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食堂就餐,笔者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餐桌上吃剩下最多的和人的年龄成反比,老同志基本全部吃掉,年轻人有的剩下一些,学生剩的最多。或许有很多人也看到过类似现象吧。这是为什么呢?细细一想,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老同志经历过粮食匮乏的年代,体验过忍饥挨饿的滋味;现在的学生因为物质丰富而没有挨过饿。但是一想到教育,这个问题似乎又不简单了。
缺乏“体验”这一环
这样的现象到处有、一直有,直到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这是教育的悲哀。这些吃剩下许多饭菜的学生是不知道厉行节俭的道理吗?是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吗?还是故意为之以示“大派”?笔者认为,这些都应该没有。从小到大的思品课,不知讲了多少遍的“节约”,现在的“低碳”的口号也不知有多时髦;从小没有哪个小孩不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并且把对粮食的珍惜说得头头是道;此外,笔者还发现,这类学生中,有很多在校都是品学兼优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这样忽视可口的饭菜,仅尝几口就扬长而去?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那就是对学生的教育中,缺少了“体验”这一环。不是吗?要节约的文章他们都会背,要珍惜的道理都懂,一站起来都是“绅士”“淑女”,但就是真的落实到行动上,却做不到。
从“爱惜粮食”教育的失败,笔者又想到了其它方面的教育,比如“奉献”“团结”“感恩”“助人”等。学生同样学过这方面的文章,背过这方面的名言,论述过这方面的道理,但有多少人能真地落实到行动,实在令人堪忧。
懂,不等于能做到
老一辈中有很多人读的书并不多,甚至都没上过学,却没有浪费饭菜的习惯。这来自于亲身体验而打在灵魂深处的“烙印”,正是这样的“知”才能产生相应的“行”。这看似普通的现象其实是给我们现代教育的深刻启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讲授道理,更要让学生心灵体验,行动落实。马加爵、药家鑫、刘海洋等都曾是天之骄子,他们正是“缺乏体验”教育的代表。陶行知先生说过:不做无学,不做无教,“教学做”合一,“只学不做的学校不是好学校,只学不做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他还拿教育学生节约粮食为例。其实,光让学生坐在广屋大厦里宣经诵德,叫他们辨析明理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因为“说,不等于能行动;懂,不等于能做到”。由于他们生活浪费,虽然学着应该节俭的道理、知识,但是所受的仍然不能算是节俭的教育。所以,只有通过体验,让学生过节俭的生活,才能受节俭的教育,这是不可绕开的一环。
通向学生人格完美的一座桥
在德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验,笔者认为可以注重这几个方面。
一是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劳动课,不单单是读书、讲述,而是让学生到农田劳动,体验体力的付出,观察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计算农业收支……这一系列环节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他们必定会对自己大肆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反思,产生羞愧可耻之心——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它摆脱了形而上。二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经历要比经验更难忘。我们一味把前人的经验讲给学生听,他们不一定感同身受。现在的家长就怕小孩饿着,冻着,所以小孩没有了忍饥挨饿的机会,这是好事,但同时又缺少了对粮食宝贵的深刻认识。央视有一套节目就是“交换家庭”,大城市的小孩到贫困地区生活一段时间。笔者认为,这是让学生体验的最好机会。对于大山深处的贫困,城里小孩一般是知道一点的,但真的到了那里,给城里孩子的震撼又是完全不同的。结果在山区一个暑假过下来,这个孩子明显不同了,变得懂事,会感恩,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这就是亲身体验的效果——是看书、听讲、背诵、考试的效果不可替代的。三是要把行动作为学生思品的主要评价标准。不能单是学生的纪律好,书背得好、问题回答正确、考试分数高,就是思想品德好。最简单的,在学校食堂的餐桌上,看看哪些学生随意浪费;在宿舍,看看哪些学生内务凌乱;在同学、邻里、社区的评价里,这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还可以设制诚信卡,看看一个学年下来学生诚信卡上的得分等。因此,评价学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里、书本上、分数段,还要侧重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这样的教育学生自然就不会只关注表面而落实到行动。
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听到被丢弃大米的哭泣和愤怒,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美好和艰辛。如果餐桌上上好的饭菜还在被丢弃,如果这种现象居然被认作是一种常态,那么教育人就要反问自己,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有没有绕开“体验”这一环节?什么时候学生的餐桌上干干净净,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有了质的飞跃。让学生“体验”这一环节,是通向学生人格完美的一座桥,如果绕行,教育会低效甚至无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缺乏“体验”这一环
这样的现象到处有、一直有,直到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这是教育的悲哀。这些吃剩下许多饭菜的学生是不知道厉行节俭的道理吗?是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吗?还是故意为之以示“大派”?笔者认为,这些都应该没有。从小到大的思品课,不知讲了多少遍的“节约”,现在的“低碳”的口号也不知有多时髦;从小没有哪个小孩不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并且把对粮食的珍惜说得头头是道;此外,笔者还发现,这类学生中,有很多在校都是品学兼优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这样忽视可口的饭菜,仅尝几口就扬长而去?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那就是对学生的教育中,缺少了“体验”这一环。不是吗?要节约的文章他们都会背,要珍惜的道理都懂,一站起来都是“绅士”“淑女”,但就是真的落实到行动上,却做不到。
从“爱惜粮食”教育的失败,笔者又想到了其它方面的教育,比如“奉献”“团结”“感恩”“助人”等。学生同样学过这方面的文章,背过这方面的名言,论述过这方面的道理,但有多少人能真地落实到行动,实在令人堪忧。
懂,不等于能做到
老一辈中有很多人读的书并不多,甚至都没上过学,却没有浪费饭菜的习惯。这来自于亲身体验而打在灵魂深处的“烙印”,正是这样的“知”才能产生相应的“行”。这看似普通的现象其实是给我们现代教育的深刻启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讲授道理,更要让学生心灵体验,行动落实。马加爵、药家鑫、刘海洋等都曾是天之骄子,他们正是“缺乏体验”教育的代表。陶行知先生说过:不做无学,不做无教,“教学做”合一,“只学不做的学校不是好学校,只学不做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他还拿教育学生节约粮食为例。其实,光让学生坐在广屋大厦里宣经诵德,叫他们辨析明理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因为“说,不等于能行动;懂,不等于能做到”。由于他们生活浪费,虽然学着应该节俭的道理、知识,但是所受的仍然不能算是节俭的教育。所以,只有通过体验,让学生过节俭的生活,才能受节俭的教育,这是不可绕开的一环。
通向学生人格完美的一座桥
在德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验,笔者认为可以注重这几个方面。
一是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劳动课,不单单是读书、讲述,而是让学生到农田劳动,体验体力的付出,观察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计算农业收支……这一系列环节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他们必定会对自己大肆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反思,产生羞愧可耻之心——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它摆脱了形而上。二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经历要比经验更难忘。我们一味把前人的经验讲给学生听,他们不一定感同身受。现在的家长就怕小孩饿着,冻着,所以小孩没有了忍饥挨饿的机会,这是好事,但同时又缺少了对粮食宝贵的深刻认识。央视有一套节目就是“交换家庭”,大城市的小孩到贫困地区生活一段时间。笔者认为,这是让学生体验的最好机会。对于大山深处的贫困,城里小孩一般是知道一点的,但真的到了那里,给城里孩子的震撼又是完全不同的。结果在山区一个暑假过下来,这个孩子明显不同了,变得懂事,会感恩,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这就是亲身体验的效果——是看书、听讲、背诵、考试的效果不可替代的。三是要把行动作为学生思品的主要评价标准。不能单是学生的纪律好,书背得好、问题回答正确、考试分数高,就是思想品德好。最简单的,在学校食堂的餐桌上,看看哪些学生随意浪费;在宿舍,看看哪些学生内务凌乱;在同学、邻里、社区的评价里,这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还可以设制诚信卡,看看一个学年下来学生诚信卡上的得分等。因此,评价学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里、书本上、分数段,还要侧重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这样的教育学生自然就不会只关注表面而落实到行动。
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听到被丢弃大米的哭泣和愤怒,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美好和艰辛。如果餐桌上上好的饭菜还在被丢弃,如果这种现象居然被认作是一种常态,那么教育人就要反问自己,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有没有绕开“体验”这一环节?什么时候学生的餐桌上干干净净,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有了质的飞跃。让学生“体验”这一环节,是通向学生人格完美的一座桥,如果绕行,教育会低效甚至无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