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语定语标记隐现研究

来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挝语定语标记种类繁多,是老挝语定语语序研究中突出的问题.通过确定老挝语定语的三大语义域,即定性域、定位域和定态域;之后对语料样本的定量分析,能够发现定语标记的隐现及使用与老挝语定语语义域的功能、排列次序以及定语类别的语法成分有密切关联.从类型学角度看,老挝语定语标记的隐现与使用遵循了称谓性与突显性、联系项居中原则、距离—标记对应律等人类语言的共性规律.
其他文献
本文就翻转课堂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影响,采用纵向个案法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210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研究,发现: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显著降低英语学习者的总体课堂焦虑、表达焦虑和课堂教学焦虑,并能提高自信心.2)学习者的焦虑情绪在实施翻转课堂的前半学期较为明显,后半学期得到缓解,课堂焦虑水平呈下降趋势.3)课堂焦虑水平的波动与学习者对主题是否感兴趣、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任务类型和难易程度、小组人际关系与合作程度、师生互动方式和教师反馈等因素相关.
构式语法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中国后迅速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构式语法在汉语语法特点的揭示上彰显了巨大的潜力,不仅为汉语句式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还拓展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但与此同时,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在学界引起了不少非议和批评.国内构式语法研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近20年(1999-2019)中国知网中与构式语法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本文首先详细阐释了构式“VP以前”和“VP以后”的形式和语义特征,然后基于Evans的复杂移动时间模型,探讨了两种构式时间指称的认知方式.研究发现,构式“VP以前”指称以VP事件开始为起点顺时间流动方向延伸的某一点或一段时间,表示主句事件发生在VP事件之前;构式“VP以后”指称以VP事件结束为起点逆时间流动方向延伸的某一点或一段时间,表示主句事件发生在VP事件之后.构式“VP以前”“VP以后”的时间指称采用“面对面”的感知方式,言者的“面前背后”体认为VP事件的开始为“前”,结束为“后”.这一空间域的“前
《乾隆英使觐见记》是刘半农翻译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日记,该书现已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史料.然而其依据的底本并不权威,译本带有清末民初文学翻译规范的痕迹,是特定历史语境之产物,它作为研究史料的合法性令人质疑.对《乾隆英使觐见记》的个案剖析有助于学界对翻译引发的学术规范等问题进行反思.
构式的创新性和能产性是构式研究的关注点.文章首先厘清构武创新和部分能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聚焦制约构武创新和能产的语境因素.文章区分了5种语境类型:构式语境、语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主体认知语境,并分别阐述了每种语境对构武能产的制约情况.言语交际双方在这5种语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意义共建,并通过主体意识建构和重构语境,体现了语言、认知和社会在构式创新和能产中的辩证关系.本研究有助于深化构式语法研究,并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摘要:从电视新闻进入叙事学视野,两种理论背景的结合与碰撞,为新闻叙事结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新闻叙事研究在学术界已初见成果,但是关于电视新闻叙事的研究尚少。本文旨在梳理与电视新闻相关的叙事学理论,从经典叙事理论入手并结合当下最新的叙事结构研究成果,试图探究在叙事学视野下电视新闻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点。  关键词:新闻叙事结构;新闻文本;故事与话语;电视新闻;情节结构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
名物化是一种由非名词性结构向名词性结构转变的跨类操作,从20世纪中期起就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名物化研究的开端、发展脉络及代表性观点几个方面对名物化研究进行了综合评介,特别对国内外对名物化定义、分类及其与关系从句关系的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总结了名物化现象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为具体语言的名物化现象的深入描写及名物化在不同结构层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新历史主义及文化唯物主义的盛行使学界对《奥瑟罗》的关注从“布拉德利式”局促走向延展性较强的政治背景探查.但历史主义对“特殊性”的追逐遮蔽了《奥瑟罗》中反复呈现的感官经验错乱表征,并忽略伴生的秩序危机在“个体”“家政”“城邦”3个层级的复杂关联.通过分析《奥瑟罗》中的感官/秩序危机及救赎,绕过对嫉妒的表层解读进而抵近更为隐蔽的德性指譬,我们或能窥见莎翁作为政治哲人对公民德性、家政秩序及最佳政制等“永恒视角”的深邃洞见.
摘要:影视艺术是传播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因其丰富可感的声画语言,长期受到文化界的青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本土导演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甘肃题材纪录片及其它类型影视作品。在传播甘肃传统文化、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推动甘肃文化“走出去”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甘肃文化;影视传播;纪录片;新媒体势能   中图分类号:J94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
《黑暗的势力》是托尔斯泰晚年力作,剧中伦理事件频发,主人公尼基塔犯下出轨、乱伦、杀子的罪行,之后又饱受罪感折磨,最终选择了忏悔.尼基塔从犯罪到忏悔这一伦理选择的转变,是人性与兽性斗争的结果,体现了兽性因子到人性因子的嬗变,并伴随着“第三因子”——神性因子的推动,最终他走向了精神的复活之路.尼基塔一系列的伦理选择是其精神演变的体现,呈现了逐渐脱离兽性而凸显人性乃至彰显神性的层级变化,表现了托尔斯泰对伦理问题的探索,折射出托尔斯泰宗教伦理观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