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传统村落(又叫古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传统村落也是众多地方方言、风俗、手工艺品、传统节庆等民间民俗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效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此外,现在提倡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原始的生态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而传统村落正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国际上通行的地域商标也证明了与传统村落密切结合的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农业发展模式。例如法国,其自然村落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与这些自然村落密切结合的许多农副产品都成了走向世界的名牌。像法国著名的香槟酒,就是香槟的主产区家家户户生产的发泡果子酒;法国还有大量不同品牌的奶酪,也是与不同的村落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些品牌的奶酪直接采用当地村落的名字。
  然而,在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保护和过度商业开发等做法而导致的传统村镇每天消失1.6个、现存不到5000个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缺乏传承与保护是让村落渐渐消逝的重要原因。传统村落大都散布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功能缺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差,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很多村落主体流失,面临空心化。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得原本宁静的村落充满了喧嚣,有的民族村寨逐渐成为徒有其表的商品卖场,丧生了原生态的美。当这些极富乡土特色的文化符号逐渐消失,我们要到哪里去寻觅乡愁呢?
  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近年来引起各界关注。2015年5月6日召开的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对古村落的保护各抒己见。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古村落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会议提出了“为什么说保护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难”的思考话题。确实,对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来说,传统村落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各异,如果要出台一个政策对应所有的传统村落,难度一定是相当大的,并且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兼顾自然、人文和经济是保护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政策和做法。比如英国,早在1926年就成立了英国乡村保护协会,1943年成立了自然保护地委员会,包括城市和乡村计划部。针对村庄的保护较有代表性的法案有194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和1955年颁布的《绿化带建设法》。这两个法案也被欧洲其他国家所借鉴。《城乡规划法》出台于“二战”后,是为了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城市拥挤等问题。1909年出台的《房屋和乡村规划法》和1925年出台的 《村庄规划法》都是它的雏形。《城乡规划法》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向国家提交村庄建设和发展规划后可得到国家的规划收益,从资金和政策方面让村庄的经济和文化保护都得到保障。1955年新增的《绿化带建设法》在《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遏制城市化给乡村带来的危害。《绿化带建设法》通过保证土地开放性来减少将绿地和村庄改建为现代建筑的可能性,防止城市扩张吞并村庄,保护村庄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等。一旦村庄或一块区域被划为绿带区,政府会鼓励该地发展旅游业和户外休闲运动,对区域内已损毁的建筑和景观进行修复。现在仅英格兰的绿带区就将近200万公顷,占全部土地面积的15%。
  保护古村落,各有“奇招”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
  惠特彻奇(Whitchurch)是英国汉普特郡内的一座人口不足5000人的小城。它坐落于斯特河上游,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孕育了惠特彻奇独特且多样的野生动植物品种,因此小城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保护区,部分区域还被划为特殊科学价值地。
  “惠特彻奇”名称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盎格鲁—撒克逊语直译为白色的教堂;另一种引申义为“誓言之地”,因为罗马天主教徒和清教徒会在惠特彻奇的惠特街上选择不同方向的道路前行,以显示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曾经出土的陶器、工具以及骨骼遗骸都证明这片土地早在铁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9年,当时的英格兰刚刚摆脱维京人长达50年的肆虐,国王长者爱德华宣布惠特彻奇的土地归温彻斯特教会所有。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为了直接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对全境进行土地调查,以查明土地面积、归属情况、工具和牲畜的数量、农民人数等。其中,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惠特彻奇又一次被确认为温彻斯特教会领土。
  13至14世纪时,惠特彻奇已经发展为一座繁荣的村落,农牧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丰富的市集让它颇具中世纪色彩。到了1285年,它已经成为独立的小镇。河流带来的便利交通让惠特彻奇的贸易业迅速发展。
  大约在一百年前,Star Newspaper(《星报》)有过这样的描述:汉普特郡的惠特彻奇只有3个商铺和19栋公共房屋。居住其中的人们称它为城镇,而居于其外的称它为村庄。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为1189年建造的白教堂,初期为撒克逊风格,1866年大规模的重修后为哥特式风格。现在的惠特彻奇还保留着传统的节日如戏剧节、啤酒节、土豆节等。多岔口的河谷既是自然美景保护区,也为冒险运动(如河谷越野车赛)提供了绝佳场地。
  除了河谷之外,惠特彻奇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非千禧牧场(Millennium Meadow)莫属。牧场面积7英亩,不仅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去处,也是自然科学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基地。但是这块区域并不为政府管辖和保护,而是归惠特彻奇千禧绿色机构管理。这个管理机构实为慈善组织,吸收的资金来源于捐款,工作人员虽全部为志愿者,但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多数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社会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以及长期研究此领域的爱好者。这样的环保机构在英国并不少见。不计回报的工作让人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志愿者的行为也对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千禧牧场是重要的教育基地,每年有100所以上的学校组织前来参观,志愿者负责为学生们提供牧场以及惠特彻奇生态、历史方面的信息。同时,志愿者另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便是维持牧场作为对公众开放的保护基地的良好的生态发展。比如按时对当地的动植物进行检测,记录其数量和生存状态,预防动植物疾病;及时补种牧草,对损坏的植被进行修护,防止牧场退化;对牧场周围的历史遗迹进行科学化管理等。千禧牧场每周吸引超过1万名游客,不仅增强了游客对保护传统、保护自然的意识,也让志愿者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注重投入,建立品类多样的保护区
  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一座村庄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它的名字由58个字母组成,被称为世界上名字最长的村庄——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这座发音都难倒不少英国人的小村庄还没有合适的中文名。19世纪时它一度风靡英国,前来此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希多特萨人

  刀河村既具有自然保护价值,又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从自然角度来看,刀河村拥有广阔的森林和肥沃的土地,相较于密西西比河上游的其他地区,刀河村的农业和畜牧业一直很发达,长达8英里的河岸线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同时,记录着印第安人独特生活方式和依河而建的村落文化的刀河村对于复原印第安文明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历史、考古以及疾病研究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现在的刀河村有64处区域被记录于国家历史遗迹名录。早在1944年,政府就针对密西西比河的洪涝情况出台了洪水管控法,并建立了盖瑞森水坝,在1953年又人工开凿了萨卡加维亚湖作为蓄水池,确保刀河村免于洪涝的侵害。1974年,政府建立了刀河村历史文化保护区,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法案,如当年出台的建立刀河村国家历史遗迹点的法案中规定了刀河村的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同时也接受非政府的个人或团体的捐赠,清晰划出历史遗迹的范围;1978年的红杉法案进一步扩大了保护范围;1990年的印第安人保护法案允许在刀河村建立印第安文化博物馆并且展列出土文物。所有法案的宗旨都是为了保护刀河村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态平衡,并将历史遗迹作为休闲场所向所有来访者开放,让游客都能参与到了解和保护刀河村的活动中。
  提高住民与游客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
  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老泰勒姆镇先驱者村庄,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先驱者村庄。村庄建于1982年,它的建设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村民陆续搬迁至此地、共同开拓新土地的传统模式,而是被整体“搬”过来的。何出此言?因为所有的建筑物要么是被完整地搬运至此,要么是被拆分后由南澳运送至此地,再重新搭建起来的。所有的部件大至砖瓦门墙、小至螺丝零件,都是原始的物件。村庄里有一系列古董级的、南澳规模最大的消防车队,以及30家小商铺和餐馆。最古老的建筑是1870年由阿德莱德移至此地的售票处和建于1881年的一所学校。1900年的教堂、1905年的民居、1925年的自行车店……老泰勒姆镇完整地呈现了1860年至1960年的100年间南澳地区的风貌。   老泰勒姆镇先驱者村庄最初由一对老夫妻建造,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19世纪到20世纪的南澳生活:骑马砍柴、点着老式台灯读书看报、使用煤炉取暖……虽为旅游景点,但小镇的一切都维持原样,未增添任何现代化设施,也没有特别的保护基金或社会团体实行保护,而小镇似乎丝毫不需要特殊的关照。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历史景观的最大破坏就来源于旅游,然而老泰勒姆镇先驱者村庄几乎没有受到旅游业的任何负面影响。不管哪国的游客风尘仆仆地来到这座古老的小镇,都会自发地细心对待每一处古迹。建筑物景观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允许拍照甚至触摸,但从1982年至今,未有过任何古迹遭到损毁的记录。这也给古村落的保护带来了启示:制定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固然重要,但提高民众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增强社会认同亦不失为良策之一。
  有效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坚守古朴本色
羊角村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春风,又是一年绿色,武夷山的秀色,拦不住的风光,还在那里。阳光照耀,新绿透出暖暖的色彩,山的身影变得柔美与多姿。人在水中游,风从脸边过,心随涟漪起。我赞美造化之神奇,感动于天恩之浩荡,自觉一己之渺小。乘舟远去,融入清风。【作者】任紅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武夷山
美国最高法院向来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这里,九位“老人”白发苍苍,身披黑色法袍,他们非民选,且“一朝为官,终身任职”。多年来,美国宪法学者和新闻记者都致力于揭开最高法院的神秘面纱,还司法神殿以平常,给大法官祛魅。前有美国政治学家戴维·M·奥布莱恩。早在其1986年出版,荣获“银槌奖”(Silver Gavel Award)的《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一书中,他就表述了最高法院是一个政治部门的观点
一个16岁的少年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艘救生艇,历时227天的浩海漂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艰苦卓绝的求生画卷。现实中,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一人与兽创造的生命奇观,背后必然有着强大而神秘的支撑,那就是关乎信仰的力量。  在影片开端,镜头把我们带到了印度南部的法国殖民地朋迪榭里。导演不惜用三十余分钟的时间来展示主人公派的童年生活。由于此地区信仰比较多元化,派耳濡目染对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
2019年1月2日,日本皇室依照惯例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新年朝贺。据报道,截至当日下午,共计超过15万人涌入皇居,其中有很多人一边挥动着手中的日本国旗,一边高呼“万岁”。朝贺活动的声势之所以如此浩大,是因为今年是85岁高龄的明仁天皇最后一次发表新年致辞。日本明仁天皇在1989年1月7日裕仁天皇去世之后登基,年号 “平成”,在位至今整整30年。早在2016年的一次视频讲话中明仁天皇就曾经流露出想要退位的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龙生九子各不同。《圣经·旧约》里刻画了性格不同、“职业”有别、命运迥异的该隐、亚伯兄弟和双胞胎以扫、雅各兄弟;在《新约》福音故事中,则有马大和马利亚这对姐妹花,她俩身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体现出灵魂追求与肉体需求的层次不同。圣经中耶稣向马大和马利亚两姐妹传道的故事(《路加福音》10章38—42节) 展现了这对姐妹截然不同的形象——关注神圣教诲的马利亚与投身世俗事务的马大,给予了艺
刚刚落下帷幕的平成时代是日本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以动漫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更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所谓动漫,即漫画与动画的合称,包括单行本漫画、同人志、电视动画、原创视频动画(OVA)、剧场版、动画电影等种类的作品。而广义上的“动漫文化”则是以动画为主要载体,涵盖其原作漫画、轻小说及其游戏、音乐、手办、周边商品等相关产业,以及由其衍生的Cosplay、圣地巡礼等文化行为的生机勃勃的
吉普赛人也叫茨冈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普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而他们则自称为多姆人(Rom),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总之,吉普赛人有许许多多的名称,但这都是其他民族强加给他们的,而且根
选择了佛罗里达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是,选择了海明威。  于是我们飞往佛罗里达,那个全美国阳光最多的“阳光之州”。  尽管,这个美国最南端的半岛有最迤逦的亚热带风光,有最长最美的海岸线,有雄伟壮丽的迈阿密城,有奇幻莫测的迪斯尼乐园,以及美国最著名的航天基地,但,佛罗里达之于我们来说,就意味着海明威,或者,就是海明威。因为在这个半岛的尽头,那个伸向辽阔大西洋的美丽的Key West(被翻译成基韦斯特)岛
前不久和一位瑞典朋友聊天,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瑞典西部韦姆兰省玛巴卡村,住着一户家势显赫的贵族军官。1858年的一天,这家生了个女孩儿。小姑娘很可爱,全家人都非常宠她。但不幸的是,到了学走路的年纪,她却患上了一种不明病因的瘫痪症,医生们都束手无策,女孩儿丧失了走路的能力。她慢慢长大,虽然不能走路,但父母还是经常带她出门旅行。一次,他们带着她乘坐邮轮到海外旅行,用餐的时候结识了船长一家。
近年来我们对极端天气已不再陌生,2019年的第58界威尼斯双年展上,来自日本、立陶宛、基里巴斯、菲律宾、法国及北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展现了他们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天气是最适宜、最安全,也最让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避免尖锐的评论,这也正好呼应了本次双年展的主展题目——“愿你生活在有趣的年代”。相较于当今争议话题所带来的分歧,本次展览采用了一种更加温和谦逊的呈现方式。  北欧展厅的主题为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