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bb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的变化和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当前课改的新理念。一节优质的德育课一定是有着师生之间高效良性的互动,德育课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教与学的状态一定是和谐统一的。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师生互动;备学生;优化教学设计;时机;艺术;民主和谐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02-01
  随着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的变化和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当前课改的新理念。一节优质的德育课一定是有着师生之间高效良性的互动的,德育课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教与学的状态一定是和谐统一的。那么我们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构建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呢?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师生互动的内涵
  “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师生互动包括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可以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小结、练习巩固中;在热点话题的研讨辩论中;在疑难问题的探究中等。
  二、德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注重对象——“备学生”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中提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这“三贴近”中的其中一个就是要贴近学生,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出发。因此德育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学生了,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会喜欢老师,才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才会对德育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中职学校,一位德育教师往往担任多个专业班级的德育课,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个人兴趣、性格等等,千万不能贪图方便而将一个统一的教案、教学方式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课“我爱岗我敬业”这一内容备课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学生将来是要做幼儿教师的,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呢?我便在课前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了解同学们对幼儿教师的看法、态度、对爱岗敬业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打算等。而对于汽修专业,我在课前也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一个摸底,包括问卷调查、以及收集汽修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敬业程度等。
  (二)注重预设——优化教学设计
  目前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教师过于重视预设教学流程的执行,面对课堂上异彩纷呈的生成或是漠然置之,或是束手无策,或是无可奈何地把学生的思维硬拉回教学预设中,生怕学生偏离教学预设的正常轨道。为此,笔者认为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注重多维预设,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手段充分地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达到课堂教学高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总是能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德育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师生互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三)注重时机——适时互动
  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交流经验、增长见识以及分享智慧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必将产生师生思维的碰撞,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相长的境界。
  事实上我们在德育课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经讨论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为此,德育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发现生成、善于抓住每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得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
  (四)注重艺术——乐意互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对学生激发、启迪的过程。在德育課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故意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想法;也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而追随大流、人云亦云;还有部分学生即使产生疑问,也不敢说出来供大家讨论。如果教师不加注意和引导,如果教师缺乏教育智慧或教学勇气,那就会使得一次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擦肩而过,一次次情感交流的可能也丧失殆尽。因此,笔者认为德育课教师要讲究互动艺术,要努力营造开放的情感自由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勇于与同学们交流,从而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五)注重榜样作用——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德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形象。比如,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文明礼仪、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要关心爱护学生,只有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的确,和谐的课堂气氛,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笔者曾经做过简单的调查,得知学生是非常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在意教师给予的欣赏的。学生认为被老师欣赏是一种幸福,他们会在被欣赏的喜悦中奋发向上、积极体验。因此作为德育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懂得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基本上每一节课都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辩论。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都表示在我的德育课堂教学中有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互动良好。
  (六)注重评价——多元化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适当地给予评价。评价内容和形式应体现出多元性。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学生的创新与发现,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學生的动手能力等;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个性。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中职德育课教师要置身于学生之中,善于激发、赏识和鼓励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弥漫在课堂上,将实现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迎春,《“师生互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2]方武,《师生互动让德育课活起来——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初探》.
其他文献
【摘要】微信作为信息时代一个全新的人际互动平台,其强大的功能收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以及获取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刷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但是微信拉大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距离,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本文重在分析微信给大学生带来的双重影响,如何规避微信消极影响,利用好微信的正面效应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摘要】中职卫校主要是培养医疗卫生行业一线技能型人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紧密相连。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中职卫校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习惯,已成为中职卫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中职卫校开展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学生诚信意识薄弱的原因,提出了中职卫校开展诚信教育的具体方法和途徑。  【关键词】中职卫校;诚信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
【摘要】随班就读是当今普特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普特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班就读的普特教育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探讨了随班就读的普特融合教育中的育人策略,并提出了文化育人、同伴育人、自助育人三个主要的德育策略。  【关键词】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
【摘要】红色经典书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涵上表现出形式和内容的传承与相通关系。红色经典书籍的时代化、大众化和生活化特征,使其具有较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新时期进一步强化传播效果,利用多种媒介扩大红色经典资源,同时,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塑造红色经典传播的良好环境,为红色经典书籍的传播做好保障。  【关键词】红色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构建藏区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举措,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通过阅读教学案例发现:唯有从“强化教师的爱国主义理念”、“突出语文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能更好地融入到西藏的语文教学中去。  【关键词】西藏;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摘要】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果,但是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应用还不是那么理想。本文阐述了开展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的必要性,提出了开拓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策略,开创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的新局面,以便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传统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