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的设计及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8-0019-03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知识性与技能性紧密结合,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极富拓展性和创造性。由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该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任务驱动” 教学法正是在这一学科背景下,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引领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 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为五个主要环节,分别是钻研教材、设计任务;创设情境、引入任务;分析任务、明确方向;自主合作、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归纳总结。这五个教学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连贯的、相辅相成的,割裂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就可能造成整个教学设计的残缺甚至失败。在这五个环节中,“任务”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下大功夫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站在教学源头、通览全局的高度,设计出高质量的、充满兴趣的、层次合理的教学“任务”,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个人认为,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任务”设计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教学的冲击,不仅在于教学设施等硬件装备上,更主要是以教学理念为核心的软件的更新转变上。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水桶理论”、“仓库理论”,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这严重妨碍了学生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不是“输出系统”,而应是“交互系统”,不是学习进程的垄断者,而是学习进程的规划者和咨询者。教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辅助学生、激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首先被驱动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体目标细化为一个个较小的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一般分为认知目标、操作目标和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可分为知道、了解、理解、掌握四个层次。操作目标又可分为初步学会、学会、掌握、比较熟练四个层次。相对于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情感目标则往往重视的不够。的确,情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比起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要困难的多。
然而,对情感目标的忽视将会削弱学生拓展、创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由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所以根据认知目标、操作目标不同层次的要求,可按照大小适中、难易有度、层次分明的原则去设计具体“任务”,但在考虑情感目标的情况下去设计“任务”,就要更深入、更长远的着眼于学生是否感兴趣、能否激发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具有积极奋发的情感,就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投入,这大大有助于其增强对学科学习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较强的能力。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
学习也是一种生活,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任务”的设计偏离了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那么“任务”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学生思维中去,学习的直观性和形象化也会大打折扣。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如果设计的“任务”脱离的相关的学习情景,则“任务”会变得寡淡无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就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反,如果设计的“任务”深深吸引着学生,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则整个教学过程会变得充满激情。譬如,在学习《信息搜索》这一节课时,笔者根据男生一般都很喜欢NBA比赛,而女生一般都喜欢美容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让男同学介绍NBA的最新赛况,而女生则查找有关“美容”的基本常识。当有些同学说不知道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但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怎样才能快捷的查找到?于是笔者引出搜索引擎这个知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通过学习情境中充满趣味的“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信息技术、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
四、“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和适当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上机亲手操练要比教师讲解示范有效、深刻的多。可操作性,是指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具体、明确。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学习目标。譬如,在学习《文字排版》的时候,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非常模糊,“将某一篇短文进行排版”,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因为任务不具体、不明确,而如果“任务”再具体一点、明确一点,如将其改为“短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字体颜色为蓝色,并加粗,短文内容改为四号仿宋体”,那么这个“任务”就具有了可操作性。适当性,是指教师设计的“任务”大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不会因为“任务”太容易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也不会因为“任务”太难而畏缩不前,让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学习教学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可以把知识点设计成容易消化的小“任务”,而在学完一节课或一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能贯通全部知识点的大“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加以归纳和综合运用。
五、“任务”设计要有连贯性
各“任务”之间要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任务链”,以便让学生沿着这个“任务链”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如果一个“任务”完成了,又有新的“任务”在前方等待,学生的思路就会紧跟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学会的每个知识点也能得到及时强化。例如,在讲授《文字处理》时,“任务”涉及到文字的输入、文字的修改、字符的风格和版面的设计、艺术字的插入、图画的插入、文本框的插入、图片的环绕形式等,通过这些“子任务”的逐步实现,沟通了整个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既学习了板报设计、编辑、排版和制作,又强化了文字、图片和表格等操作技能,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学生能富有创造性的制作精美的贺卡和电子板报。
六、“任务”设计要有开放性
“封闭性任务”的一个缺点就是“任务”设计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任务”设计的工作由教师垄断,学生缺乏参与,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权威式的“贯彻实施”外,少有交流互动,缺乏民主气氛。“任务驱动”教学法异化为“教师单向提出‘任务’,而学生被动接受‘任务’”。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固化、成型、不可更改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很可能没有切合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学生为什么不积极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重要根源所在。
“开放性任务”就是一反以往由教师单向提出“任务”的做法,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创设情景、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在兴趣和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主动为自己设计“任务”。在“主动任务”的驱动下,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求学、索学,在求学、索学的过程中得到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与协助,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训练,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学会方法,培养能力,增长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创新、鼓励创新的开放空间。
七、 “任务”设计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单一的音符令人厌倦,同样,过于单调的技术教学也难免索然无味。如果信息技术这门课孤立地进行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将信息技术和其它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已经基本形成共识。通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将涉及到的语文、数学、天文、地理、历史、音乐、美术、军事科技等各领域的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去。譬如在学习用Flash制作贺卡时,可与美术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在学习使用FrontPage制作主体网站时,可将搜索引擎和语文、地理、历史文化等课程中得有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将会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
八、“任务”设计要科学、适度
“任务”设计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任务驱动”教学法虽然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但每种教学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法,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与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如果单单为了“任务驱动”法而“无事生非”的设计“任务”,就可能导致“任务”的庸俗化、多余化、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评价简单化等,最终导致“学习”被误解为“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成“在任务压迫下的被动”,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常识、Windows操作基本概念等章节时,涉及的理论性很强或若干个新名词,教师只需要在讲授新课时将相关理论和概念加以解析、明确,在易错环节加以强调,使学生通过听讲、演示和操作强化相关概念,就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精力冥思苦想的设计“不必要的任务”。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是关键、是重头戏,高质量的“任务”可以使教学如鱼得水、事半功倍,而低劣的“任务”会使教学一头雾水,甚至误入歧途。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抓住关键所在,争取设计出的“任务”使学生容易理解、热情参与、便于拓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4.
[2]王雅琴.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与意义[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9):17-20.
[3]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EB/OL].http://www.edu.cn/20010921/3002277.shtml
[4] 陈立佳,王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9) :29-31.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8-0019-03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知识性与技能性紧密结合,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极富拓展性和创造性。由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该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任务驱动” 教学法正是在这一学科背景下,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引领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 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为五个主要环节,分别是钻研教材、设计任务;创设情境、引入任务;分析任务、明确方向;自主合作、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归纳总结。这五个教学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连贯的、相辅相成的,割裂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就可能造成整个教学设计的残缺甚至失败。在这五个环节中,“任务”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下大功夫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站在教学源头、通览全局的高度,设计出高质量的、充满兴趣的、层次合理的教学“任务”,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个人认为,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任务”设计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教学的冲击,不仅在于教学设施等硬件装备上,更主要是以教学理念为核心的软件的更新转变上。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水桶理论”、“仓库理论”,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这严重妨碍了学生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不是“输出系统”,而应是“交互系统”,不是学习进程的垄断者,而是学习进程的规划者和咨询者。教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辅助学生、激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首先被驱动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体目标细化为一个个较小的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一般分为认知目标、操作目标和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可分为知道、了解、理解、掌握四个层次。操作目标又可分为初步学会、学会、掌握、比较熟练四个层次。相对于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情感目标则往往重视的不够。的确,情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比起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要困难的多。
然而,对情感目标的忽视将会削弱学生拓展、创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由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所以根据认知目标、操作目标不同层次的要求,可按照大小适中、难易有度、层次分明的原则去设计具体“任务”,但在考虑情感目标的情况下去设计“任务”,就要更深入、更长远的着眼于学生是否感兴趣、能否激发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具有积极奋发的情感,就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投入,这大大有助于其增强对学科学习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较强的能力。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
学习也是一种生活,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任务”的设计偏离了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那么“任务”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学生思维中去,学习的直观性和形象化也会大打折扣。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如果设计的“任务”脱离的相关的学习情景,则“任务”会变得寡淡无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就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反,如果设计的“任务”深深吸引着学生,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则整个教学过程会变得充满激情。譬如,在学习《信息搜索》这一节课时,笔者根据男生一般都很喜欢NBA比赛,而女生一般都喜欢美容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让男同学介绍NBA的最新赛况,而女生则查找有关“美容”的基本常识。当有些同学说不知道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但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怎样才能快捷的查找到?于是笔者引出搜索引擎这个知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通过学习情境中充满趣味的“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信息技术、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
四、“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和适当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上机亲手操练要比教师讲解示范有效、深刻的多。可操作性,是指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具体、明确。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学习目标。譬如,在学习《文字排版》的时候,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非常模糊,“将某一篇短文进行排版”,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因为任务不具体、不明确,而如果“任务”再具体一点、明确一点,如将其改为“短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字体颜色为蓝色,并加粗,短文内容改为四号仿宋体”,那么这个“任务”就具有了可操作性。适当性,是指教师设计的“任务”大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不会因为“任务”太容易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也不会因为“任务”太难而畏缩不前,让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学习教学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可以把知识点设计成容易消化的小“任务”,而在学完一节课或一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能贯通全部知识点的大“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加以归纳和综合运用。
五、“任务”设计要有连贯性
各“任务”之间要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任务链”,以便让学生沿着这个“任务链”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如果一个“任务”完成了,又有新的“任务”在前方等待,学生的思路就会紧跟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学会的每个知识点也能得到及时强化。例如,在讲授《文字处理》时,“任务”涉及到文字的输入、文字的修改、字符的风格和版面的设计、艺术字的插入、图画的插入、文本框的插入、图片的环绕形式等,通过这些“子任务”的逐步实现,沟通了整个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既学习了板报设计、编辑、排版和制作,又强化了文字、图片和表格等操作技能,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学生能富有创造性的制作精美的贺卡和电子板报。
六、“任务”设计要有开放性
“封闭性任务”的一个缺点就是“任务”设计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任务”设计的工作由教师垄断,学生缺乏参与,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权威式的“贯彻实施”外,少有交流互动,缺乏民主气氛。“任务驱动”教学法异化为“教师单向提出‘任务’,而学生被动接受‘任务’”。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固化、成型、不可更改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很可能没有切合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学生为什么不积极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重要根源所在。
“开放性任务”就是一反以往由教师单向提出“任务”的做法,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创设情景、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在兴趣和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主动为自己设计“任务”。在“主动任务”的驱动下,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求学、索学,在求学、索学的过程中得到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与协助,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训练,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学会方法,培养能力,增长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创新、鼓励创新的开放空间。
七、 “任务”设计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单一的音符令人厌倦,同样,过于单调的技术教学也难免索然无味。如果信息技术这门课孤立地进行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将信息技术和其它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已经基本形成共识。通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将涉及到的语文、数学、天文、地理、历史、音乐、美术、军事科技等各领域的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去。譬如在学习用Flash制作贺卡时,可与美术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在学习使用FrontPage制作主体网站时,可将搜索引擎和语文、地理、历史文化等课程中得有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将会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
八、“任务”设计要科学、适度
“任务”设计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任务驱动”教学法虽然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但每种教学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法,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与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如果单单为了“任务驱动”法而“无事生非”的设计“任务”,就可能导致“任务”的庸俗化、多余化、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评价简单化等,最终导致“学习”被误解为“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成“在任务压迫下的被动”,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常识、Windows操作基本概念等章节时,涉及的理论性很强或若干个新名词,教师只需要在讲授新课时将相关理论和概念加以解析、明确,在易错环节加以强调,使学生通过听讲、演示和操作强化相关概念,就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精力冥思苦想的设计“不必要的任务”。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是关键、是重头戏,高质量的“任务”可以使教学如鱼得水、事半功倍,而低劣的“任务”会使教学一头雾水,甚至误入歧途。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抓住关键所在,争取设计出的“任务”使学生容易理解、热情参与、便于拓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4.
[2]王雅琴.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与意义[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9):17-20.
[3]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EB/OL].http://www.edu.cn/20010921/3002277.shtml
[4] 陈立佳,王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9)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