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63022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分析有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135例患者13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无糖尿病(对照组)、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糖尿病组)以及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糖尿病患者(DR组)各45例45只眼。手术前及手术后1、3个月,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直径1 mm区域视网膜内界膜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距离,并以此作为黄斑中心亚区域厚度(CSMT)。3组患眼手术前平均BCVA、CS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00、1.329,P=0.280、0.273)。对比观察3组患眼手术后BCVA、CSMT的变化。将OCT检查发现的CSMT较手术前增加30%以上定义为黄斑水肿。对比观察3组患眼手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手术后BCVA与CSMT的相关性以及糖尿病、DR与手术后黄斑水肿的相关性。

结果

手术后1、3个月,与对照组、糖尿病组比较,DR组患眼BCVA明显降低,CSMT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与糖尿病组患眼BCVA、CS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糖尿病组、DR组手术后1个月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2.2%、4.4%、15.6%,手术后3个月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2.2%、2.2%、13.3%。DR组黄斑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6、6.644,P=0.035、0.03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BCVA与CSMT有相关性(r=0.444,P=0.000);糖尿病与手术后黄斑水肿无相关性(r=7.231,P=0.999);DR与手术后黄斑水肿有相关性(r=0.378,P=0.008)。

结论

与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比较,DR患者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更高。糖尿病与手术后黄斑水肿无相关性,DR与手术后黄斑水肿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板层黄斑裂孔相关视网膜前增生膜(LHEP)联合自体血覆盖治疗退行型板层黄斑裂孔(L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LMH患眼28例2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例2例2只眼,女性26例26只眼;均为单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医学验光、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B型超声检查和眼轴长度(AL)测量。BCVA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视
目的观察分析健康足月新生儿虹膜血管暴露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1855名健康足月新生儿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47名,女性908名。平均出生胎龄(38.84±1.10)周;平均体重(3 396.52±402.08)g。顺产1235名,剖腹产402名,器械助产218名。新生儿出生后1~ 3 d由经过培训的两名眼科医生一人一次用手持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到沿虹膜小梁纤维放射状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障碍和丢失是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等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最主要的病理特征。RPE细胞移植替代治疗是目前治疗AMD等退行性疾病最具潜能的治疗方式之一。细胞移植支架作为移植细胞的载体,既能帮助RPE细胞向视网膜下腔输送,又能促进移植细胞与宿主整合,提高RPE细胞的移植效率。细胞支架的材料来源广泛,主要有生物组织、天然聚合物、人工合成聚合物以及复合材料。应用化学改性法、等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特征性改变为玻璃膜疣及基底膜线状沉积物,这些结构是沉积在Bruch膜内或其上的脂质物质。目前推测这些脂质的沉积是AMD发病的重要因素。脂质氧化产物具有毒性,可能影响临近细胞,诱发炎症反应,引发新生血管。7-酮胆固醇(7KCh)是一种胆固醇氧化产物,对视网膜组织和细胞的毒性及其诱发的慢性炎症可能在AMD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关于7KCh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细胞功能、引发促炎环
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引起亚洲国家青壮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我国病理性近视(PM)人口基数大,MCNV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及个人心理压力严重,已成为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目前发生机制未明,患者常以视物变形为主诉,病灶小、渗出少,发展缓慢但难以自限。其自然病程、临床特征及治疗应答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等疾病有较大差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是业界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
目的构建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的慢病毒(LV)载体并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初步探讨基因修饰PEDF-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LVPEDF载体,测定其LV滴度,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30、50的LV体外转染hUCMSCs,并据此分为相应MOI值实验组;以不含PEDF基因的相同MOI值的重组LV载体[LV-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hU
贝伐单抗、雷珠单抗等单抗类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及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融合蛋白类抗VEGF药物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有效性已被临床证实,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应答或应答不良的情况,此时更换药物成为应对的策略之一。通常情况下,当患者出现复发性AMD、对药物抵抗以及快速抗药反应时可考虑更换药物。目前的换药方案包括单抗类更换为融合蛋白类、融合蛋白类更换为单抗类、单抗类
目的观察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地图样萎缩(GA)面积的多模态成像定量分析结果。方法临床确诊为萎缩型AMD GA的27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7只眼,女性13例15只眼。年龄64~ 83岁,平均年龄(74.4±7.6)岁。所有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CFP)、眼底自身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由两名眼科医师在相互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