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思维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Emp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可以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鲜明导向,开发潜力是落实关键.rn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将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摆在最重要位置,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rn以“思政+”思维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所谓“思政+”模式,就是将思政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多元主体、多方资源、多种要素融合升级,并与高校课程、实践、科研、文化、管理等育人体系全面融入.通俗来说,“思政+”就是“思政+各大育人体系”,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相加,而是创新育人体制机制和平台手段等,让思政工作与育人体系深度融合,创造全新的育人生态.
其他文献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21年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对于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而言,公平的首要环节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前者要通过高校招生政策的公平取向来实现;后者的关键在于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但也受生源质量的影响,所以也需要高校招生政策保持质量取向,招收合格甚至优秀的生源,不能因其过于强调公平而招收不合格
期刊
新时代的美育复兴有着深刻的媒介前提,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算法"成为社会交往的技术基座,它促使与之共同成长的"Z世代"更易聚集同类、倾向简洁,缺少好奇和耐心,更加重视结果而非过程.这一技术倾向的美学结果是审美出现圈层化,进而可能产生社会分化与公共性消失的危险.因此,当前美育复兴应该继承对工业社会过度标准化的反抗,更突出劳动和共同体意识,促使"Z世代"走出算法控制,在美育中注入创造性的元素,以肯定创意劳动、重建社会链接和凝聚审美共识为重要内容,以通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为指向.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一方面,通过开办平民学校,向工农阶级实施普通教育和革命教育,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及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大力创办和建设高等教育机构,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引导他们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通过办学,党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使其迅速从知识分子的业余政治团体发展成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极具战斗力的先进政党.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中,有两所学校具有重要影响力,一所是湖南自修大学,它是党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革命干部大学,代表着传统书院制与革命理想的结合;另一所是上海大学,
期刊
作为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成仿吾在办学方向、教育原则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在长达50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成仿吾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使命,立足中国大地,坚持教育同具体国情相结合,突出实践导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特征鲜明的教育思想.成仿吾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干家,为党的事业发展强固精神支柱,奠定了人才之基.在实践层面,成仿吾创造了敌后办学的奇迹,为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汇聚
一百年来,中国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了锚定方向、改造建设、改革开放、续写新篇的宏伟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扩大了人民群众的入学机会;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推动了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逐步提高;调整完善教育布局与结构,教育发展更加均衡;鼓励教育探索与研究,形成丰硕理论与实践成果.百年的不懈探索,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优先发展教育;三是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四是坚持遵循教
在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治理诉求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作为顾问参与到政府的政策活动中,但理论研究者与政策实践者知识建构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鸿沟,学界与政界的制度差异进一步强化了两个领域的隔阂.当代中国学者在资政实践中具备旁观者与行动者的双重身份,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是其成为行动者的前提和基础.在由官员主导的政学交往过程中,学者应坚守自己的专业承诺和学术良知.学术自主性的确立和学术制度的建构是知识得到认可、学者获得尊重的前提;同时,知识的理论传统只有与实践传统相结合,形成既有概念和理论支撑,又有清晰的问
作为近代社会两种主流的法治观,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是深入理解依法治校的理论之匙.形式法治看重治校规则的形式要件,突出依法而治,强调治校秩序;实质法治注重治校规则的实质价值,奉行良法善治,重视权益保障.目前,治校规则的充盈并未带来高校法治水平的同步提升,这是依法治校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其根源在于高校仍然践行形式法治的依法治校.迈向实质法治的依法治校,应着重提升学校规章制度立法质量,建构权利本位文化,施加程序权责约束,把好用人监督机制,促使高校成为良法善治的先锋和楷模.
本文选取5家不同类型媒体的Facebook账号在17天时间里对新加坡“第一家族”纠纷所做新闻报道及相应用户评论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容分析法,考察冲突、人类兴趣、道德、责任归因和经济后果5类通用框架在不同类型媒体中的使用情况,同时关注采用了这5类框架的新闻其后对应的用户评论所表现的情绪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冲突框架不受媒体类型制约,是所有框架中最常用的.其余框架的使用,则受到媒体类型限制:新加坡本国网络新闻平台和商业小报的Facebook官方账号偏爱人类兴趣框架,严肃大报Facebook账号增加了对道德框架的使
大学评价是推动当代大学改革的重要动力.为评估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英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知识交流框架".从评估主体、评估维度、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方面来看,"知识交流框架"呈现出多元性、聚焦性、均衡性、整体性、导向性等特征."知识交流框架"是社会对大学问责的重要形式,对促进知识生产与转化具有积极影响,但其强调市场逻辑,也隐藏着功利主义倾向.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应吸取其合理内核,注重绩效评价,加强整体性、多元性、长效性评价.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给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校的信中、在有关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中,立德树人是他反复强调、深入阐述的重点,这一方面是告诫我们立德树人对办好高等教育,对党和国家、人民极端重要,另一方面是警示我们当前工作距离立德树人的要求尚有努力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