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域·概念·方法论——全球史观理论建构缺陷之探讨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史作为世界历史重要的研究分支领域,因其研究视野上的宏观性和整体性,研究方法上注重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多样性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史学者的关注。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世界历史观,全球史观在理论构建上仍存有缺陷。首先,全球史在观念上有过分夸大世界诸文明体在上古和中古历史时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之嫌。其次,全球史学者把“交流”和“互动”作为全球史观的核心概念,过于强调其积极影响而忽略其中隐含的消极面。再次,全球史学者虽强调“西方中心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从其取得的去“西方中心论”成绩来看,全球史自身理论构建远未完善,在学理上破除“西方中心论”依旧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行为人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获得学籍继而获得学位后却又因此而被撤销学位,本质上是学位授予单位的纠错行为而非处罚行为。就法律适用而言,此类学位撤销在实体上应适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82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7条的规定,程序上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17条规定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程序。此类学位撤销的理由是“不应有学籍而不应有学位”,出于法秩序稳定的需要,若学籍的违法性已被治愈或者学籍的违法性可被截断,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予撤销学位的决定。同时,在学位授予单位和
当前,我国学术界科研作品署名方面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较为突出,赠送署名、转让署名等现象屡见不鲜。基于法律规范的视角,这种困局是由科研作品的学术价值、表达形式、署名规则与著作权法等要求不尽一致而产生的。针对这一情形,应区分署名的法定规范和意定规则:一方面,坚持法定规范的最低要求,署名资格为作品表达的独创性要求,署名权利为不可剥夺的人身权益;另一方面,鼓励学术治理的规则创设,学术团体、合作作者等可以约定作者和其他贡献者署名权益的表达方式。
垃圾分类在单位社区的成功推行,诠释了社区能够引导居民自主进行垃圾分类。研究发现,垃圾分类在单位社区持续推行与其居民“单位人”身份直接相关。一方面,“单位人”对单位的高度认同,使其能够主动服从单位提出的垃圾分类目标,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另一方面,“单位人”组成的社区,是城市中的“微型”熟人社会,居民的垃圾分类违规行为受到其他居民的监督约制,进而使得垃圾分类转变为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习惯。因此,社区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营造“全民参与”的邻里氛围,引导居民自觉、自愿参与垃圾分类。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引才难聚才难的瓶颈亟待突破。在西方单边主义人才政策盛行、针对我国海外引才聚才计划防御性大大增强,国内“抢人大战”方兴未艾、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国内外流动和竞争的新趋势新特点,突出引聚目标群体,勾画清晰路线图,建构引聚新模式,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是否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企业价值,是经济金融化的宏观背景下需要深刻考察的问题。以2008—2018年中国沪深两市非金融企业的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计量模型分析金融资产配置的驱动因素以及完整机制,可以发现,金融资产配置与融资约束呈“U”型关系,尽管会产生一定的正向收入效应,然而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合力为负,直接通过中介效应挤出实体投资,降低企业价值,融资约束与金融资产的交互效应会放大冲击,对我国实体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历经了计划型与运动型、市场化与法制化、系统化与国际化、民生化与公益化四个历史阶段的范式演进。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在治理理念层面以从防疫到保健、从群体到个人的价值取向转变与从城乡二元到城乡均等的政策面向转变为表征,在治理结构层面体现为治理主体的日渐多元化与制度结构的高度科层化,在治理技术层面体现为逐渐向精细化技术化转移。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医疗消解卫生、健康消解防疫之导向与风险社会、流动社会与全球社会的现实境况不完全匹配,行政吸纳市场与社群机制带来的单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反对谈论和追求平等,而是反对没有科学方法论支撑的有问题的平等论。现代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政治上的平等,不能用虚伪的形式的平等来定性。经济社会的平等是政治法律平等的硬核支撑,实际上也是内容上的平等。两种平等的结合才是全面的平等,才是形式与内容都具备的平等。经济社会的平等,不是平均、同等、均等,不是反对消除一切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而是要消灭建立在阶级差别基础上的、资本剥夺劳动的不平等。追求平等不能采取不符合历史进程、客观实际的激进的手段,也不能陷入到追求完全平等或一切平等的幻想中。马克思、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大改革,应当做到于法有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法治保障进路,应当以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为法治底线,以坚持市场化为法治手段,以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为法治目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法治化应当在主体范畴、对象范畴、权能范畴、流转范畴和监管范畴上厘定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权结构,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等方面的法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志”重要论述是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方法。这一重要论述以贫困群众为主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同时具有重大实践价值:以增强内生动力为要义,提供了补齐共同富裕精神短板的现实方案;以奋斗为底色,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根本实现路径;以拔穷根为落脚点,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在“强调巩固脱贫成效、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今天,必须充分重视、牢牢把握“扶志”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先地位。
底线思维与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一起,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大思维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底线思维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形成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抵御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探索实践。善于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和两点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运用底线思维的哲学自觉;增强忧患意识、确立全局观点、树立精准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是底线思维应用于实践的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