为了追求市场效益和发行额,不惜以俗媚、香艳、凶杀、色情、暴力迎合市场,有些女性期刊背离女性期刊的办刊宗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问题。但有些另外容易忽视的隐性问题,就相对难以引起编辑的思考和警觉,或者说很多编辑只看到故事和情节。
我觉得有三个隐形误区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一是“神化母性”,过分赞美女性的牺牲、奉献,特别是母性的奉献付出。我们编辑部选题会上,曾有一个编辑报过一个稿子,说一个乡镇的女人在蜜月还没过,丈夫就去和情人约会,结果出车祸双双遇难。这让她同时承受了失夫和被背叛的双重打击,然而,面对老年丧子的婆婆和丈夫几个没长大的弟妹,她最后没有回娘家,而是留了下来替他赡养老母和弟妹。她从早到晚地苦干,养大了他们,一个一个地为他们操办婚事,自己早早累白了头发,因为长期忍饥挨饿和操劳,她有病不去看,结果刚刚40几岁就因为胃癌去世了,大夫说她是长期营养不良饿的。临死前,那些弟妹围着她,给她买了一个她喜欢了一辈子却没舍得买的金项链,他们说:嫂子,你是上天派来的呀。这个苦了一辈子的女人满足地闭上了眼。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很感人,但编辑部全体编辑都不同意发。因为在这篇文章里,女人成了一个为他人而活、为他人而死的机器人,而且是为了一个背叛了自己的男人!她自己的人生欢乐完全没有。其实她的人生不用这样一条路走到黑,她本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同时也不忘帮助她的前小叔小姑前婆婆,而那应该是一种更充满人性的生活选择。作为有鲜明倡导性的女性期刊,我们坚决反对这种以女性血肉之躯祭祀的“美德”,不管它的情节多么感人。新女性观,首先是还原女性的人性化,而不是神化,别忘了在女性的“四爱”里,就有一条是“自爱”!很多女性期刊爱打“悲苦感动”牌,把女性的奉献牺牲歌颂到极致,什么妈推磨磨豆腐供出了几个大学生,什么妹靠卖血养家供哥念大学,有时女性的这种奉献牺牲被家人视为应该,那个大学生哥哥得知是妹妹卖血供自己上学后,感动之余,竞表示还要考研究生,而不是赶紧到社会挣钱养家,接过妹妹的担子。
所以,如果我们女性刊物也以那种欣赏的眼光歌颂这些其实缺失了人性的事例,就会误导女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定。
二是“异化尊严”,过分褒奖女性的尊严、清白,使很多女性在面临危险侵害时硬对硬,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不是千方百计保全生命,即使身残也不受辱,结果抱恨终身。女性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未知的危险和磨难,教会女性绝境中如何斗智斗勇是生存的智慧。在没有办法的时候,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相对于生命,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放弃。有一段时间,很多女性报刊不断有类似“惊天一跳,刚女子斗色魔楼上跃下”、“不甘受辱,女子与歹徒搏斗受重伤”这样的报道,这种把女性的守清白不受辱的刚烈强化异化,其实本质上还是旧式贞节观的变异,舆论的一边倒倾向,使得这个本也可以有多种选择的问题成为许多女性面临灾难时的唯一单选,都是鱼死网破型,许多人致残终身,可叹。我觉得作为女性刊物应该给女性这样的提示:相对于身体和生命,有些是可以暂时放弃的,比如名声,比如气节,比如清白。
三是“大化事业”,一些女性媒体似乎过分夸大了女性的职业成就感,或是将事业与生活对立,似乎女性要事业成功就必定不能是贤妻良母。在很多优秀女性的事迹里,都有顾不上管孩子、管家人的情节,似乎这是事业有成的必然。其实这既是一种理论偏颇也是人性的一种偏颇。现代社会,除了一些特殊职业外,一般女性不需要以牺牲家庭生活和幸福作为事业成功的代价。恰恰应该花费时间经营自身幸福,这是女性的权利。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同样是女性成功的指标。另一种误区是女性好像必须有自己的事业,否则就是人生不完整、没有意义。这同样是一种误导,当代社会,女性有多种人生选项,没有事业的女性,也可以有滋有味地生活,如果她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幸福的家,谁能说她的人生不成功不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