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实践活动的创新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_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的审美体验必须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才能实现。音乐课堂就是由一个一个实践活动组成的。它几乎融入了音乐课堂的各个环节,包括音乐游戏、歌表演、律动、舞蹈、演奏乐器等。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创新的快乐,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学生在模仿、体验、探究的音乐活动中,收获到的是个体的情感体验,是任何形式都代替不了的亲身体验。所以创新音乐实践活动迫在眉睫。教师要设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提高表现力及音乐审美能力。
  妙用图谱“看”音乐
  柯达伊说:“好的鉴赏力是不能靠遗传获得的,而需要认真培养。好的音乐教育要尽可能早地在学校开始,只有吸收好的艺术才能带来精神健康。如果在早期能够发展儿童的艺术鉴别力,他们就会对坏的东西具有抵御能力。培养高雅的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欣赏课中,只是一遍遍地聆听音乐、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绝不是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妙用图谱、打击乐器,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用好玩的图谱来“看”音乐。音乐图谱也称音乐結构图,即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图画、符号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特征、曲式结构特征,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记忆效果。音乐欣赏时加上图谱,符合学生的感知特征,能帮助他们对形象化的图谱坚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并提高音乐记忆能力,也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用简洁明了的图画或符号来表现那些无形的音乐,让孩子们通过这些图画、符号来理解音乐真正要表达的丰富内涵。教材中很多欣赏曲目后附有图形谱,如《单簧管波尔卡》《水族馆》等,让学生边看、边划、边唱,还可结合歌曲歌词内容创造性地使用图谱,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再如,欣赏《小猫圆舞曲》时,第一段情绪悠扬,表现小猫悠闲自得地在舞池中跳舞,可以绘制小猫跳舞时的圆圈路线。第二段情绪活泼跳跃,则可以绘制像小猫脚印的图谱。聆听第一段提问:“音乐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时,孩子回答 “小猫跳的越来越开心”,可以立刻追问:“你是怎么听出的,为什么这里的线条变粗了?”结合图谱让学生欣赏这一乐段的目标:学生能感知第一乐段情绪的变化。
  欣赏《狮王进行曲》的时候,根据乐曲内容设计形象的图谱,如:为了表现狮王出场,可以设计由小至大的脚印和表现吼声的弧形锯齿。在狮子大吼的地方画上狮子的大嘴巴和尖利的牙齿,学生会一边聆听,一边饶有兴趣的画图谱,其专注的程度是纯“听”状态下不可能做到的。这些符号对孩子理解和再现乐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和提示作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音乐。
  用打击乐器“演”音乐
  在欣赏课中,打击乐器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好工具。乐器演奏是表现音乐的方式之一,而打击乐器是学生最喜欢的乐器。很多乐曲都适合用打击乐器伴奏。运用打击乐器,学生兴趣浓厚,会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也会“靓”起来。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表现的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例如欣赏《钟表店里》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分组分角色演奏、合奏,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又如,欣赏《青蛙音乐会》时,通过描绘手法,绘声绘色地表现各类动物的形态、声音、动作和习性,在教学中,从分析音乐形象入手,启发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用什么乐器来模仿夏天的小动物的叫声,学生通过动脑,用哨子声代表蟋蟀声,圆舞板声表现青蛙的叫声,碰铃代替金铃子,沙球为纺织娘伴奏。学生对于乐器模仿动物的声音十分感兴趣。师生一边演唱,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在“动动——敲敲——唱唱”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快乐情绪。
  音乐实践充分结合体态律动
  达尔克洛兹说:“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体态律动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在过去的音乐课堂中,也有不少教师将体态律动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但往往浅尝辄止。
  体态律动中的“律”指的是一种韵律感。它与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基本要素息息相关;“动”则表达了体态律动的一种形态,即运用各种肢体动作来感受、表达音乐。所以,“体态律动”指的就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的运动来感受音乐。因此,在设计律动活动时,结合音乐情绪、节拍、节奏、旋律、织体等这些音乐元素就成了最重要的要求。
  比如,音乐中的五种步态:行走、跑、连步跳、跑跳步、摇摆,就不能混淆。聆听进行曲《玩具进行曲》《士兵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恒拍踏步,同时关注乐句变化,在每一乐句结束时换方向。聆听《花之圆舞曲》《小猫圆舞曲》这类圆舞曲作品时,就应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华尔兹舞步,感受圆舞曲三拍子的特点,或是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摇摆,感受三拍子晃动的感觉。而聆听以附点节奏为主的音乐时,再用上面两种步态就不合适了,应该运用连步跳或是跑跳步。
  以上的律动活动设计是基于音乐节拍和织体所产生的。根据乐曲乐句的划分,同样也能做许多文章。如聆听经典作品《爱的礼赞》,则可以采用教师弹奏一个乐句,让学生脚上走恒拍,用手把节奏拍出;或者反之,手上打恒拍,脚上走节奏。这就对学生的协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或是,让学生围成圈,每个学生两只手中都拿上一条丝巾,在一个乐句中匀速地从左边学生的手中拿上丝巾,从上向下传递到右边学生的手中。这类简单的律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加深所听音乐的印象,又能提高学生关注音乐的能力,还能加强学生手脚协调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在改版后的苏少版音乐教材第一册《上学路上》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恒拍走动,并在歌词“你好,你好,老师同学你好”处停下,与老师或同学进行问好的互动。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关注度,并且训练了学生对于恒拍的掌握。而《快乐小舞曲》一课,让学生围成两个圆圈,里圈和外圈反方向行进,在每一乐句的最后小节停下,里圈学生和外圈学生进行按节奏拍手互动。这些简单的律动游戏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学会合作。
  活动中提升音乐能力
  音乐本体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审美活动的一部分,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礎。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学习知识技能不是单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本身,而是为了架起一座通向音乐艺术的桥梁。改版后的《新课标》指出:“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因此,教师要放下知识技能的严肃架子,将其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课堂动起来,使其更具亲和力,让美的体验赋予技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三年级《乃哟乃》这首歌曲是一首土家族儿歌。这首儿歌全曲由“do mi sol”三个音组成,独特的旋律赋予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由于全曲中这三个音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并无太多规律可循;因此,学生在学唱时,会出现找不到音或是跟琴“滑嗓”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有3个土家族小朋友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去做客。这3个土家族小孩的名字分别叫do、mi、sol, do住在山脚下,mi住在半山腰,住的最高的是sol,他住在山顶。”这样充满童趣的语言,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这3个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唱起来也就自然容易了。
  传统教学中带领学生读节奏、拍节奏几乎是音乐教师在每节音乐课上都要做的事情。然而,每次练习时,学生在读很简单的节奏时却总是读不齐。原因何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原来是学生把握不准哪些节奏该读得长一些,哪些节奏该读得短一些。
  事实证明,当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读节奏名时,他们非常兴奋,对于不同的节奏一下子就能搞清楚。教师在教学生读节奏名时,还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比如,师生接口读,或者“红灯停、绿灯行”,考验学生的内心节拍感,又可以采用学生接龙的方式。一切模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实现的,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后生成的。为此,音乐课程对包含音乐聆听、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多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领域,提出相对明确而具体的课程内容,并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建立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
其他文献
“快餐”,顾名思义,就是在人们对时间的价值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出现的,为迎合人们节约时间的需求而出现的一种简约的供餐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步伐日益加快,速度在无形中变成了一种商业较量。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新名词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如“快餐文化”“快餐小说”“爱情快餐”等。同样,“教育快餐”也不例外的成为冲击传统教育模式的新生事物。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面对“快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是人们常用的基本技能之一,是精算的重要补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中均提出加强估算的要求,估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关注的热点和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的亮点。然而,许多教师没能正确把握估算的重心,常常为了教估算而学估算,把估算当作单一的计算技能训练,更不用说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孩
“都嫁出去了,还叫回娘家过年?”  张建国撂下了电话,一脸阴霾地对正在择菜的老伴王成秀说:“张政过年不回家了,说什么才毕业进入社会,要积累社会经验。你说,啥事比一家人团圆还重要?”  王成秀边择菜边答道:“农村孩子想要在城里待下去,肯定要比别人多努力。要不行,就把三个丫头叫回来吃个团圆饭吧!”  张建国一听就不乐意了:“都嫁出去了,还叫回娘家过年?这不得乱套吗?”  听他这样说,王成秀咕哝了句:“
“为小朋友的善举点赞!”2018年12月初,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经《人民日报》微博转发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第一次让座时,我刚坐下就看到一位像是刚下班的叔叔站在了我旁边。我想,他工作了一天肯定会很累,就把座位让给了他。”“一位老爷爷上车,我觉得他站着会不安全,就把座位让他坐了。”黄唯朴实无华
笔者在班主任岗位上耕耘了17年,深深懂得教师不仅要走进学生心里,更要让学生走进老师心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景。因为,只有懂了孩子的心,才能懂得如何去爱孩子。你瞧,以下这几位“名将”,就是我们“幸福十二班”的骄傲。  “老班长”黄月凌  黄月凌是一位小个头女生。在一年级开学之际,我问孩子们谁能主动担任班长职务,全班只有她主动举手,理由是她在幼儿园是担任班长的,我真佩服眼前这个
在提倡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配合其它学科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美育研究获得空前重视。但由于历史的欠账,人们审美意识普遍淡漠,审美能力普遍低下,特别是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美育教育还是极其薄弱,存在着管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望美兴叹或无美可言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视美如仇”式的教育管理,顺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注重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开设服饰审美及形象塑造指导课,提升学
4月12日,重庆大学举行2013年春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各学院的学子以穿越的、国际的装扮抢眼入场,亮点频频,展现了当下大学生的创意与活力。图为开幕式上学生将民族舞融入学院方阵中。  摄/陈 超
全国人民热切期盼,各级政府不懈努力,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原定在2000年梦想成真的计划延迟到几个月前才实现。  秦汉之后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税率极低,常常是二十税一,三十税一,低于孔子主张的十税一。政府除了负责国防和刑罚之外,其余事务多由社会自办。教育以私学为主,公学只为皇家输送官员,不为社会造就人才。在此种文化惯性下,政府即便克扣教
01  雷庆瑶  2020年10月25日,一位断臂女孩在深圳时装周走秀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她虽然没有双臂,却迈着自信的步子走在T台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网友纷纷评论:“折翼的天使,依然是美的。”“自信的人最美。”……  据悉,视频中的断臂模特就是曾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四川姑娘雷庆瑶。早在多年前,雷庆瑶的故事就被广泛报道。生于1990年的她三岁时因意外失去双臂,但她开朗大方、笑容极富感染力,更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觉已经进入了14个年头。在这14年中间,参与其中的一线教师有着很深的体会和感受,到底什么是课改,怎样才算成功的课改?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