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的丁聪漫画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作为一本立足前沿和高端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体现出来强烈的现实关怀、文化理想和批判精神。不论是早期的“无能、无为、无我”的办刊理念,还是逐渐地介入现实、批判现实,《读书》构建出一片开放的思想公共领域,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的空间。许多大师都在《读书》上留下了文字笔墨足迹,这其中就有丁聪和他的漫画。
  从1979年第5期开始,丁聪在《读书》上发表漫画,每期一二幅,27年间从未脱期。直到2006年,丁聪因身体原因才结束连载。漫画是形式活泼、内容犀利的大众通俗艺术,而《读书》是彰显文化精英气质的高端读本,但这并不冲突,诙谐幽默与严肃深刻反而碰撞出火花,相得益彰。27年来,丁聪漫画已经成为《读书》的品牌,成为《读书》鲜明的标志性符号。
  
  漫画专栏:老一辈漫画家洞察新社会的眼睛
  
  漫画是一种描述世事、批判现实的绘画艺术,是漫画家观察社会的眼睛。《读书》开辟的漫画专栏,是丁聪发表作品的主要平台之一。这些漫画作品从创作数量、创作题材、讽刺意义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许多的新特征,展现出了老一辈漫画家对这个新社会的冷静的观察、善意的劝诫、辛辣的讽刺以及深刻的批判。
  首先,在这一时期,丁聪的漫画创作在数量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他在这一时期创作发表的漫画总数,超过了他以往作品数量的总和。他在《读书》27年的几乎从未脱期的连载就是一个明证。漫画是时代的漫画,漫画创作与时代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思想文化环境才逐步宽松,禁锢漫画家的镣铐被打碎,漫画创作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丁聪也曾说过:“四人帮一倒台,漫画立即铺天盖地而来,大为繁荣,一直延续到今天。这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空气增多,百姓心情舒畅,敢于讲话,敢于对不良现象进行批判。所以我在这段时间内,画得比任何时期都多,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大量讽刺漫画涌现,批判的锋芒重现。丁聪的漫画素以“尖利入骨”著称,它的漫画就像匕首、投枪,有极强的战斗性。经过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万马齐喑”之后,丁聪讽刺漫画的锐利锋芒再次显现。这批漫画作品尖锐地批判着转型期社会的各种弊病和丑陋现象。丁聪“有一双洞察时弊的眼睛”,在他的笔下,诸如民主谎言、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政治弊病;诸如贫富差距悬殊、金钱至上观泛滥、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诸如传统优秀文化式微、大众文化低俗化、学术腐败等文化丑陋现象等等,都被一一展现、反思、批判。这时,丁聪已是年过古稀、岁在耄耋的老人,可他仍心忧天下,体恤民生,作画不息,战斗不止。有丁聪以及和他一样的始终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老一辈漫画家们,是国家的一大幸事。
  另一个有趣的新特征是:漫画中大量出现老年人的形象。丁聪观察社会、理解社会,自然而然会将自己的身份形象融入其中。这些“老年人漫画”有的表现出“空巢家庭”中老人的寂寞孤独,有的表现老年人追赶不上潮流的“时代的距离”,有的表现老夫妻风雨相扶几十年的深厚感情,有的表现现代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身份转变带来的困惑……丁聪对老年人的观察刻画是细腻深刻、匠心独运的,是年轻一代漫画人望尘莫及的。这些“老年人漫画”,展现出丁聪作为一个敦厚长者的圆熟幽默,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岁月悲凉感。
  
  “陈文丁画”:拍打着时代的苍蝇
  
  除了漫画专栏以外,丁聪的漫画创作还以“陈文丁画”的形式呈现在《读书》上。“陈文”是指陈四益先生的文章,“丁画”是指丁聪为文章所配的漫画。带有插图漫画的性质。从1990年起,《读书》的封二上就是“陈文丁画”,连载17年,包括《新百喻》《诗画话》《唐诗别解》《京都新竹枝》《文化杂咏》《玩具杂咏》《古呆逸事》《准花鸟虫鱼》等主题专栏。陈文与丁画的珠联璧合,不仅成就了文坛一段佳话,也成为《读书》最有生命力的专栏和最鲜明的文化标志。
  这种文章和漫画并举的形式,继承了漫画配诗文的创作传统,更是一种开创性的文艺形式,领一时风气之先,产生出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现实批判力。文字用语是抽象的,想得出,看不见;而图把一切画了出来,一眼看清,连文中没写出来的也画出来了,而且还用漫画手法作突出的表现,给人的感受既实在又丰满,还带着画家的幽默感,别有一番情趣。
  其中,《新百喻》是“陈文丁画”中著名的主题专栏之一。《新百喻》每期不过百字,用文白相杂的文字讲述古代寓言故事,或滑稽幽默令人哑然失笑,或讽刺揭露令人拍案击节。丁聪的漫画虽然看似处于“插图”的配角地位,可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漫画的内涵得到了更鲜明的表达、更强烈的彰显。丁聪的漫画风格一如既往:线条优美、细致描摹,同时又高度艺术提炼、寓锋芒于圆熟。《新百喻》是古代寓言,丁聪的漫画人物也都是汉服高髻的古人,可这并未因此产生时空隔离感,因为图文批判的锋芒总是直指现实。《新百喻》既有强烈的现实批判力,又有超越的、提炼的普遍意义,给人思考和启迪。这是当今“快餐文化”所欠缺的,也是《读书》所尽力倡导推崇的文化精神。
  另外,《诗画话》也是“陈文丁画”中的精品。“诗”是陈四益的诗,“画”是丁聪的漫画,“话”是短小精悍的杂文。从批判性来看,漫画与杂文是相通的。漫画与杂文,性相近,习不相远,都是时事评议性的文艺作品,皆讲究用幽默笔法。…杂文的特征是针砭时弊,犀利深刻;而漫画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诗、画、话熔于一炉,别开生面。萧乾先生曾说:“一个民族倘若缺乏自我改善意识或没有幽默感,漫画很难扎根兴旺。因为漫画往往就是通过自我讥讽,达到纠正错误和改掉缺点的目的。只差一年多,20世纪就成为历史了。倘若有人要我列举这最后10年间,我们在文化上有什么特殊贡献,在我所举的众多成就中,会把丁聪、陈四益合作的这些漫画诗文列举进去。”
  
  风雨同舟:漫画中“《读书》人”
  
  《读书》是丁聪在新时期发表漫画作品的重要平台,丁聪与《读书》携手走过27年,有着深刻的感情。《读书》从创刊初期到如今,面对着刚打破思想禁锢的文化环境,面对着社会急剧转型的复杂环境,它既有“冲决罗网”的先行者的锐气与魄力,又有“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一办刊理念的敏锐与机智,风风雨雨31年,终于成为当代中国思想评论的翘楚。《读书》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寄托。丁聪发表在《读书》上的漫画作品中,就有一批这样的作品表现出他对这本杂志的感情。他用饱蘸深情的漫画笔,为《读书》和“读书人”描态作像。
  1987年《读书》100期时,丁聪作 了一幅《气象记录》:“天气以晴为主,多云转阴,有雷阵雨……”一个不见面目的人撑着黑伞、躬背弯腰、踽踽独行。这幅漫画形象地表现出当时“时雨时晴”的文化氛围,更表现出《读书》的执著精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气象记录》当时未能发表,直到2004年《读书》300期时才发表出来。
  《读书》前任主编沈昌文把自己和同人比喻为“阁楼人”,“他从阁楼的窗子里往外看,而窗外的人也看到窗里的灯光”。《读书》200期时,丁聪发表《阁楼里的男女》。作品中5个兴高采烈的人,或手持刊物,或捧鲜花,或端着生日蛋糕,或拿着厚厚一摞读者来信,表现出“阁楼人”庆祝成功和享受荣誉的场面。当然,画面中还是出现了半天雨半天晴的场面,“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复杂天气仍然没变。但是,两幅作品整体风格对比强烈,前者是沉重孤单的,后者是欢庆喜悦的。这种漫画形象的改变,折射出一本杂志的自信成长,也可看出老一辈漫画家对《读书》的关切厚望。
  《读书》是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丁聪不仅为《读书》作了近30年漫画专栏,还一直负责杂志的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甘做“无名英雄”。2004年,丁聪说过这样一段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完全溶入了《读书》,我以成为它的一分子而骄傲,并且越陷越深,欲罢不能,没想到和它一起度过了风风雨雨的25年。现在我已近90岁,仍然无怨无悔地为《读书》‘卖命’,看来,我大概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漫画家的目光,总是落在千姿百态的现实世态上。丁聪一生画了大量的漫画作品,连缀起来就是一幅近百年的“世相图”长卷。《读书》中27年的漫画作品,就是这幅长卷的最后一个篇章。是高潮也好,谢幕也好,它无疑见证了老一辈漫画大师最后的风采。《读书》是一个窗口,将这位漫画大师所观察、所思考的新时代的种种面貌、风尚、弊政、丑陋都一一呈现出来。漫画被比喻为社会多棱镜,它折射出时代的面貌,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的变迁。如今,我们回顾这些漫画作品,可以略探出时代变迁的轨迹、思想更新的路径以及转型期社会的各方面的丰富意义。27年来,《读书》连载的丁聪漫画,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更为当代的读者品读大师、理解大师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1][5]沈昌文,阁楼人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
  [2]敖柏等,专访著名漫画家丁聪[J],新闻与写作,2006(3)
  [3]方成,绘图双百喻序言[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1
  [4]方成,方成自选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
  [6]丁聪,我的漫画生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193
其他文献
本刊设立专家风采栏目,旨在宣传老一代损伤与修复专家献身于祖国医学事业、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高尚的医德,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勇攀医学高峰、走创新之路的崇高意识。学习他们做
本刊设立专家风采栏目,旨在宣传老一代损伤与修复专家献身于祖国医学事业、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高尚的医德,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勇攀医学高峰、走创新之路的崇高意识。学习他们做
研究了自治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三维环境中编队控制问题,应用领航一跟随式队形控制方法,仅利用领航者的位置信息及期望编队队形得到虚拟机器人的航行轨
相位测量单元(PMU)能够实现广域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同步测量,已经成为监测和控制电网的关键。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目前不可能在电力系统的所有节点均安装PMU。因此,通过
我国报刊的发行量不公开、不透明,发行数字掺水、虚报,报刊的真实发行量成为商业秘密,甚至一些报社规定不得向外透漏发行量,违者轻则处罚、重则开除。报刊虚报发行量,不仅伤害了读
【正】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出版业需要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强烈的市场意识和较强的策划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编辑要发展,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学识,既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