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向度框架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规划向空间管理拓展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融合路径的探索对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很有必要。从价值导向、制度设计和行动策略三维向度上分析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行动逻辑,认为应建立以基于共同价值目标的行动任务为载体、形成针对性的制度设计、细分事权分配的行动任务管理和全周期的过程监控,并且定期考核任务执行情况和及时公开反馈机制。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针对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短板,在城乡统筹、功能提升、魅力营造、安全维护和治理创新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和近期重点任务,在行动任务的目标制定、任务导引和工程项目中践行包容性、公平性的价值导向,体现精细化、智慧化、品质化的制度设计,落实细节性、平台化、多方参与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规划建设;空间管理;制度设计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5.01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快速城镇化,我们的城市规划主要关注的是产业规划、居住区规划、交通规划等城市功能区划,对这些用地背后使用的人、功能业态、边界空间如何协调等问题考虑较少。城市建设往往也是依照我们的规划,满足一些容积率、贴线率、绿地率等较为机械的考核指标。事实上,城市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了规划中的空间管理而产生的,比如说因为停车管理、临时摊贩、街道行人等带来的对空间使用权的争夺而造成的城市管理等问题。在城市规划向空间规划转型的时期,我们认为城市规划向物质空间政策和公共管理扩展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下,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也要求从“补缺”走向“提质”,城市品质的追求越来越强调“开放、包容、共享”。事实上,包容性已成为全球城市的共同追求。如果把城市包容性发展分为个性包容、多龄包容和群体包容三个阶段,那么我国大部分城市当前正普遍面临着多龄包容和群体包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需求的压力。应对这些压力,我们认为城市品质的提升来自对细节的重视程度。这些城市细节,包括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关注,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需求关注;也包括对城市建设管理细节上的用心程度,如一些户外开敞空间的利用、灰色空间的利用、城市管理的可感知等。城市规划在关注空间布局的同时,需要考虑场所设计对人为活动的影响,考虑管理服务对城市生活体验感的影响;当然也应该包括对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细节投入,表现在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野生动物、城市生命线的重视程度等。
  在这样的趋势和要求下,我们认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融合发展,必须是基于共同目标的价值导向,有能发挥协同效应的制度设计,另外更具有挑战的是真正重视细节实效的行动策略。因此,本研究关注的是究竟如何才能从价值导向、制度设计、行动策略三维向度上使城市规划兼顾空间政策和公共管理。本文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分析嘉定的城市建设管理当前的问题短板,并从城乡统筹、功能提升、魅力营造、安全维护、机制创新五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策略和行动任务,藉此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三维向度的分析逻辑
  (一)从“工程设计”到“制度设计”
  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下,政府从开发公司到物业公司,城市规划建设也需要从工程设计到制度设计转变。[1]基于制度设计的视角,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应该是融物质空间形态和社会生活空间行为状态于一体的综合考虑。在目前这个阶段,城市规划需要对空间设计、空间活动管理等方面的缺项和弱项做重点突破,在城市规划环节对空间活动属性、空间范围、空间准入等进行引导;在现状摸底阶段,规划部门协同一些建设管理部门,对地区周边人群、空间特征、条线管理要求等多方需求进行评估,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和可能,并指导空间规划阶段的空间方案制定和功能准入,针对重点地区提出更细节性的空间设计要求;在建设开发和审批验收阶段,不仅需要对用地、建筑等审查,还需要对空间准入的情况进行审查;在管理维护阶段,及时制定空间使用和管理规定,清退空间不良使用行为(图1)。
  (二)从“刚性约束”到“精准施策”
  传统城市管理手段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通过颁布法令等规章实现标准化的管理,灵活性和操作性有所欠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越来越需要一些融合规划、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指导。以空间管制为例,一般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中我们会对一些重点地区或特定地区通过附加图则的形式形成一些空间设计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其实都是比较宽泛的。我们需要针对一些重点地区、重要路段和街道,形成一些因地制宜的特定地区的融合规划、工程设计、城市管理的设计导则,从刚性约束到精准施策,实现规划向关注对象、关注细节转变,从而提供精准设计、精准管理。
  (三)从“各自为政”到“系统整合”
  同一个空间内的城市设施分散在城管、交通、环保、建设、国土、水务、消防等诸多部门,管理机构重叠,条块分割且评价标准不一,这种分割管理体制严重制约城市功能发挥,也严重影响了空间规划效果和人们的体验感。因此,我们亟需转变管理模式,形成基于共同行动目标的工作导向,将目标任务细分到责任部门,形成基于事权分配的行动任务管理。由牵头部门负责,形成全过程的过程监控,并且定期考核任务执行情况和及时公开反馈机制。除了对各责任部门提出任务要求和监管之外,在多部门协同基础上,针对一些关键问题,制定与该地域空间相适宜的政策和制度。这样就形成了以行动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的系统整合,也使得城市管理能在统一平台上整合建、管、养,实现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图2)。
  二、主要问题
  嘉定区是上海市沪宁轴线上的西北门户节点城市。九五时期,嘉定以工业疏解基地、高新技術产业生产基地、科研中试基地为定位重点;十五时期,嘉定明确了“汽车嘉定”的功能定位,形成汽车产业“一业特强”的特点;十一五时期,嘉定立足长三角,以建设成为文化特色鲜明、具有综合实力和较强辐射能力的组合型现代化新城;十二五时期,嘉定重点发展嘉定新城,定位为长三角地区综合性枢纽与节点城市;面向十三五,嘉定坚持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品质发展,着力打造“科技嘉定、汽车嘉定、教化嘉定、健康嘉定”,并提出产业精准转型、城市精美成长、民生精细服务的“三精”发展要求。可以看到,嘉定逐步在寻求渐进式创新,面向区域开放探索主动转型路径和综合型城市目标。   事实上,嘉定区在渐进式创新和综合型城市发展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嘉定区的人文积淀深厚,近些年更是对嘉定老城、南翔古镇等重点地区强化了文化亲和力,保护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和风貌特征,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节庆、旅游、公共空间的结合。生态资源丰富,绿色空间潜力巨大,规划建设5个区域郊野公园、2个绕城森林环带和7条滨水生态廊道,现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平方米/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6平方米/人(2015年)。在城乡统筹方面,郊野单元规划、新市镇规划、农村绿化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这转型发展时期,嘉定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方面受到本区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地区特征性问题的制约,另一方面应对客观的城市发展要素和机制的约束,面临着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一)规划+建设:城乡结构、空间、功能、效益深化转型的困境
  在本区“一核两翼、四个片区”的城乡功能组团发展构想下,城乡内涵式发展面临较大的阻力。嘉定区的村镇居住用地占比高于城镇居住用地,规划撤并45%的村庄农居点,预计建设资金高达640亿元。嘉定对汽车产业依赖度高,工业用地总量大、分布散,城市功能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集中工业园区用地周边集聚了大量中低端就业人口,多数居住在低成本的农村居民点和工业园区内,不仅面临着集建区外工业用地减量化压力,农村宅基地减量也会导致现状大量居住人口的再居住和再就业问题。
  此外,本区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作为长三角综合型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匹配。在服务区域层面,嘉定区独立的对外交通体系尚未建立,本区的高铁车站能级明显不足,远弱于等级类似的松江南站和金山北站。在市域层面,嘉定区往中心城的向心交通趋势明显,与中心城联系通道单一且耗时高,难以支撑嘉定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快速联系。在区级层面,常规公交占居民出行比重不到20%,影响了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规划+管理: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安全底线的短板
  当前嘉定区常住人口接近160万人,已经达到一般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嘉定新市镇、撤制镇和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城镇面貌和基础设施滞后。生命线系统、防灾应急系统不断受到城市安全问题突发的考验。近几年来,嘉定区域防涝能力薄弱问题愈加明显,时常出现下立交、小区、道路积水等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区域的污水管网、排水管网尚未做到全覆盖,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养护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各污水厂、管网、泵站相对独立,未形成统一系统,无法实现全区污水收集处理的联合调度。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地下空间规划和地下管线规划的编制缺乏有效整合,与城市道路等地面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安排考虑不足。
  (三)建设+管理:城乡生态环境、品质化建设的挑战
  城乡生活环境与品质化建设目标差距较大,城市景观设计感不足,市容环境品质低。当前嘉定区的全区森林覆盖率12.2%,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8.5%,均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且位于郊区县前列。“十二五”期间,嘉定区在环境建设方面加大了经费投入,城区以远香湖和紫气东来新城公园为标志建成了一批高品质的公共开敞空间;农村地区河道整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道路美化等方面均做了一系列的改善。但是居民对品质空间的感知度和获得感依然很低,主要原因就在于城乡建设缺少从人性化需求角度的建设探索。比如城区内一些街头绿地开敞空间,进入感弱,少了一些必要的休憩设施,且维护管理不到位,即使建成了也留不住人,缺乏活力。
  市容环卫方面,城市垃圾收集缺乏系统设计,建筑渣土超载运输、车容不洁、污染道路等现象时有发生。全区2 036条河流中,不同等级河道水质情况差异较大,市区25条河道断面水质达标率79.2%,镇级河道断面水质达标率54.3%,村级河道断面达标率仅26.3%。
  三、发展策略和近期行动
  在嘉定区级层面,我们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五个方面:城乡统筹、功能提升、魅力营造、安全维护、治理创新。针对每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和近期行动:
  (一)城乡统筹:适度倾斜发展投入,实现群体共享
  城乡发展的差距大是当前地区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针对嘉定区城乡发展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以及减量化压力下产业区和农村地区的民生保障问题,研究提出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推进资源节约型城乡建设和创新优化城乡住房结构三条统筹思路,并提出增强公共服务的城乡互动、有序推进闲置土地处置计划、建立土地质量修复计划,以及产城融合地区扩展包容性地区规划的任务引导。
  近期重点推进“乡·美”行动任务。一是推进村庄的生态化更新。根据村庄的发展现状、所处区位等条件形成保留村、保护村、撤并村发展引导;根据村庄风貌特色,形成环城都市田园风貌和远郊现代农田风貌的特色引导。建议每年创建一批生态示范村,示范村的具体任务包括疏浚断头浜、改建水闸、增设泵站,以及宅前屋后的沟塘改造,并且形成乡村道路与城市绿道的串联互通。此外,在乡村地区加强截污纳管工程投入,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等收集、控制和处理。二是推进现代村庄的有机再生。一方面挖掘乡村郊野休闲价值,通过结合村文化广场、公共活動中心、特色旅游等进行景观改造,激发乡村活力的复兴;另一方面以增加农村自身发展动力为出发点,培育养老养生、农村电子商务、文创、运动健身等新兴农村经济业态。
  (二)功能提升:协调区域发展,兼顾不同人群需求
  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嘉定区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功能,提高全区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在综合交通体系方面提出提高区域枢纽的承载能力、加强区域沟通、农村地区公交服务水平等策略路径。针对建设不同人群出行需求和多龄出行安全环境的营造,要求在无障碍公交设施配套、慢行交通系统规划、静态交通专项规划等方面作出努力。   近期重点推进“路·畅”行动任务。一是强化道路网络对地区发展的支撑作用,重点聚焦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断头路和铁路、河道、高速公路等屏障断面,加快跨区连接道路建设。二是依托轨交网络,优化公交服务水平,结合规划轨道市域线路,实现轨交对外交通网络的全方位辐射。突破新城范围,加强新城圈交通联系,构建新城-嘉北、新城-外冈-安亭、安亭-江桥、新城-华亭的组团内部中运量联络通道。三是打造慢行通廊,结合环城林带、街头绿地、林荫道路、郊野公园、历史街区、滨水空间等,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的自行车道、跑步道等慢行交通出行条件。
  (三)魅力营造:为民设计营造感受度强的品质环境
  用心规划社会服务功能是城市建设成效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为了强化空间环境品质,营造感知度强、充满活力的城区环境,研究建议在传统风貌保护、邀请性开放空间打造以及城市环境美化方面进行一些规划建设管理融合探索。如嘉定区代表文化元素征集,将代表性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空间细节;制定蕰藻浜等重要地段滨水空间规划;以社区公园、街头开敞空间为载体,鼓励公众参与社区公园设计,鼓励与社区学校合作拓展课外基地,邀请艺术家对城市开展多维空间设计。针对道路空间使用,以及流动摊贩管理,建议编制各类集市的管理细则,允许部分地段部分时段开放流动集市;优化自行车道停车环境等。在城市美化方面,建议对特殊车辆设置专用行车路线,并对特殊车辆的行驶路段增加维护频率;通过编制主要街道灯光设计导则营造城区灯光魅力。
  近期重點推进“街·景”行动任务。一是激活公共空间,选取部分道路打造成标杆性道路,编制摊贩分时分段管理准则,限定时段、限定条件开放公共空间给临街商业,定期组织社区活动。二是结合嘉定老城历史街区及其外围地区的道路进行沿街建筑立面的设计改造,增加慢性友好的街头空间。三是减少特殊车辆对城市道路的干扰,推广智能垃圾收集系统,为土方车、垃圾车等特殊车辆设置专用行车路线并定时监管,增加对特殊车辆行驶路线上道路的维护。四是编制主要街道灯光设计导则,注重开放空间的夜间照明,增加夜晚街道的安全度和吸引力。五是通过优化道路标识系统、无障碍通道、盲道及红绿灯声音提醒等交通管理细节的设计来改善老人、儿童、行动障碍人士的交通出行安全。
  (四)安全维护:在技术革新和投资细节上下功夫
  传统的城市安全侧重从灾害学的工程视角关注城市建筑,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对“安全”的关注越来越趋向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管理办法等制度层面对空间中人们行为活动进行调节。针对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分散在城管、交通、环保、建设、国土、水务、消防等部门造成的管理机构重叠、条块分割、交叉管理的现象,研究建议在地下空间开发、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环境监测方面建立平台化信息化管理,完善系统化管理、专业化设计,开放市场化参与,形成产业化运作,并且把满意度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
  近期重点推进“水·净”行动任务。一是在一些汇流河口新增引排水泵闸,起到强排水和引清调度的作用;在老城区、国际汽车城等重点地区进行圩区改造,通过雨水抢排设施解决雨水倒灌积涝问题。二是利用水系、公共绿地、广场绿地,结合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多元调蓄和净水防洪;此外提高亲水活动区的水质达到亲水活动的水质标准,在不同区段结合不同岸线配以不同亲水活动和文化要素进行滨水景观打造。三是实施镇、村级水环境质量改善计划,疏通城乡一体的自然生态水系,恢复池塘洼地等自然原貌保护天然调蓄空间。
  (五)治理创新:理顺权责,开放渠道实现多方参与
  在治理创新方面,建议围绕当前问题较大的环境保护、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和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搭建等三个方面,探索建立公众参与、多元协商的治理氛围。如开放市容环卫、街道绿化和公园绿地的民众或企业养护计划;充分发挥社会基层管理单元的优势,增设社区互动,建立政府与社区联合安全治理网络;逐步整合条块政府网站,形成城市综合管理“一张网”的平台建设。以近期重点推进的行动任务为载体,搭建以行动任务为目标的多部门系统整合,并且将行动任务根据具体任务进一步细分到事权部门,制定定期督查和反馈机制,确保行动任务的有效推进(图3)。
  四、小结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任意一个拿出来单独讨论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长期以来,尽管对这三者的关系研究一直有学者在关注,[2][3][4]但因为这三者之间的错位和脱节产生的系列城市问题也越来越尖锐。在当前城市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融合思考的研究对于城市下一阶段内涵式品质化发展很有必要。
  本文从价值导向、制度设计和行动策略三维向度上分析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行动逻辑;针对当前嘉定区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短板,在城乡统筹、功能提升、魅力营造、安全维护和治理创新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和近期重点任务,在行动任务的目标制定、任务导引和工程项目中践行包容性、公平性的价值导向,体现精细化、智慧化、品质化的制度设计,落实细节性、平台化、多方参与的行动策略。事实上,本文研究的问题以及提出来的策略都是长期性问题,但强调基于共同价值目标的行动任务为载体,形成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是对当前城市规划兼顾空间管理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洪国城,邱爽,赵燕菁.制度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存量规划与管理[J].上海城市规划, 2015(3):16-19.
  [2]韩福国.重建现代城市的治理功能——搭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之间的桥梁[J]. 城乡规划, 2017(1):36-45.
  [3]王梅.公共政策导向下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更新制度设计与空间策略[J].规划师,2017(10):148-152.
  [4]邓凌云,张楠.日本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 62-66.   Abstract:The expansion of urban planning to space managemen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development. The explor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high-quality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action logic of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orientation, system design and action strategy. It believes that action tasks based on common value objectiv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a carrier to form targeted institutional design, segment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uthority for action task management, full-cycle process monitoring and regular assessment of task execution and timely public feedback mechanism. Taking Jiad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recent key tasks for the mai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hortcomings at the current stage in the five aspect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unction improvement, charm construction, security maintenance and governance innovation. In the task formulation, task guidance and engineering projects, we should practic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clusiveness and fairness, embody the refined, intelligent and high-quality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detailed, platform-oriented and multi-participation ac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pace management;system design
  責任编辑:许  丹
其他文献
摘要:办好更满意的教育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这就要求在办学实践中,应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价值追求,具体来说,要把关注学生的满意度、家长的满意度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量,作为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重要指标。学校人才培养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点,形成“知识、能力、综合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人才培养体系应当具有“理
期刊
摘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由社区和社会组织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发展的高速路,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因此,积极打造以居家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我国老龄社会背景下城市养老问题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以哈尔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为例,深度剖析
期刊
摘要: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都是一个巨型的有机体。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是一种可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理性实践手段,它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帮助政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想走向现实。以上海新城的规划建设实践为基础,探索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开发实践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模型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5
期刊
摘要:从绿色交通的基本概念开始,剖析在管理理念下的绿色交通组织内涵与基本逻辑,通过分析当下绿色交通发展的阶段与条件,阐明当代城市绿色交通发展中的管理视角缺失情况,并论述其对绿色交通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快速路网交织区的管理组织为例,通过基于路测指路与车载指路两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模拟仿真的手段、定量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论述不同管理模式下車辆运行的效率差异,说明管理视角的必要性,从而探讨管理视角对绿
期刊
摘要:城市遗产地保护包括对场所与精神价值的尊重,不论是修复还是重建都离不开揭示文化多样性。改革也并非仅关注各方面的时尚革命、中外建筑设计与城市化,由于20世纪的千变万化,再经典的作品乃至设计思想、管理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糅合更多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每座城市能被人记住的理由不同,从建筑师的视野看,它不乏现实的、生动的乃至浪漫的。这里有对建筑史的尊重,更有对城市建筑文化从众心理的依存;有对城
期刊
《海納百川》(书法) 许崇杰
期刊
摘要:城市群由功能互补、等级有序和差异化发展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发展过程遵循地租衰减规则:资源在聚集收益不能抵补地租成本时,就会由靠近城市中心的区位向城市边缘迁移,城市规模开始扩大且彼此间的联系加强,腹地内开始出现多个次级中心,多层次的城市体系产生。区域发展的均衡理论和不均衡理论都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伴随腹地内中心地的等级跃迁,进而会出现新的城市隆起。城市群中京津冀
期刊
摘要:政府(官僚科层制)和市场(契约)是经济学理论提供公共物品的两种主要治理方式,但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在越来越多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实践中,人们发现了“一群基于共同利益、相互依存的人们自发组织起来进行自我合作治理”的新治理模式。在深圳龙华和平小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城中村公共事物治理的发生机制,即自治组织的形成及其制度设计,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精英(特别是在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集于一人时)是决定
期刊
摘要: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主要载体,其供给和需求是否相协调,对于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分析公园分布特征,然后从供需平衡的角度,选取街道居住用地被公园服务覆盖率、街道人均公园面积、街道平均可达公园个数作为供给指标;街道人口密度、街道60岁以上人口数、街道0~14岁人口数作为需求指标构建供需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公园供需协调发展模型,对城市公园供需关系进行
期刊
摘要:城乡糅合型社区不同于一般的征地农转非社区和城乡结合部社区,这就决定其治理思路的特殊性。城乡糅合型社区治理的未来目标不是同类型社区的升级版,而是现代成熟型城市社区。在中央社区治理政策的指引下,从城乡糅合型五里坪社区的现实问题入手,契合互联网+语境,参照国内外同类型社区治理经验,探寻了其突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互联网+策略。作为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城乡糅合型社区,五里坪社区有很强的典型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