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宴席的弊病和改革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J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我国人民有个传统的习惯,每逢喜庆佳节,或贵客来临,总免不了设宴招待。尤其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交往也随之增多,宾客来往,宴席日益频繁,
其他文献
<正> 每逢佳节来临,走亲访友,馈赠礼品,是人之常情。 在英国,作为赠送他人的礼品,一般都比较普通;由于破费不多,就不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贿赂。英国人也象其它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喜欢高级巧克国、名酒和鲜花;对于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
<正> 说起那世代相传下来的老一套婚礼,不仅古板乏味,而且铺张浪费。当代青年正在试图改变并创新自己的婚礼。于是各式各样的婚礼便应运而生。跳伞结婚;二十三岁的波兰华沙姑娘多罗塔和三十
<正> 每人都要有个居住的地方,但是由于受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居住方式却特点各异。不少人都十分留恋自己的故居,可是美国人却喜欢经常搬家。一个美国人,往往出生在一个地方,上学在另一个地方,然后又到别的地方去经营事业,以后有生之年还得再搬几次,所以他们对住房极感
<正> 联邦德国的学者姚斯在当代美学与接受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二个重要概念,“视野融合”与“期待视野”。他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本文相融合,达到视野融合后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指阅读一部作品
<正> 中国人民大李伦理学研究所已予1989年1月正式组建。所长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兼任。该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研究室为中心,吸
<正> 有一次,著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见到一个只有桌子那么高的小女孩,便问道:“你们在‘儿童之家’都干什么?”小女孩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们研究马列主义。”列宁夫人听后觉得问题十分严重,她指出:“如果孩子们象这样小就在说关
<正> 马致远(约1250—1321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早年曾追求功名未成。元成宗元贞年间,参加“元贞书会”,是其中的重要成员。约在大德(1297—1307)年间,出任过江浙行省务官。中年时经历过20年漂泊生涯,晚年过着隐居生活。所作杂剧15种,今存7种,均见《元曲选》。
<正> 中日第二次实用伦理学讨论会是在位于东京千代田区崎町的伦理研究所本部举行的。该所系文部省社会教育局社会教育课所管、以广大的一般群众为对象的社会教育团体。创立于1945年9月,创立人是丸山敏雄先生(1892—1951)。他大学毕业后,先投身于宗教事业,二次世界大战后,专心伦理研
<正> 我今天上午的演讲仅限于阐明我将提及的西方生活和思想的四个支柱对西方民主发展所起的作用。这四个支柱是:(1)古典希腊(前600—前300)的遗产,(2)犹太教——基督教传统,(3)十六世纪开始出现的近代实验科学,和(4)技术与工业化。我之所以称它们为西方生活和思想的四个支
<正>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下生活。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职责、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29页)对这些让会使命、职责、任务的理解,就是义务感或社会责任感。一个人在没有社会监督和舆论压力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