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有一些电影与票房无关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w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完《桃姐》,《失孤》导演彭三源发现,刘德华有了一种“接地气的可能”。
  “《无间道》和《天下无贼》里的刘德华还是‘男神’,不太像在滚滚红尘里的感觉,”她说,“《桃姐》里他还是帅,但已经有了‘人气’。”她还觉得,还可以把这个天王巨星“往低里拉、往尘土里拉”。
  让刘德华加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点头同意接拍电影的那一刻,《失孤》获得高关注度就已成定局。
  开机后,刘德华效应迅速显现。导演一直想把刘德华放进普通人群里拍摄,但她的至少五次尝试都因粉丝的围宾馆、堵街道、上房上树追星行动而失败。《失孤》的执行制片陆欣说,每一天开会时除了制定拍摄计划,制片部门还要画刘德华的“逃走”路线图,制定“逃跑计划”。
  《失孤》是刘德华参演的第148部电影,他几乎为它贡献出了自己2013年的整个档期——对于曾经每年拍摄14部电影、近几年年均作品至少2部的娱乐圈“劳模”来说,这着实反常。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刘德华谈论写实电影、社会话题,已经不大像一个在产业链里、关注票房的普通艺人。他不停强调明星对公众的引导,解释一部电影跟自己身上朴素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有一些电影就是在电影史和社会上重要的,与票房无关。”他说。他回忆起1988年自己演过的一部电影《神行太保》,那是一部关于新闻自由的电影,“可能大家没有给它太大的注意,但我觉得它是应该出现的。”他还提起,他的公司正准备投拍一部纪录片电影,主题是“香港”,会“从一块石头开始拍起”,让观众从零开始了解香港的历史和未来。影片的拍摄时间将长达三四年,“预计投资会比较大”。
  这些电影和《桃姐》《失孤》一样,“这次不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再碰上,”刘德华说,“它应该是right time(时机恰好)的事情。”

“这个戏不会让我突然有五亿、八亿的票房”


  中国新闻周刊:内地农民跟你以前的银幕形象相距甚远,为什么会答应出演这个角色?
  刘德华:导演找我的时候我也蛮奇怪的,要我演农民,我也犹豫。但是她说,我不能想有一部成功的电影,我只希望有一个成功的推广,只要你出现,大家就会关注。没有说我能演农民(笑)。
  我觉得她是有道理的。我接受了角色,就要把他演好,我不要让人家到最后说刘德华演得不好、不像,而没了那个宣传效果。
  中国新闻周刊:你同意接拍《失孤》这部社会写实电影,跟《桃姐》的成功有没有关系?
  刘德华:没有关系。我们没有想过要拍,但是《失孤》突然找到我公司。我那段时间其实本来是不想拍戏的,因为小孩出生以后希望有多一点时间(陪家人)。但是看到这个题材,我没有想太多。
  每个人都会自私,这个戏不会让我突然有五亿、八亿的票房。很多人拍戏都会去拍对自己电影事业有帮助的。我觉得《失孤》是对我有帮助的,不是对我的事业,而是在我生命里面(有帮助)。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角色非常“接地气”,你怎么把握他的情感?你当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或情感去演绎这个人物的?
  刘德华:他当然是可怜的,但是这种可怜能够解决事情吗?
  雷泽宽最后很开心地帮曾帅找到了家人,他哭了,我觉得他的哭不是因为感动,不是因为替曾帅开心,只是因为那一刹那觉得:什么时候到我呢?到最后,他还是很欣然地上路:我还要找。
  角色的原型找孩子已经15年,其实他已经开始觉得寻回(孩子)很遥远,可能会放弃。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那些还在路上寻找遗失小孩的人感到温暖,觉得希望的火还在燃烧。
  中国新闻周刊:香港电影人“北上”已超过十年时间,港片和内地电影一直在相互影响。内地目前有港式的恶搞喜剧片,一些香港导演(如陈可辛、许鞍华)也在尝试拍摄内地题材影片;有人甚至提出“港片内地化”和“内地电影香港化”的说法。在这样的融合趋势下,就你看来,现在的内地片和港片在精神气质上还有什么样的不同吗?你会不会担心港味影片消失?
  刘德华:我不是说不应该有合拍片,或者说它不港味。这几年从《大追捕》《寒战》到《风暴》,我们都在努力拍一些香港的味道的电影,而且还是适合合拍、在内地上(映)的。
  港味电影不一定是在香港发生的事情。现在大家好像都觉得,你不讲香港的事就不是港味电影,以前我们拍的那些电影也不一定是只讲香港的。香港电影包容量太大了,空间也很大。《投奔怒海》讲的是越南发生的事,但它也是一个有香港味道的电影。
  至于港味电影定义是什么,我也没有(答案)。《蝶变》一样有内地的味道。但港味电影是发展的。一个工业一定会出现很多,烂片、艺术片、喜剧片都会有,我们不能只看一块。当然里面会有一些是工艺品——你要需要这些工艺品,它才可以养活这群人。让他们有空间慢慢去做一个艺术品。
  

“环境已经没有可以培养很多明星的那种养分”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评价“四大天王”是香港娱乐工业制造出来的、最成功的“产品”之一,但现在成功的香港明星越来越少。在你看来,原因是什么?现在的香港是否还有当年那样的明星制造土壤?
  刘德华:生态变了。那个环境已经没有可以培养很多明星的那种养分。首先就是因为合拍片太多,演员比例要一半一半;现在又一国两制,我们不算内地演员,比如说这个片子已经找我了,我是香港演员,以前都是用香港女明星,但现在不能了。这都是生态环境。
  既然我们已经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之下,我们就要面对这个。现在有很多很多重要的(香港)导演开始到内地拍戏了,大部分慢慢会选择内地演员,因为我们讲普通话不好啊。他们用香港演员的机会就少了,演员的空间也就少了。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现在香港演员是必须得会说普通话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吗?
  刘德华:对对对。比如说你要去美国,你英文就要好。为什么去好莱坞你就要学英文,为什么回内地你不学普通话呢?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公司目前有没有艺人培训的计划?
  刘德华:没有。(连晋和林家栋现在还属于你的公司吧?)他们都是好朋友,连晋跟我是同期训练班的,林家栋是当年万梓良离开电视台时跟他一起离开的,他跟我说这个是兄弟,你一定要照顾他。那个时候他们两个就入了我公司,但我们也没有一个很完整的艺人培养计划。
  我们只是让他们知道,就算有谁带着你们、有一个机会,成功还是有很多原因的。拍《建党伟业》时,连晋跟我一起去演国民党军人,后来他的部分全被剪掉了。这是我们这一行最现实的,他们(投资方)有空间的话还可以给你,但是如果没达到他们的需求——不是要求是需求,他们会放弃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一点,也不要去介意,总有一天,他们会剪别人。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公司发掘和扶持过很多新导演,但为什么不涉及“明星制造”的工作呢?
  刘德华:导演是可以自己发展的,而演员需要一个很长期的培养。在我们那边,演员基本上要10年到15年才会知道,“我怎样在演艺圈生活”,或是“我用什么态度工作”。
  现在培养明星很难很难。内地的演员跟我们的背景不一样、方式不一样。既然我们现在的节拍都跟内地演员也不一样,我们怎么教香港新的演员去做这个?内地的演员也不是我能掌控的,因为大家生活的形态都不一样。
电影《失孤》剧照。图/受访者提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意思是说,即使把你过去成为明星的一些经验,拿到现在的新演员身上,也不会适用?
  刘德华:对对对。不过也不是一定的,(我的经验)你可以拿来用。我经常跟别人分享我怎样做这一行,怎么样去培养艺人,不需要对方在我的公司。其实从吴倩莲那时候开始,我就不停把自己知道的跟大家分享,我碰到郑秀文也跟她说。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演戏,我都不是一出来就能达到一个基本的水准,这个是很难的。其实我根本不懂(怎么培养艺人),真的不懂,只是观众愿意等我。

“把话题放在这里,长远看会有成果”


  中国新闻周刊:在拍摄《失孤》之前,你有没有接触过“打拐”这样的民生和公共事件?
  刘德华:有看很多报道和节目。其实以前香港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我小时候,香港拐卖儿童现象也曾经非常严重。我觉得每个地方在发展中都会经过这样的情况。你常常会觉得“打拐”就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是因为没解决啊。我觉得应该要不停地让人多关注这个,无论是经过什么媒介。
  90年代,我唱过一首歌叫《如果看到她请告诉我》,为了推广那首歌我上了社会新闻,播报一则走失小孩的讯息。本来我只把它当成宣传活动,没想到后来真有人用计程车把丢了的小女孩送到警察局。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事件的?
  刘德华:我念书时试过做舞台剧编剧,写的都是社会问题剧。我关注这样的题材是因为当时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我的班主任杜国威,那个时候我们一起讨论剧本,一起参加外面的比赛。写过两个比较特别的剧本,一个赢了香港公开比赛,最后还拍了电视剧,就一集,叫《蜕变》,是讲一个没到18岁的女孩子犯罪,从女童院(内地叫少管所)出来的故事。还有一个叫《不息的风》,写的是公立医院出现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你一直在从事公益慈善方面的事情,对这些民生类的问题应该是有长期关注的,有没有什么积极的反馈让你坚持做这些事情?
  刘德华:没有。每天我们的生命就这么长,那就看你要做什么。我可以去米兰看看fashion show(时装秀),但我觉得做这些会比较好。
  我不是故意要去做这些事。就好像《失孤》里,雷泽宽在吃面,偶然间看到人家贴一张寻人单子,上面的孩子跑到他生命里,他才开始帮忙找这个孩子。那些(公益事件)也是自己跑到我生命中来的。
  中国新闻周刊:《桃姐》上映后,媒体有过一些关于养老保障问题的讨论。影片有产生实质性的社会影响吗?
  刘德华:其实在短期内我们没有具体地影响到什么,但是把话题放在这里,长远看会有成果。看了电影的喜欢我们的8岁、12岁的小孩,我觉得他们会记得一辈子。
  这是个社会问题。香港70年代推广的是生两个小孩,内地的话是一个小孩,两个人结婚,要养四个老人,延续下去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小孩很早就意识到这个事情的话,他们可能在经济方面准备好。我们今天种下这个种子,也许三百年之后才能得到一个好结果。我们希望得到好结果,但如果说每件事都是为结果才做,我们现在不会过得这么舒服(笑)。

“96年我觉得我就唱不出来,好像在骗人”


  中国新闻周刊:之前你唱情歌比较多,但1997年,陈耀川和李安修给你写了歌曲《中国人》。当时为什么要创作那首歌?
  刘德华:其实我从出道到现在,中国味的歌在我身上是最有力量的。我们香港的汪阿姐汪明荃,以前有一首歌叫《勇敢的中国人》,那时候我很喜欢,每一次去表演我都会拿来唱。那时就一直很想要一首叫“中国人”的歌。
  但是一直都会很没有底气,老觉得“我是中国人吗?我是香港人而已啊”,我唱的话,说服力不够。
  其实我们1995、1996年已经写好了。1996年我觉得我就唱不出来,好像在骗人,感觉这边的人很难会接受一个香港人唱《中国人》。1997年就不一样了。我觉得底气足。因为那时候我真的可以很大声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新闻周刊:你从小时候起就有中国情结吗?
  刘德华:我爸爸、我爷爷他们很早就来了香港,后来因为日本人,他们又回到内地,后来又来香港定居。80年代末尾的时候,我还特地跟爸爸说,我们一定要回去祭祖,爸爸带着我们去了。感觉是我们就是从那里下来的。虽然我们是割给英国,没办法,也不能说我们是英国人啊,所以我们就是香港人。
  
  以前在外地,我写Chinese(中文),他们会觉得我不是中国人,他们说:你香港的嘛。但是我们是写中文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首歌会在你跟内地之间搭一个桥,你会有这种感觉吗?
  刘德华:我不觉得有那个,那首歌是没有功能性的。可能是信佛,我觉得那是一个缘分,不是因为我唱了《中国人》大家爱我,他们本来就爱我(笑)。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来内地经济发展很快,你觉得对于香港娱乐产业而言,内地的快速发展是会让它越来越边缘化,还是会使它越来越好?
  刘德华:我觉得不要往坏的那个方向去想。你听过日本的“水的秘密”吗?(注:日本人江本胜出版的《水知道答案》。书中提出,水能感知人类的感情)你一直听他说好,它连crystal(晶体)都会漂亮一点。你一直跟他说不好、不漂亮,crystal就会乱七八糟。就是说你不一定说要乐观,但是更不要悲观。
  (实习生林晓岚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2013年,距离琼瑶写下第一部小说《窗外》五十年之际,她才拍完最新剧集《花非花雾非雾》,这会是她的封笔之作吗?没给一个肯定的答案,但在博客上坦言,“人,逃不开年龄。在岁月迁逝中,我也渐渐老去……”  琼瑶,就像她笔下每一部作品的女主角,那么如梦似幻,纯爱善感,而感情炽烈如火。爱情,成为她一生画像的主轴。她为三个世代的少女编织童话,就像小飞侠彼得潘肩膀上的小精灵,老,这件事怎么可能发生在她身上?  
摩洛哥塔尔法亚海边的卡萨玛要塞。摄影/Fabrice Frank GETTY    在阿尤恩小镇北边,有一处专门去塔尔法亚的出租车集散地。出租车全部都是极老极帅的奔驰,看起来很宽敞,却必须要凑够六个人才能发车。前排坐两个,后排坐四个,这样浩荡拥挤着,去穿越百余公里的沙漠公路。  我和同伴在车场等了一个小时后,决定两个人买四个人的票。20分钟后,终于凑齐了一车。穿过阿尤恩,经过一面蓝色的湖水,我们正
11月中旬的二十国集团(G20)安塔利亚峰会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工作午餐现场进行了长达35分钟的“私聊”。两人分别仅带一名助手,蜷缩在茶歇大厅角落里的沙发上,倾身对谈。  这是自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奥巴马和普京少有的“私聊”画面。白宫官员事后对外表示,两人已就叙利亚过渡进程问题达成共识。  由此,外界舆论对美俄在打击IS上联手产生了期待。  在巴黎遭遇恐怖袭击三天后,法国
希腊普利维利修道院,持枪的修道院院长雕像。摄影/Christian Heeb 图片编辑/何晞  到达克里特岛西部的港口城市哈尼亚时,已经是中午。原本打算第二天徒步撒马利亚大峡谷,但计划被热情的酒店前台姑娘一语击碎——我们预留的时间不够。一切化为泡影。  第二天一早,旅伴兴冲冲来找我:我们去普利维利海滩!  什么?什么海滩?她拿着《孤独星球》念给我听:普利维利海滩是希腊最具标志性的海滩之一,是一幅蕴
那些留存于传说和文本中的圣人,就让他们继续流传吧,我们自己可以感知到的,身边的、有着很多缺点也给予我们温暖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这部《圣人文森特》不在颁奖季的热门片序列之中,却绝对属于意外惊喜。从题材本身来看,它属于那种标准的“套路型”电影。一个自暴自弃的中年男人和一个孩子,从相互厌弃到互相依赖。但就是这样一部按照标准框架去拍摄的故事,让很多影迷眼眶潮湿。它到处可见那些有意味的、幽默的细节,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如同开启了中欧之间的“蜜月季”。  10月24日,习近平刚结束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回到北京。一天后,荷兰王室就踏上了为期5天的访华之旅。其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在10月29日到30日访华,法国总统奥朗德将在11月2日到3日访华。半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跟欧洲4国进行高层互动。  即将到来的默克尔,已经是上任后第8次访华。因为来得最为频繁,她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默大妈”。每次访华,除了北京,
在刚刚过去的“双11”,大数据支撑的物流表现亮眼。以菜鸟网络为例,在它的总调度下,这场史上最大的快递战役同时做到了史上最快。每个包裹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时间比2015年再次缩短15个小时,这相当于为用户节省了112.5万年。从签收时间看,2013年“双11”包裹签收过1亿用了9天,2014年用了6天,到2015年提速到了4天,今年則进一步提速到只用3.5天。  物流大提速的背后,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正
在课堂上跟学生未完的交锋,常常就自动延续到网上。当了老师后,上网必做的事,不再是搜索名人的八卦绯闻,改为窥视学生的博客或者微博空间。再或,去评师网上溜达一圈,看有没有人在上面对自己非议。实在是没事做了,还会人肉搜索,将百度词条里自己的名字,逐一看过去,总有那么一个论坛的帖子,会提及到自己。  同在大学任职的朋友D,提及评师网就常常抱怨,说这网站侵犯了老师的隐私权。凭什么就能任人在网上说三道四;况且
进入21世纪之后,关于婚恋的生意呈爆炸性增长。恋爱培训、虚拟恋人、网上相亲、分手大师,从相恋交友,至分手离婚,爱情的每一步都可以被设计、标价、购买,由专业的第三方人士来承担军师和智囊的角色,谈婚论“价”以期在婚恋市场为自己谋得最大的价值。  也是在21世纪之初,舒心和另两位和合伙人成立“维情咨询工作室”,那时候的他想不到,中国先富起来的一代人的婚姻如此脆弱,以至于在未来15年的时间里,“婚姻家庭咨
有一篇《官员配偶参观监狱也是堂警示课》的报道说,“在高墙内搭起‘讲台’,由服刑人员当‘教员’,党员干部及其配偶到监狱做‘学生’接受警示教育”。湖北省十堰市70余名重权在握的市直部门“一把手”的配偶分别走进市看守所警示教育基地“监区”体验,“聆听落马官员‘现身说法’,感受‘高墙下’与‘铁窗内’的人生落差,领悟‘贪廉一念间,悲喜两重天’的真谛”。报道说,这一教育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这些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