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产业领跑经济发展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充分把握国际海洋开发趋势,深入挖掘海洋资源与空间优势,突破传统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起点,推动海陆一体化发展,加速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关键词】优势产业 海洋资源 区域经济一体化
  
  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广阔的海岸线与海域空间、相对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经济与科技基础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条件,是领先于其他沿海省市的相对优势。但同时,海洋资源衰退、近海环境恶化、海洋科技转化不足及传统的海洋管理体制都严重制约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深入挖掘海洋资源与空间优势,突破传统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起点,推动海陆一体化发展,加速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领跑国内蓝色经济区发展是山东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与方向选择
  
  一般而言,蓝色经济区是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特色,临海经济集聚发展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功能区,但蓝色经济区又不同于一般的沿海经济区,其根本差异在于对“蓝色”的理解。关于蓝色经济区“蓝色”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蓝色”是指采取开放政策,突破陆地向海洋发展,即依托海岸带空间,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推动外向型临海经济区发展;二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实施“蓝海战略”,推动海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以海洋资源承载力为基础,海洋生态环境维持为前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绿色经济等环境友好型临海经济,打造“蓝色社区”。
  结合山东发展现实,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存在以下几种选择: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入手,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国家海陆统筹试验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先行区、国家海洋经济高地及沿黄流域主要的区域增长极,带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及向内陆辐射,拉动中西部地区全面发展;二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宜居城市群和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通过大力推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建立持续协调的临海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三是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应瞄准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影响小、自然资源消耗低的临海高端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国家海洋科技产业化中心、临海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实现以科技产业化、产业高端化和生态文明化为导向的临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优化提升目标。
  
  海洋优势产业选择与培育
  
  科学合理地选择并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群是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素。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要从长远着眼,既要考虑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规模,又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带动力。未来海洋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总量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功能,还具有拉动临海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从山东现有的海洋产业类群来看,中短期内既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又具有产业带动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类群包括港口与海上交通运输业、船舶装备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产业类群,但其中港口与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不仅面临着釜山港、上海港、天津港及大连港等国内外大型港口群的强力竞争,也面临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造成的海运货物构成变化的压力,长远发展形势严峻;船舶装备制造业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及相关产业技术储备有限的双重打击,短期内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滨海旅游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规模有余而水平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大于机遇,现实发展空间也有限,除非在海上旅游等新领域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否则产业难以实现质的突破。从长远来看,具有产业发展潜力和带动力的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及深海矿产开发等,但上述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制约,其产业化发展进程严重依赖相关海洋科技的突破;而在一些相关科技转化已基本成熟的产业领域,也受到国内外市场和相关政策的高度制约,市场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多数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市场化培育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作为战略优势产业进行培育时需要格外谨慎,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成效。
  
  海洋资源支撑与环境承载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支撑,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平决定了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模与方向。从海洋资源基础来看,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除了丰富的岸线与空间资源外,其他重要的资源种类,包括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等与国内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近海生物多样性下降、渔业资源枯竭、岸线与滩涂等空间利用冲突、淡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制约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环境承载方面,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未来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提高、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衰退、重点河口、港湾海域环境恶化的趋势将持续存在,特别是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围海造地、海岸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近海滩涂湿地面积破坏与丧失,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恢复力下降的趋势明显,半岛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恢复将成为影响半岛蓝色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根本因素。总的来看,在制定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关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半岛地区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不足,科学地评价及合理地利用半岛地区的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水平是确保未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素。
  
  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
  
  除了资源与环境支撑外,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支撑是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顺利实施的又一关键因素。现有的海陆分离、条块分割的沿海行政管理体制并不适合未来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一个海陆统筹、产业协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在蓝色经济区统一领导、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领域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和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
  目前,受到现有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的影响,沿海各市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定位类似、产业结构趋同、发展政策攀比等问题。海洋主导产业单一,传统产业竞争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后劲,环境资源恶化等普遍性问题使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面临两难选择。多数沿海地市资源环境条件类似,除少数落后地区外,经济基础与产业条件也相差无几,再加上政策相同,可供选择的战略优势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有限,因而形成目前各地产业结构雷同的竞争格局。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导致了这种行业的无序竞争,而且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使这种恶性竞争难以通过市场调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来缓解,从而降低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这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管部门决策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超越行政边界,实施跨地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流域环境管理,同时简政放权,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引导措施,通过市场手段来协调产业竞争,实现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实现区域产业良性竞争和经济结构优化提升的一种可行选择。
  
  区域协作与经济一体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应尽快打破行政藩篱,密切合作,有序竞争,扬长避短,发展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蓝色经济体系。实现半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如何进行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提升半岛经济的开放度和外向度。加快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开发的国际合作步伐,特别是与欧美等海洋强国在海洋科技与海洋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开发步伐,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海洋科技,主动承接国际海洋产业转移,实现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国际接轨,可能是加速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捷径。
  二是如何融入国内沿海开发大局,实现共同增长。国内现有的沿海三大经济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但山东夹在长三角经济圈与京津冀经济圈之间,不仅受益不多,而且还面临强烈的竞争压力。如何有效推动鲁西南地区向长三角经济圈靠拢和鲁西北地区与京津冀经济圈接轨,是实现山东鲁西南及鲁西北等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同时如何尽快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是半岛蓝色经济区能否成功纳入国家战略的重要保证。
  三是半岛沿海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目前,半岛沿海7市各自为战,缺乏协调与合作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缓慢。规划不协调、产业冲突、环境矛盾频发,区域经济发展失调现象突出,这些已严重影响到半岛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从而降低了其区域整体带动与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半岛沿海重点城市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加快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海洋经济与临海经济的区域集聚与特色发展,最终实现半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最终方向和目标。(作者分别为青岛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要]山东作为沦陷区,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诸多矛盾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全面抗战时期是山东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此时的四大报业力量——中共报业、国民党报业、群众报业、日伪报业之间的斗争成为政治斗争的缩影。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 山东报业 两大阵营    近代山东出现的第一家报纸是1894年英商纱泰(H·Sietas)在烟台创办的《芝罘差报》(Chefoo Express)。清末新政开
所谓“一题多篇”,就是一个题目下包含数篇各自独立的文章,这个题目仅是其中一篇的篇题。这些文章之间大多数是有明显关系的,也有少部分关系不明确。如何说明这种现象呢?写本的制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文章抄在一起,以其中的一篇篇题作为它们共同的题目呢?  我曾在“写本学漫谈”的第一篇短文中提到敦煌本《新妇文》(P.2633、S.4129、P.2564)还包括《自从塞北起烟尘》《发愤读书十二时》《祝曰》三篇文章,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摊的改革成本,过多地由所谓“弱势群体”承载;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享的经济成果,过多地被所谓“精英团体”瓜分。现在到了下决心调整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贫富差距过大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但财富分配不均也日益加剧。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过大取代了平均主义盛行,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赖于政府、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与关注。同时,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转变就业观念,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就业实习和实践活动,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 职业准备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省大学生的就
【摘要】开展个性化实验项目和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情感和爱好,给予大学生广阔的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转变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实践教学 大学生 创新个性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同样的道理,兴趣是培养大学生创
【摘要】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离不开外语人才的大力支持。目前广西外语人才严重不足,素质亟待提高。要解放思想,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及东盟各国外语人才培养经验,改进现有外语培训模式;结合区位优势,打造复合型外语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广西 外语人才 培养机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
文化研究学者傅国涌认为,真正的“五四”首先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五四”绝不仅仅是指1919年一批学生上街游行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它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中国一次重大的变迁,其起止日期大致从1914年、1915年开始,到1924年、1925年落幕。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大时期。“五四”完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主義、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理想,都获得了空前的同等表达的机会。从这个意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历史上的战争和迁徙经常会造成民族内部或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常常不能因为其中某一方的胜利或失败而告结束。冲突裂痕不仅会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难以治愈的创伤,而且在较长时期内对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要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世族文人的生活言行是这些影响和制约的显示器。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生活言行来观察三国以来分裂局面对当时南方北方文化的差异和融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赴北庭都护府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开始其二度戎幕生涯。岑参在北庭停留两年,写了许多以边塞军旅为题材的诗作,其中多有名篇,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送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因素的制约,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要彻底改变其落后的现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选拔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村干部队伍。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的素质还存在一定问题,阻碍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村干部素质 问题 原因    新农村建设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素质的要求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是贯彻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