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明:助贫困县教育弯道超车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炳明(右)入户走访,与基层教师面对面交流。

  “威县要建大学了!”这个消息让河北威县人振奋不已。
  去年11月,一所在校生规模近万人的高职院校在威县启动建设,威县人圆“大学梦”已近在眼前。
  这所高校背后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是威县副县长王炳明。作为教育部挂职扶贫干部,一年多来,王炳明为威县争取到10亿元办学资本,争取到1.8亿元财政资金及3000多万元社会援助资金。此外,他推动“农校对接”消费扶贫,启动强师计划,推进智慧教育实验……一系列扶貧工作在威县有条不紊地推进。
  “近年来,威县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是教育历史欠账较多。”王炳明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挂职期间综合施策,促进当地教育有较大的改观,助力弯道超车。

补上教育最短板


  对贫困地区来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
  挂职前,王炳明在教育部教师司工作,他深知教育质量提升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但教师工作是长线性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抓上来的,涉及到教师的培养、培训以及教师的管理、职称、待遇等。
  为此,他到威县之后就谋划启动威县强师三年行动计划,将教师专业发展、职称评定、奖励评优结合起来,分层打造威县校长教师队伍。“我们开展的是全员能力提升,将县里5000名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纳入一个大的项目。”王炳明说。
  在这个规划中,王炳明最看重的是培训。他帮助威县申报了一个教育部的国培计划综合改革项目,探索农村教师的订单式培训。
  “外出培训是很好,但是对贫困县来说出去花费高,培训机会也有限。我觉得县里教师培训更应该立足于岗位、立足于校本、立足于区域,多措并举促进持续发展。”王炳明说。
  王炳明非常注重跟一线教师直接交谈,看看他们的教案,听听他们的诉求,在自然的交谈中,获取真实的信息。他坚持深入村镇调研,深入学校调研,了解威县脱贫攻坚、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一年来,他走遍了全县16个乡镇,深入40多个行政村入户走访。他调研了50多所学校,超过全县学校的半数,召开座谈会30余场,面对面交流的教师、校长超过350人。

威县要圆“大学梦”


  去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王炳明从中看到了机遇。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威县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筹建一所高职院校。目前,学校已经通过河北省政府审核和部里备案,列入“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调整方案。去年11月,计划投资10亿元,占地500亩,在校生规模近万人的高校建设启动,威县人即将圆“大学梦”。
  王炳明说,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带动产业发展,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就是“职教一人,脱贫一家”。
  在高职取得突破的同时,通过教育部帮扶,威县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威县职教中心在校生由2017年的1100余人,增加到2019年的2600余人,专业数量翻番。
  2019年,通过教育部主导的京津冀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机制,威县职教中心又与3所高职院校合作达成协议,联合开展中高职衔接“3 2”分段培养,与5所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威县还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职教园区建设,先期投资12200万元的职教园区综合楼、图书信息中心、教育部资助的“七一”教育基地主体建筑已封顶。
  “我们将着力职业教育的发展跟产业结合在一起,力争把工厂办在学校里,把学校办在工厂里,相互促进,这对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价值。”王炳明说。

打造双师课堂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威县的“网课”经受住了考验。教师能得心应手地进行网络授课,学生也能适应网络课堂。
  “这主要得益于威县近一年来大力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双师课堂、直播课堂,老师和学生都有基础了。”王炳明说。
  他坦言,威县16个乡镇,有106个教学点,这些教学点的学生少,很难配备各科的老师,很难开齐开足课程,推进双师课堂是解决这个现实难题的一个路径。
  在双师课堂上,为乡村教学点配备双师,校外老师主讲,通过专递课堂方式授课,教学点老师作为助教,共同开出原来不能上的课程。
  王炳明争取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经费200万元,建成双师课堂52间,由北京、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教师直接对威县学校授课,为县里培养“种子”。威县在枣元全乡试点中心校带教学点的“双师模式”,采取“专递课堂”方式,以潘店中心小学链接全乡9个教学点,开足开齐开优课程。
  此外,威县还开展了智慧教育实验校建设,推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引进了教师智能教育助手,建设智能教学平台,提供智能化教学资源,支持教师教研,提供培训服务。
  “弯道超车”是王炳明期待的改革效果。他希望借助教育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信息化环境改善、教师研训、教师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结合一起,在短时间内促进威县教育的改观。
  为改善威县的办学条件,王炳明经常“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争取上级支持和社会资助。2019年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安排教育经费1.8亿多元,全面支持威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学生营养餐覆盖学校200所,受益学生5.5万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资助经费800万元,改扩建14个学校的食堂、操场、活动室……
  “相比给威县带来点什么,我更看重的是给威县留下点什么。”王炳明一直在思考,“希望能帮威县做好政策的改进和发展模式的打造,留点长远的东西。”
其他文献
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11月上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大地颂歌》以十八洞村为点、湖南为面,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巨大成就,表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  近年来,十八洞村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成效显著。  目前,十八洞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2019年,人均纯收入14668元,村集体收入126.4万元,累计有33名大龄青年脱单,脱贫成果
春華秋食。  在湖南湘西州,生姜种植很普遍,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  为提升产量,近年来,湖南省花垣县龙潭镇板塘村、湖南十八洞村湘西黄牛养殖有限公司和山茂生态种养合作社利用牛粪为肥料种植生姜,实现了丰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还面临哪些瓶颈?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返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机衔接?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  民生周刊:你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主要产生哪些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
跨越两省,涉及近10个单位,4天找回“失踪”4年的档案,可能吗?  2019年5月,山东济宁市郭先生辞职报考硕士研究生,但他2015年从大学寄出的毕业档案,已“失踪”4年之久,找遍天涯无讯息。万般无奈之际,他通过手机信访APP向国家信访局发出投诉请求。档案丢失,对郭先生而言,不仅仅是考研梦碎,职业生涯中还将面临一系列问题。收到郭的投诉请求后,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感受到了郭先生那份急切渴盼之情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它贯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即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后也不能忽视乡村。中国即使在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之后仍然有4亿多人口在农村,乡村依然占据着国土面积的94%以上。因此,乡村振兴在时间上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乃至复兴之后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作为“三农”领域的老兵,我认为要围绕六个“三”统筹谋划,努力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着眼“三
为进一步普及消防知识,扩大消防宣传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增强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山东省庆云公安消防大队今年开通微信公众号,群众通过搜索“庆云消防”或拿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搜索并加入到“庆云消防”官方微信平台。庆云公安消防大队充分利用微信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互动性强、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每天由专人负责通过短小精悍的微視频、生动形象的图片及活泼有趣的语言,为网友及时播报工作动态、灭火救援和普及消防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重要载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总的要求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
在发起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最后冲刺之际,为进一步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发展,贵州省公安厅警令部(情报指挥中心)党支部全体动员、全员参与,于11月5日—13日分3批到党建定点结对帮扶的黔西南州贞丰县连环乡纳闇村开展扶贫工作“大回访”活动。  回访组重点围绕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三类重点人群和重大(慢性)病、残疾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人群,逐个走家串户或到田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市锦江区全面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线阵地筑牢成千“堡垒”、树起上万“红旗”、建好无数“防线”,让鲜红的党旗始终在疫情斗争最前沿高高飘扬,奋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闻令而动,全面吹响“集结号”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
全國政协委员青海撒拉尔集团总经理韩文林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脱贫攻坚也同样转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脱贫难题、增强脱贫动力、提升脱贫实效,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是未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