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的侧影打一束光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an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签名


  昨天我拿着我的第二本诗集
  去见父亲。确切地说
  他提着帆布包里新买的
  一盒1.0的签字笔
  来见我,我们约在他喜欢的
  秦巴雾毫的茶馆
  他抽出一支新的签字笔
  在我的诗集扉页上签了他的名字
  我看着这三个字:贾平凹
  也在这把椅子上,他给无数人
  签过无数次名字,被无数的眼睛收藏
  诗集里的字蹦跳出来,他伸手去接
  我舔舔嘴巴,J先生系列就是专门写给他的
  我只想为他的侧影打一束光
  J先生点头,探身说道:
  你送我诗集,你也要签名。
  “名字里依偎着小动物”
  我把签字笔揣进衣兜。他的里面是湖蓝色
  外面是焦糖色。
  签字笔在夜晚回家的路上说道

3月27日J先生生日


  电话里J先生说:你们带孩子过来就好
  语气从宋体五号变为小篆三号
  从深圳带回的盆菜,在高汤里咕嘟
  满满一大盆鲍鱼、鹅掌、猪脚、藕块
  它们变得激动异常,脱身而出
  东游西逛,挤眉弄眼挨着J先生书房里的
  陶罐和佛像坐下
  大鱼际里藏着春眠的草籽,它们通往
  肺经,一路讲经说法。千回百转
  J先生曾画过无数的钟馗,漆黑万状
  身形巨大,捉时间的鬼
  人间的鬼,也捉心中的鬼
  66岁之后的J先生,头发更加稀疏
  他还会回乡祭祖,依然開会,吸烟
  写稿子。仍将自己置于烦恼树下,蹭痒痒
  在热闹叵测的人流中,打瞌睡
  唯有那清明的笔,冷眼旁观
  用整个秦岭的苍茫抵挡所有风的棱角
  他相信轮回,拼尽气力让自己圆满
  他要对这一世负责,哪怕与锋利而狭窄的
  刀子,狭路相逢
  世上的一切最怕和解。J先生说过
  想要长寿、安乐的法门只有一个
  那就是:做好事。
  转化一切苦厄为蜜糖
  他在“耸瞻震旦”的大堂写道

J先生写《老生》


  过了知天命的年纪
  J先生开始翻阅《山海经》
  面南朝北的太师椅上
  熏黄的手指在翻动: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
  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
  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J先生用手在书上默写着“山海”二字
  咀嚼着上古之人叙述背后的思维
  他在收束和拆分着自己,顺着笔尖
  朝倒流河的方向走去
  “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的莱山之神
  立在那儿,等着他来
  一日佛龛前上香,烟软成了绳子
  盘成灵芝状,他放下笔
  《老生》写成。那是四颗原石般的故事
  由往来阴阳两界的唱师串起
  从上元镇到子午镇,J先生陪着唱师
  由生到死,由死到生。走过
  “一日遇佛,一日遇魔”的日子
  牛头坡上不断冒出又不断吸回的那股气
  是J先生出生和故去的乡党和祖辈
  《老生》里不断冒出又不断吸回的那股气
  是中国百年起起灭灭的人生故事
  J先生用抚平《山海经》的手
  摩挲着《老生》字里行间的裂隙
  “没有哪个时代不会死去”
  J先生坐在唱师面前轻声说道,唱师的
  眉眼是悲苦也是欣喜
  这一夜,倒流河里的水涌向《山海经》

J先生的《大风歌》


  一九九八年的J先生,乡音未改
  胡子茂盛。老母亲时不时打电话
  说:“平儿,饺子下锅了。”
  那时的J先生居住在长安城的
  西南角,推窗北望
  城墙高耸,垛口整齐
  J先生窃喜:他活该生活在
  一个凹一个凹相连的城池里
  凹字里既盛着世纪末的泥淖
  也盛着J先生的大自在
  他画《精神之花》
  画藏着藕的泥,画日日升起的莲
  画放下笔细嗅的沉静
  六月的盛夏,J先生用《高老庄》遮阴
  他的小说是一颗颗冬虫夏草
  孕于冬,长于春,成于夏
  也在这一年,十四卷的文集出版
  每一卷的封面上都烫印着
  刘邦《大风歌》中的一个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
  J先生念到此处,瞬间
  任督二脉被打通
  知道自己的一生是能写出
  二十三卷书的
  十六年后的二零一四年
  J先生在佛前静坐
  城墙依旧,垛口还在
  J先生的老母亲却化成了牛头坡的一股气
  “风刮风很累,花开花也疼”
  J先生似乎已经忘记了《老生》是
  《大风歌》的最后一个“方”字
  时间还在转化着生、老、病、死的觉悟
  “平儿——”
  J先生有时还能在书房
  听见他的母亲在呼唤他

海若里的小左


  我没见过海若,但见过小左
  芙蓉西路暂坐茶庄的小左
  她高兴的时候一对珊瑚坠子
  前仰后合,像跨过溪里踏石
  听到的流水声,小左会用河南话对J先生
  说:先生,您今天来晚了
  J先生总是巳时来到茶庄和他的熟人
  暂坐一会儿,喝一杯安吉白茶
  起身去南湖散步
  J先生小说里的海若也开着暂坐茶庄
  也有一群美艳又磨人的姐妹
  海若也曾酒醉后给一个叫羿光的作家
  打电话,如四月的白头鹎为着求偶
  在桑树上“啾啾”地叫着
  我不止一次地好奇,看J先生如何
  穿过小左面对着海若,穿过海若
  面对着自己
  月光清冽,四野无声
  J先生手指天空,说:月亮!
  而我们只顺着手指,看见了手指
  *海若:小说《暂坐》里的主人公
  小左:小说《暂坐》里主人公原型
  责任编辑 师力斌
其他文献
段凡,四十三岁的“老男人”,是我们这一帮朋友里的球痴,他爱球,尤其痴迷保罗·斯科尔斯。我们在取笑他的同时,也在吹嘘:谁不热爱斯科尔斯,就如同谁不热爱青春岁月。青春一去不复,但热血依旧。  不能不管了。  段凡拎着酒瓶从张勇的复式楼梯上往下跳,炸裂的玻璃碴儿差点把他戳瞎。他昏迷不醒,张勇扑通跪地,一手按住他下颚动脉。后来他在急救车上醒了,头一句就是,今晚曼城打曼联。医生说,看来问题不大。是的,问题不
2014年,英山县高考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2746人报考,过本科线1060人,本科上线率达38.6%,创历史新高。  在记者看来,这组数字的背后,是英山县教育软实力的整体提升,是英山县近几年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所带来的教育裂变。  什么才是教育的软实力?英山县教育局局长郑立武认为,归根结底,师资才是教育的软实力,包括教师的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管理水平,学校文化的积淀与发展,等等。
读完冯骥才新鲜出炉的小说《木佛》,不禁惊喜。由于年龄已是逾七望八,这两年他不得不宣布从民间田野第一线撤回一半的精力到文学上来。话音犹在,他的文学动静就接二连三地来了。去年大概是他小说创作的丰收年,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甫一问世,即好评如潮,拿下诸多文学评奖和种种文学年度奖。他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不僅创造300多万套的销售奇迹,而且一举拿下去年的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在这样一种文学态势下,我们对
有人认为,蔡屋围是深圳的二奶,虽然出身不好,却真实地存在着,谁也抹不掉。陈思年便是蔡屋围当年的村民,农村城市化后的特区居民。我们这件事情发生在陈思年做了安然后妈的第七年。  这一天的黄昏,安然的录取通知书,从半空中飘进陈思年的眼帘,陈思年激动得说不出话,她感觉再等上一小会儿,自己就会爆炸或倒在地上。她想让自己眼泪畅快地流,因为安然在她这个后妈的培养之下,修成正果,上了大学,可以免除安大山的后顾之忧
日前,从鹤峰县社保局传来消息,今年全县共有61名大病少年儿童获得“中国乡村少年儿童大病医保公益项目”援助,报销医疗费用总额72万元。另外,还有几位正在治疗之中的儿童大病患者自付费用已超过5000元,也将享受大病医保优惠政策。  鹤峰县被大山阻隔、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农民外出打工,造成贫困家庭及留守儿童较多。为了使乡村儿童家庭多一份保障,2012年7月18日,由著名公益人士邓飞先生发起的
A little boy invited hia mother to attend his 1ementary school’s first teacher—parent conference.To the 1ittle boy’s dismay,she said she would go.This would be the first time that his Classmates and t
日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以下简称“中陶會”)课程研究中心筹备大会在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隆重召开。特邀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顶尖专家钟启泉教授围绕课程、课堂、教师,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并同与会的各位校长和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据悉,参加此次大会的二十多位知名校长均来自全国陶行知实验学校。江苏江阴英桥国际学校校长鲍成中博士主持会议,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局长汪新
教育部: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将出炉  近日,《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表示,与已实施10年的《中小学生守则》相比,正在征求意见中的新版《守则》更加亲民接地气,也更易操作。  新版《守则》的修订首先体现在篇幅上,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合二为一,变成了9项内容,仅380多字,包括三“爱”、三“讲”、三“护”,
朵朵  我和文学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5年前。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偶然发现一家新开张的书店。好奇的我走了进去。我依然记得,那个有点闷热的夏日午后,我斜靠在一排高大的书架旁。书店老板流着汗,正往其他书架上码书,无暇顧及我这个只看不买的读者,让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顺利地读完了一本《顾城诗选》。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顾城,第一次看到他那张著名的、戴着白帽子的照片。那天晚上,12岁的我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一个人,一边回忆  一边张望,养活我二十年的地方  澧水河畔,老屋还在  祖辈的坟茔还在  一棵与我年龄相仿的松树  待在屋后,承载我年少时的快乐  贫寒的乡村,抱着月光  睡在松树下的草垛旁  听蟋蟀歌唱,夜如澧水一般凉爽  收割的山坡,一地的飞翔  傍晚放砸,捕捉山雀  学会壮胆摸黑成长  河边撒下辣椒草  提篓拾梦的童趣,春天敞开胸襟  澧水一路欢歌……  如今,渐行渐远的故乡  一个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