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Karl迭代重建技术对胸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y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Karl迭代重建技术对胸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

方法

①模体研究:以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140 mAs扫描为常规剂量组;降低管电流50%,以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70 mAs扫描为低剂量组,2组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和Karl迭代重建技术(重建等级1~9级)进行图像重建,采用噪声功率谱(NPS)和标准差对图像噪声进行测量。②临床研究:基于模体研究结果,选取行胸部CT的受检者12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9例,年龄35~75岁,BMI为(23.95±0.27)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分别为60例,扫描参数同模体研究,分别采用Karl 5级迭代重建技术和FBP法进行图像重建。比较2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及图像噪声、信噪比等客观指标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指标。客观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主观评分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①模体研究:常规剂量组采用Karl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图像的平均噪声均低于FBP法重建图像噪声,且随着Karl迭代重建技术等级的升高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4~47.50,均P<0.01)。通过NPS曲线对比,Karl 1~9级重建图像在降低图像噪声的同时,保持了与FBP法重建图像的噪声纹理特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9,P=0.42)。低剂量组Karl 5级迭代重建图像的噪声[(6.40±0.16)Hu]与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图像的噪声[(6.30±0.38)Hu]较其他Karl迭代重建技术等级更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34 ,P=0.423 )。②临床研究:低剂量组的CTDIvol[(5.56±0.01)mGy]、DLP[(170.74±18.40)mGy]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11.06±0.01)mGy、(348.93±26.16)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7.7,P=0.003;t=39.23,P=0.005);ED[(2.58±0.16)mSv]较常规剂量组[(5.01±0.17)mSv]降低了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4,P=0.004)。低剂量Karl 5级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图像与常规剂量FBP重建图像比较,噪声(升主动脉:t=0.24,P=0.38;降主动脉:t=1.51,P=0.70)和信噪比(升主动脉:t=0.45,P=0.45;降主动脉:t=0.08,P=0.7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纵隔窗图像(χ2=2.32,P=0.317; χ2=1.38,P=0.268)和肺窗图像(χ2=0.97,P=0.614; χ2=0.59,P=0.760)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Karl迭代重建技术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图像噪声。降低常规管电流的50%至70 mAs、采用Karl 5级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图像可获得与常规剂量FBP相同的图像质量。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接受allo-HSCT治疗的165例MDS患者,主要观察患者总体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率(NRM),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全部165例患者中,男105例,女60例,3年OS、DFS率分别为72.5%(95
目的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PNH-AA)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7月10日至2018年6月2日期间接受allo-HSCT的46例PNH/PNH-A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NH-AA组(30例)女性比例及单倍型移植患者比例高于PNH组(16例),其他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关供者移
目的探讨含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转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5月25日接受包含地西他滨预处理allo-HSCT治疗的22例MDS、CMML、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全部22例患者中男14例、女8例,中位年龄
目的比较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G-CSF(PEG-rhG-CSF)与普通重组人G-CSF(rh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或白细胞恢复的时间。同时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间符合入组条件的初诊AML患者诱导治疗后按1∶1比例随机分成两组:PEG-rhG-CSF组和r
目的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sHLH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其中21例合并CLS(CLS-sHLH组),66例未合并CLS(非CLS-sHLH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差异。结果比较CLS-sHLH组和非CLS-sHLH组患者引起sHL
目的分析获得性骨髓衰竭患者8号染色三体(+8)的克隆演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9月63例伴单纯+8染色体的获得性骨髓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克隆演变模式及其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关系。结果63例患者中AA 39例,相对低危MDS 24例,男24例,女39例。MDS患者治疗前+8克隆负荷大于AA患者[65%(15%~100%)对25%(4.8%~100%),z=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4例[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19~76(54.05±13.70)岁]。将发生SAE作为观察组(38例),不发生SAE作为对照组(46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天检测血清闭锁蛋白(Occludin)、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Graves病是甲状腺毒症最常见的病因。目前131I治疗在Graves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131I治疗也可能会失败或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研究131I治疗的预后因素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血清学指标、131I治疗剂量、甲状腺体积和质量、131I的有效半衰期、甲状腺的摄锝率和摄碘率、131I转换率等多项指标均可能对131I的治疗效果有所影响,其中部分指标尚存争议。笔者就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