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法在《囚绿记》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99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更不会有创造。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精华之处,更加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比较阅读分析法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怎么比的问题,而是拿什么来比较的问题。如果文本之间缺乏可比性,那么这样的比较就是毫无价值的。在这个问题上,孙绍振先生提出“现成可比性”这一教学概念,在教材编写中,他提倡单元各篇之间应有较高的可比性,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的效果上也明显优于孤立的文本分析。鉴于此,笔者选择《囚绿记》同一单元的作品《故都的秋》与之比较。此外,根据比较的特点,再选择同一题材的作品朱自清的《绿》与之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以期更全面地解读《囚绿记》文本,提升文本审美价值。
  一、同一单元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故都的秋》与《囚绿记》的比较
  席小霞老师在《〈故都的秋〉〈囚绿记〉比较阅读教学》这篇文章中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她以练习的方式,让学生从内容、情感、表达、手法、语言等各方面对比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席老师认为,这两篇作品的相同点是:同属于写景散文,创作的背景也大致相同,都是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文章涉及的地点也都是古都北京。不同点有:①对北平的称呼不同;②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同,《故都的秋》表达的是闲适之情和对北平秋天的喜爱之情,《囚绿记》表达对常春藤的痴迷;③爱事物的方式不同,《故都的秋》是交换,而《囚绿记》是欣赏而不独占;④语言各具特色,《故都的秋》语言细腻、婉转动人,《囚绿记》语言直白。以上所述的观点,笔者都很赞同。但是笔者认为席老师的研究以练习为主,对两文的比较还不够深入细致。这两篇文章都有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但是在写法上又有所不同。
  首先,两篇文章都有对色彩的描写,但是对色彩的表现方式却各具特色。
  《囚绿记》主要写常春藤的绿。文章把“绿”拟人化,赋予“绿”以人的生命与思想,展开一场人与自然之间“无声的对语”。
  《故都的秋》则是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进了作家的主观情绪。虽然作者无意于强化这些色调,但这些饱含着作者主观情绪的景物,自然也被染上了色彩。在作者的描写下,这些景物动静相宜、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幅富有北平特色的秋景图。“秋晨静观”中,作者偏爱“冷”色调,青天的“青”、驯鸽的“灰”、牵牛花则“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在这不着痕迹的描写中,作者已经点染了一幅质朴的北平秋景图。再看对枣树的描写,“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是“秋的全盛时期”,“枣子红完”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枣子从淡绿到微黄再到紅完,这是一条色彩上的线索,用色彩的变化来描写季节的特征,这样的描写功力也只有细腻如郁达夫者方能为之了。
  无论是《囚绿记》的用拟人手法写色彩,还是《故都的秋》把色彩主观化,都显现了高明的散文家共同的选择,那就是“物我交融”,尽显散文之本色。
  其次是都有细腻的景物描写。
  《囚绿记》涉及的景物比较单一,景物描写粗细兼备,绘形绘色。在初见“绿”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是个影子;而随着我与“绿”的交往越来越亲密,作者对常春藤进行了多次的特写。比如“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而绿枝条的变化也由“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等等。这些对景物细腻的描写,包含着一条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把握作者对绿情感变化的关键所在。
  《故都的秋》涉及的景物比较多,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北平秋天的独特景观,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细腻的情思。“秋晨静观”,作者在槐树叶底,“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落蕊轻扫”,作者描写足踩落蕊的感觉是“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接着是视觉所感,“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这些情景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自然贴切,因为这就是北国之秋的“清”与“静”,因为“清”“静”,所以闲适,因为闲适,所以细腻。
  二、同一题材不同作品比较阅读:《绿》与《囚绿记》的比较
  王泉、郭用铭通过对《绿》与《囚绿记》两文创作背景和作家创作宗旨等因素的比较分析,指出《绿》文是借助一系列意象的组合,勾勒出了一种朦胧美,是一篇写意散文,而《囚绿记》一文表达的是对力之美的留念,表现的是一种忧郁美,是一篇写实散文。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主要是文本之外的比较阅读,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不强,而网络上能找到的《绿》与《囚绿记》两文的对比几乎是以练习的形式出现的。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综合了这些教学设计,结合上文对“绿”这一意象的解读,再次对《绿》和《囚绿记》两文本进行比较阅读。
  首先,两文都以“绿”入题,但指代的事物却不同。《绿》文中指代的是梅雨潭的水,而《囚绿记》指代的是常春藤。无论“绿”指代的是什么,两位作者都只以色彩“绿”入题,除了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更留下了解读的空间。读者就此展开多元解读,可以丰富“绿”这一意象的内涵。
  其次,两文对“绿”特征的关注点不同。《绿》写的是水,所以,“绿”的特征是柔软如初恋少女的心,嫩滑如皮肤,温润如碧玉,清亮如明眸,柔顺如舞女的飘带。这些特征使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竟把梅雨潭水的“绿”直接比作“女儿绿”。《囚绿记》的“绿”从一开始就被作者拟人化了。虽然没有具体的描摹“绿”的特征,但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和自己的观察,塑造了一个永远向着光明、追求自由,不屈服于黑暗的“绿”的形象。如果说朱自清的《绿》关注的是“绿”温柔的一面,那么陆蠡《囚绿记》关注的则是它刚强的一面。
  最后,两文中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热爱,但爱的表达有所不同。《绿》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在对比、比喻中不断强化对绿的喜爱之情,动词“拍”“抚”“掬”“吻”的使用,如同轻柔地抚慰稚嫩的婴儿一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囚绿记》一文更多的是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我怀念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我欢喜看草绿”“我怀念绿色”“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当然,作者也运用对比和比喻强化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如果说《绿》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么《囚绿记》则是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在表达了对“绿”的喜爱的同时,作者记叙了自己的爱走向自私并最终恢复理性的过程,在记叙中感叹“绿”的“永远向着阳光”的品质,并对“绿”表达了“诚意的祝福”。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分析法作为一种文本分析的方法,更便于师生对文本产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让不同文本在不断的碰撞中,生成新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宝莲中学
其他文献
动态和静态描述是重要的写作技巧。它往往是在一种文化意境里描写一个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可以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动静合璧,能使文章生动活泼,给静态事物以生机和活力,生动直观地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创造更完美的文字。   一、景物的动静结合  自然环境中的景物有动态与静态的区别,描写大雪景象时常常会用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簌簌落落、漫天飞雪、冰天雪地。大雪纷飞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写作在考验学生的词汇量、遣词造句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结构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作文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本文将通过对初中课文《春》的分析,整理和罗列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方向,并从中探讨中学作文的教学方法。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作者借助描绘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借景喻情,或寓情于景,或
期刊
日本是近代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之一,仅用五十多年时间,便一举实现了工业化和民族独立,其发展速度在亚洲其他国家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甚至比欧洲国家还要快。究其根本原因,是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促成日本教育的近代改革。而作为指导日本近代经济迅速发展的主流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日本的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梳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日本近代史上的起源以及发展流变过程,通过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实践在日本近代发展中的互动进行分析,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日本近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横向的探讨,明确思想与实践之间的
克鲁普斯卡娅是苏联初期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奠基者,她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形成了完整、广泛且宏大的多主体教育思想体系。她着眼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在把握苏联初期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教育思想作出了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发展。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是克鲁普斯卡娅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深入探讨了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以及《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书中的教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本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它是我国古代送别诗体系中的名篇.它兼具双重文格,既沿用了传统送别诗惯用的创作风格,又对送别诗的立意进行创新,对拓
期刊
比较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路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让他们的思维能力从原先的识记走向分析、判断、比较、推理等。  一、不同作品相似人物的比较,辨悟人物性格  对于阅读来说,尤其是刻画人物的文本,学生需要对人物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表达以及文本的主题。将不同作品的相似人物进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人物的性格,进而理解其命运
期刊
“任务型写作”“情境化教学”是对以往写作教学中“虚假写作”的有力反拨,有利于建立写作与生活之间的真实联系,体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教学理念。情境是指学生可感可触的真实世界或非虚拟世界。所谓非虚拟世界,即写作“提供的任务”虽然当下不能实现,但具有实现的条件和可能。在写作教学中,尤其是在新高考重视问题导向和宏大主题的背景下,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开展情境化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表达与运用”,
期刊
现代高校书院制是对中国传统书院制和西方住宿学院制的传承、扬弃和创新,但鲜有在国际学生群体中的实践案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国际学生书院制育人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在理论上汲取了中外书院制育人理念的精髓,通过对国际学生群体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途径等方面所具有独特性的分析,阐述了实施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优势和挑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探索了国际学生书院制的组织架构和实践创新,将中国文化因素和国际化特色融入日常实践中,着力于国际学生“人格完善、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文化包容”的引导
国际中文教育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必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中文教育宜准确把握“中国故事”的内涵与外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
分析乌克兰来华留学教育发展与中乌经贸合作相关性,有助于加深中乌经贸交流与合作,推进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文章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乌克兰政治危机爆发前后的乌克兰来华留学数据与中乌经贸合作数据开展相关性分析,得出乌克兰政治危机爆发前,即2009—2013年乌克兰来华留学数据与中乌经贸合作状况相关;乌克兰爆发危机后,即2014—2018年,乌克兰来华留学数据与中乌经贸合作状况之间无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乌克兰来华留学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