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学生倾听心声

来源 :教育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xh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生的地方,必定少不了教育;有成长的地方,错误在所难免.学生有错不可怕,关键是面对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教育,才能达到好的效果.鲁迅先生的“孩子说话自有他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学习.rn“孩子说话自有他的道理”是鲁迅先生育儿的名言.它源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有一次,先生陪几个客人到饭馆吃饭,买的几样菜里有一道“鱼肉香丸”.客人吃了都赞不绝口,说该菜有特色风味,唯独海婴(先生之子)吃了一口鱼丸,说不好吃,并把嘴里的鱼丸吐出来.先生伸过筷子,把海婴咬过的鱼丸夹过来,一尝确实变味了.于是先生便有了上述名言,并发了如此议论:“做父亲的,无论孩子发生了什么事,若是不加以查看,就随便不相信,不理会,甚至加以严厉训斥,轻易抹杀,是不对的.”
其他文献
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问题历代备受世人关注.历史地看,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人们见仁见智,所塑造的孔子形象丰富多样,但也不乏有对孔子形象的随意建构甚至歪曲.为拨乱反正,寻获孔子原初形象,可诉诸文本,立足《论语》语境,探究孔门弟子眼中孔子师者形象的共同记忆,进而勾勒出孔子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乐天安命与义以为上的师者气象,以及学以成仁与学优则仕的师者情怀.凭实而论,回到《论语》原初的直观语境,把握孔门弟子的集体画像,揆诸不同时代人们建构意义到亲炙弟子认知意义上的师者形象,这不失为揭櫫历代孔子形象衍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