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剑的诗人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亮点导读  诗剑合璧说李白,文思泉涌显才情
  懂得舞剑的技巧,方有诗人的胸襟;剑法出神入化,诗歌方可纯然天真。没有独特的取材角度,是写不出如此精妙的篇章的。
  本文之所以写得精美别致,还因为作者对李白的相关知识了解得很广很深很透。李白的生平经历、学习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以及与之相关的诗歌等,均是信笔写来,没有丝毫阻碍。倘若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读一读李白,那么结果只能是云人之所云,只能在老掉牙的“铁杵磨成针”“高力士脱靴”之类的故事中敷衍成篇了。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倾,朱崖转石万壑雷”,这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气势与诗境,实在让人惊叹!但是,李白有如此杰出非凡的成就,是与他艰难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历分不开的。
  少年李白聪颖好学,他的一首《静夜思》便让家里的私塾先生惊叹不已。先生认为他是个天生奇才,于是就建议他去向隐士赵征学习。
  初到大康山,赵征并没有教李白如何写诗,而是让他学习舞剑。由于李白少时曾经跟父(哈哈哈,200字啦!)亲李客学过几年的粗浅剑法,于是他得意时便在师傅面前挥舞手中的长剑。而师傅却说,这剑法杀气太重,这不是舞剑,而是人间的厮杀。
  随后,李白虽是不断练习,却不见有多大进步。然而有一次,他看到师傅信手摘下一根干枯的茅草,揉身騰挪跳跃,手中的茅草便如钢剑一般笔直挺立,还发出了嗡嗡的如长剑破空的声音。这一次,他有了许多的感悟。他懂得了一般人把剑当成杀人的利器,却没有人知道,剑原来指的是人的心性,人的气度。心性和气(哗!460字啦!瞧我的!)度修养到某种程度,就会像剑一样地锋利。
  在赵征的教导下,李白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舞剑的奥妙。对于不会用的人来说,手执利刃亦如同朽木;对于会用的人来说,手持寸草亦可寒气逼人。剑法要进入上乘的境界,仅仅学还是不够的。
  一次,李白来到瀑布底下,他随手折下一根树枝,抽去叶子,开始挥舞着,尽管水珠飞迸,却没有一滴溅到他身上。他不禁兴奋得仰天长啸,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不已:“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不觉碧山暮,秋山暗(耶!600字啦,加油!)几重。”无意间,他发现自己的剑术已进步到可以滴水不穿,泼水难进的境界。
  “徒儿,你已学有所成,可以下山去了。”望着茫然的李白,赵征又言道,”自古而来剑诗一理。纯然天真,了无心机,剑法可臻化境,你学会了如此剑法便有了诗的胸襟。但若想达到更高的境界、就看你如何将所学化为所用了。”
  李白明白了剑和诗的道理,从此他走出了蜀川,走进了大唐盛世,也走进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殿堂。在这学与用的结合中,于是就有了李白的诗剑江山。
  共805字,大功告成!耶!
  如何减少100字
  文章采用的是“总一分一总”的布局方法,删节时我们可以从这方面思考。如将第一段删去,直接用私塾先生的建议引出故事,这样文章的记叙性会更加突出,故事性也会增强,呈现出下笔引人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努力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教学目标 学情反思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教师启发、点拨、引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