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在《苏州园林》里对园林的设计如此赞誉道:“这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其实,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艺术性设计呢?
一、教学方式设计艺术
教學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千变万化,不必要也不应该强求一律;但是,无论什么方式方法,要真正能使学生获得实益,归根到底还得靠执教者处理得当,应用得法。正如叶老在他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里,开头第一“韵”就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因此,当好一个教师,绝不是只要课堂上能传授对知识就完事大吉的。除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外,还要有对授课过程认真探讨、积极钻研的精神,应讲究授课技巧。
二、教师形象设计艺术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强调语文教师的个人风格与教学艺术,强调教师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语言、表情、姿势和声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形象应作如下设计:
1.语言应准确、简明、生动、幽默,似清泉,如春风,沁人心脾
有人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如小说的生动、诗歌的精炼、散文的清新、相声的幽默。虽然此语不免苛求,可如果我们能够努力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感染力该是多么强烈!
2.着装应整洁、大方,不穿奇装异服
老师的穿着打扮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或者以后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的着装一定要整洁、大方,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使学生在心理上接纳并喜欢你这位老师,进而喜欢上你的课。
3.教态要有美感,不做作,不哗众取宠
教态的美感是伴随着教学过程的辅助手段,它是交流课堂信息、联络师生情感、活跃教学气氛、加强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方式。借助自然、逼真、恰到好处的手势和表情更能让学生进入课文内蕴的“殿堂”。
三、课堂教学空白设计艺术
“空白是艺术的必然属性,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体现在两个方面:
1.善于捕捉教学内容中的“空白”
这里指作者在行文中有意留下一些“空白”,或使故事显得朦胧模糊,似是而非,让人感到其中含蓄的韵味;或是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去充分玩味文中那些沉默的因素,进而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作为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抓住作品中的每一个“空白”,予以充分展示,共同的思考、想象和发挥,使我们的理解走向丰富,而产生审美的愉悦。
2.善于设置教学方法上的“空白”
这里的“空白”,是指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言犹未尽”或“悬而不答”,甚至表现在课堂提问时的静静等待。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句子的“一个意思,三个句式”的含义之后,小结道:“若瑟夫眼睛中的同情,正是作者心中的期盼,作者将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人与人之间,少半分冷漠,多一点同情。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里的“言犹未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而且含蓄,更意味深长!比和盘托出的效果要强得多!课堂上的提问,应设有时间上的“空白”,以便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同时教师要做好启发诱导的准备。这样善于设置教学方法上的“空白”,将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知识点激发设计艺术
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教师相关知识越丰富,越能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教师倘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如运用各种知识,我想学生除了敬佩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更主动地学习。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以后,一时间“好汉歌”传遍校园。我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小说,和学生共同分析了小说的情节以后,就“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分析鲁达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经历,造成了他特殊的性格。
2.对联是以工整的句式和对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课内运用恰当,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与把握。我讲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和学生共同分析情节之后,将事先拟好的对联悬挂于黑板:“屡试不第,岳父相弃癞蛤蟆;一朝中举,乡绅高攀世兄弟。”请学生为其拟一横批,学生们纷纷尝试,有拟“中举前后”,有拟“科举效应”,有拟“科举世界”等等,作品主题便在学生的尝试中昭然若揭了。
3.必要的知识串解可以使某些隐晦的东西显现。我和同学们在分析“孔乙己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时,有意识地回顾曾学过的鲁迅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然后声情并茂地说道:“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设想:孔乙己也有一个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也拥有一个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然而,就在他步入‘三味书屋’的第一天起,科举制度这个‘毒品’就开始接近并毒蚀着他的灵魂,毒害愈深,愈不能自拔,最终形成孔乙己这种病态人格,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同学们齐声回答证明了问题的显现与理解的正确。
总之,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环节中的艺术性设计。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加强学习,“打铁先得自身硬”,自己的一桶水要不断增添新水,努力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教学方式设计艺术
教學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千变万化,不必要也不应该强求一律;但是,无论什么方式方法,要真正能使学生获得实益,归根到底还得靠执教者处理得当,应用得法。正如叶老在他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里,开头第一“韵”就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因此,当好一个教师,绝不是只要课堂上能传授对知识就完事大吉的。除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外,还要有对授课过程认真探讨、积极钻研的精神,应讲究授课技巧。
二、教师形象设计艺术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强调语文教师的个人风格与教学艺术,强调教师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语言、表情、姿势和声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形象应作如下设计:
1.语言应准确、简明、生动、幽默,似清泉,如春风,沁人心脾
有人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如小说的生动、诗歌的精炼、散文的清新、相声的幽默。虽然此语不免苛求,可如果我们能够努力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感染力该是多么强烈!
2.着装应整洁、大方,不穿奇装异服
老师的穿着打扮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或者以后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的着装一定要整洁、大方,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使学生在心理上接纳并喜欢你这位老师,进而喜欢上你的课。
3.教态要有美感,不做作,不哗众取宠
教态的美感是伴随着教学过程的辅助手段,它是交流课堂信息、联络师生情感、活跃教学气氛、加强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方式。借助自然、逼真、恰到好处的手势和表情更能让学生进入课文内蕴的“殿堂”。
三、课堂教学空白设计艺术
“空白是艺术的必然属性,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体现在两个方面:
1.善于捕捉教学内容中的“空白”
这里指作者在行文中有意留下一些“空白”,或使故事显得朦胧模糊,似是而非,让人感到其中含蓄的韵味;或是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去充分玩味文中那些沉默的因素,进而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作为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抓住作品中的每一个“空白”,予以充分展示,共同的思考、想象和发挥,使我们的理解走向丰富,而产生审美的愉悦。
2.善于设置教学方法上的“空白”
这里的“空白”,是指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言犹未尽”或“悬而不答”,甚至表现在课堂提问时的静静等待。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句子的“一个意思,三个句式”的含义之后,小结道:“若瑟夫眼睛中的同情,正是作者心中的期盼,作者将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人与人之间,少半分冷漠,多一点同情。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里的“言犹未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而且含蓄,更意味深长!比和盘托出的效果要强得多!课堂上的提问,应设有时间上的“空白”,以便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同时教师要做好启发诱导的准备。这样善于设置教学方法上的“空白”,将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知识点激发设计艺术
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教师相关知识越丰富,越能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教师倘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如运用各种知识,我想学生除了敬佩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更主动地学习。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以后,一时间“好汉歌”传遍校园。我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小说,和学生共同分析了小说的情节以后,就“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分析鲁达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经历,造成了他特殊的性格。
2.对联是以工整的句式和对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课内运用恰当,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与把握。我讲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和学生共同分析情节之后,将事先拟好的对联悬挂于黑板:“屡试不第,岳父相弃癞蛤蟆;一朝中举,乡绅高攀世兄弟。”请学生为其拟一横批,学生们纷纷尝试,有拟“中举前后”,有拟“科举效应”,有拟“科举世界”等等,作品主题便在学生的尝试中昭然若揭了。
3.必要的知识串解可以使某些隐晦的东西显现。我和同学们在分析“孔乙己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时,有意识地回顾曾学过的鲁迅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然后声情并茂地说道:“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设想:孔乙己也有一个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也拥有一个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然而,就在他步入‘三味书屋’的第一天起,科举制度这个‘毒品’就开始接近并毒蚀着他的灵魂,毒害愈深,愈不能自拔,最终形成孔乙己这种病态人格,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同学们齐声回答证明了问题的显现与理解的正确。
总之,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环节中的艺术性设计。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加强学习,“打铁先得自身硬”,自己的一桶水要不断增添新水,努力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