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不能绕开“体验”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食堂就餐,笔者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餐桌上吃剩下最多的和人的年龄成反比,老同志基本全部吃掉,年轻人有的剩下一些,学生剩的最多。或许有很多人也看到过类似现象吧。这是为什么呢?细细一想,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老同志经历过粮食匮乏的年代,体验过忍饥挨饿的滋味;现在的学生因为物质丰富而没有挨过饿。但是一想到教育,这个问题似乎又不简单了。
  缺乏“体验”这一环
  这样的现象到处有、一直有,直到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这是教育的悲哀。这些吃剩下许多饭菜的学生是不知道厉行节俭的道理吗?是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吗?还是故意为之以示“大派”?笔者认为,这些都应该没有。从小到大的思品课,不知讲了多少遍的“节约”,现在的“低碳”的口号也不知有多时髦;从小没有哪个小孩不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并且把对粮食的珍惜说得头头是道;此外,笔者还发现,这类学生中,有很多在校都是品学兼优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这样忽视可口的饭菜,仅尝几口就扬长而去?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那就是对学生的教育中,缺少了“体验”这一环。不是吗?要节约的文章他们都会背,要珍惜的道理都懂,一站起来都是“绅士”“淑女”,但就是真的落实到行动上,却做不到。
  从“爱惜粮食”教育的失败,笔者又想到了其它方面的教育,比如“奉献”“团结”“感恩”“助人”等。学生同样学过这方面的文章,背过这方面的名言,论述过这方面的道理,但有多少人能真地落实到行动,实在令人堪忧。
  懂,不等于能做到
  老一辈中有很多人读的书并不多,甚至都没上过学,却没有浪费饭菜的习惯。这来自于亲身体验而打在灵魂深处的“烙印”,正是这样的“知”才能产生相应的“行”。这看似普通的现象其实是给我们现代教育的深刻启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讲授道理,更要让学生心灵体验,行动落实。马加爵、药家鑫、刘海洋等都曾是天之骄子,他们正是“缺乏体验”教育的代表。陶行知先生说过:不做无学,不做无教,“教学做”合一,“只学不做的学校不是好学校,只学不做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他还拿教育学生节约粮食为例。其实,光让学生坐在广屋大厦里宣经诵德,叫他们辨析明理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因为“说,不等于能行动;懂,不等于能做到”。由于他们生活浪费,虽然学着应该节俭的道理、知识,但是所受的仍然不能算是节俭的教育。所以,只有通过体验,让学生过节俭的生活,才能受节俭的教育,这是不可绕开的一环。
  通向学生人格完美的一座桥
  在德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验,笔者认为可以注重这几个方面。
  一是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劳动课,不单单是读书、讲述,而是让学生到农田劳动,体验体力的付出,观察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计算农业收支……这一系列环节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他们必定会对自己大肆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反思,产生羞愧可耻之心——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它摆脱了形而上。二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经历要比经验更难忘。我们一味把前人的经验讲给学生听,他们不一定感同身受。现在的家长就怕小孩饿着,冻着,所以小孩没有了忍饥挨饿的机会,这是好事,但同时又缺少了对粮食宝贵的深刻认识。央视有一套节目就是“交换家庭”,大城市的小孩到贫困地区生活一段时间。笔者认为,这是让学生体验的最好机会。对于大山深处的贫困,城里小孩一般是知道一点的,但真的到了那里,给城里孩子的震撼又是完全不同的。结果在山区一个暑假过下来,这个孩子明显不同了,变得懂事,会感恩,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这就是亲身体验的效果——是看书、听讲、背诵、考试的效果不可替代的。三是要把行动作为学生思品的主要评价标准。不能单是学生的纪律好,书背得好、问题回答正确、考试分数高,就是思想品德好。最简单的,在学校食堂的餐桌上,看看哪些学生随意浪费;在宿舍,看看哪些学生内务凌乱;在同学、邻里、社区的评价里,这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还可以设制诚信卡,看看一个学年下来学生诚信卡上的得分等。因此,评价学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里、书本上、分数段,还要侧重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这样的教育学生自然就不会只关注表面而落实到行动。
  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听到被丢弃大米的哭泣和愤怒,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美好和艰辛。如果餐桌上上好的饭菜还在被丢弃,如果这种现象居然被认作是一种常态,那么教育人就要反问自己,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有没有绕开“体验”这一环节?什么时候学生的餐桌上干干净净,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有了质的飞跃。让学生“体验”这一环节,是通向学生人格完美的一座桥,如果绕行,教育会低效甚至无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其他文献
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并由新加坡政府全额资助,是新加坡唯一能颁发“国际技术技能证书”的学院,也是2005年新加坡第一所获得新加坡质量奖的教育机构。新加坡质量奖是新加坡政府对于该学院作为培养优秀企业人才这一独特教育机构的认可,同时也是该学院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发展现状  学院经历近多年蜕变,发展到现在拥有11座遍布新加坡的现代化校园,不同的校区分别提供不同的课程,
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更值得关注和研究。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甚至异常而导致不幸事故发生的案例,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和研究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走出心理障碍,走向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良好就业。
河北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10月17日《河北青年报》)  有选择就是有希望  新闻的主人公曾应聘到灵寿县护驾疃中学、行唐龙州中学任教,每月工资能拿到1500元左右,但他并不满足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中,大学被寄予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等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厚望。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也需要大学创造创新并进行成果转化。因此,建设创业型大学正在成为大学变革的趋势。在这方面,美国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通过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构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利用和整合大学的教育资源,积极吸引外部力量参与,与社会建立广泛的
大学新生的学习方式转变问题是一直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也一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大学新生的班主任和大学新生专业基础课教师,笔者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问题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对象为一个班级的学生,计40人。通过两个月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学生超过30人;能自如应对大学学习的学生仅有3人;其余的同学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勉强跟得上大学的学习。这一结果显示了大学
去年“龙宝宝”扎堆出生的婴儿潮还令不少新爸、新妈们记忆犹新,而上一次生育高峰的连锁反应已经出现。据资料显示,2007年,北京出生的“金猪宝宝”将新生婴儿一下子增到16.1万多人,北京户籍婴儿也增加到8.2万多人。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北京市户籍人口出现周期性高峰,6年前出生的“金猪宝宝”逐步到了入学年龄。未来3年小学学龄人口将进入新的高峰期,当初扎堆降生的孩子们,可能面临更为拥挤的“独木桥”。 今年
从事小学教育20余年,笔者对小学每一个学科都认真地教过,也阅读过大量的关于教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证明:合作教学是小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什么合作  合作会事半功倍。为什么这样讲?“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常常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个平台,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是学生形成语感、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技术也呈现出不断推陈出新的局面,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向课堂教学进行推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巧妙使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确实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生成“灵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新媒体技术真正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新媒体技术又该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小
潮白在2013年11月29日《南方日报》撰文指出:高校教师,多少带有光环的意味。然而具体到个人,实际上其它领域的也没什么两样,情操高尚与否,知荣明耻与否,与职业并无逻辑关系。如今其准入门槛无非学历、学术水平一类,而即便加上“德”这一项也未必能考核出什么。考察提拔干部就一直强调“以德为先”,而“缺德”的从来不乏。这不奇怪,“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官员落马,每被翻出就任时的信誓旦旦乃至毒誓,就成为
在国外,论文博士的要求非常高,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往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获得了出色的学术成果,于是向授权学校提交论文申请学位。国外的论文博士多是知名学者,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博士生。但在国内,论文博士生多是官员或者国企人士,并不从事学术工作,这与国外的论文博士是有区别的  前不久落马的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仕途上曾一帆风顺,在学术上同样顺利——党校干部班学员出身却拿到法学博士学位。季建业在2006年拿到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