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对象)本质特征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数学现象和数学过程的抽象和思维形式.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来的东西,成为学生能亲身体验的东西.概念教学要重视形成概念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举正例和反例,并在运用中不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克服一带而过的简单化倾向.
1. 揭概念之本质,求表述之精确
数学概念的教学,仅仅局限于对概念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概念整体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其本质属性,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一个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对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概念的内涵严格地确定了概念的外延;反过来,概念的外延也完全确定了概念的内涵.因此,如果概念的内涵有所变化的话,一定会导致概念外延的改变,反过来也是这样.例如,如果扩大“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内涵,增加“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一属性,那么它的外延就缩小了,只剩下菱形和正方形;如果缩小“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内涵,只要求一组对边平行,它的外延就会扩大,除了平行四边形外,还要加上梯形.
数学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表达要求,讲述概念、性质、定理要更准确、严谨、简练.讲解时,突出每一字句的确切含义,突出关键词,语言生动,言简意赅,引人入胜;分析时,语言要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合乎学生的思维逻辑;突出重点时,声音要抑扬顿挫、高低适度、轻重缓急分明.
2. 通过图形变式,提高概念教学效果
概念教学,特别是有图形的,给出的都是一些常规、标准的图形,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说学生理解起来几乎没有问题.但学生对特殊、变式后的图形似乎感到很陌生,甚至不能很好地识别,导致解题困难重重.教学时应针对这一现象提供更多的图形变式,让学生通过与标准图形进行比较,更透彻地掌握概念.例如“三线八角”中通常情况下的图形是被截直线画成表面上不相交情形(图1),教学时可将被截直线画成相交(图2),甚至三线画成线段或围成一个三角形(图3),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又如“三角形高”的教学,学生画的三角形通常是锐角三角形,而忽略了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图形变化的引导,培养他们周密考虑问题的习惯.
如此进行概念的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才可能深刻、透彻.
3. 做数学“实验”,讲解新概念
有些新概念比较抽象,缺乏足够的建立概念所需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通过数学“实验”,利用比较直观的教具、图片、投影片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从而获得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学规律,激发学生形成概念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我安排学生实地度量某同学同一次的跳远成绩,得出落脚点与跳板边缘不同点间的距离.通过比较分析,师生一起得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的结论,进而明确“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 依旧化新,讲解概念
部分数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建立了许多数学概念,有了丰富的数学感性知识.教学时可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这对巩固知识,强化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清晰、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教学“邻补角”的概念,可在复习“补角”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只是两角的位置关系要求不同;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可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只是未知项的最高次数不同;教学“矩形”的概念,可在复习“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只需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内角是直角的条件,等等.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建立新概念,这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教学时,把两个概念进行类比,学生易于掌握.
责任编辑罗峰
1. 揭概念之本质,求表述之精确
数学概念的教学,仅仅局限于对概念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概念整体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其本质属性,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一个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对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概念的内涵严格地确定了概念的外延;反过来,概念的外延也完全确定了概念的内涵.因此,如果概念的内涵有所变化的话,一定会导致概念外延的改变,反过来也是这样.例如,如果扩大“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内涵,增加“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一属性,那么它的外延就缩小了,只剩下菱形和正方形;如果缩小“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内涵,只要求一组对边平行,它的外延就会扩大,除了平行四边形外,还要加上梯形.
数学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表达要求,讲述概念、性质、定理要更准确、严谨、简练.讲解时,突出每一字句的确切含义,突出关键词,语言生动,言简意赅,引人入胜;分析时,语言要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合乎学生的思维逻辑;突出重点时,声音要抑扬顿挫、高低适度、轻重缓急分明.
2. 通过图形变式,提高概念教学效果
概念教学,特别是有图形的,给出的都是一些常规、标准的图形,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说学生理解起来几乎没有问题.但学生对特殊、变式后的图形似乎感到很陌生,甚至不能很好地识别,导致解题困难重重.教学时应针对这一现象提供更多的图形变式,让学生通过与标准图形进行比较,更透彻地掌握概念.例如“三线八角”中通常情况下的图形是被截直线画成表面上不相交情形(图1),教学时可将被截直线画成相交(图2),甚至三线画成线段或围成一个三角形(图3),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又如“三角形高”的教学,学生画的三角形通常是锐角三角形,而忽略了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图形变化的引导,培养他们周密考虑问题的习惯.
如此进行概念的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才可能深刻、透彻.
3. 做数学“实验”,讲解新概念
有些新概念比较抽象,缺乏足够的建立概念所需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通过数学“实验”,利用比较直观的教具、图片、投影片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从而获得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学规律,激发学生形成概念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我安排学生实地度量某同学同一次的跳远成绩,得出落脚点与跳板边缘不同点间的距离.通过比较分析,师生一起得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的结论,进而明确“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 依旧化新,讲解概念
部分数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建立了许多数学概念,有了丰富的数学感性知识.教学时可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这对巩固知识,强化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清晰、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教学“邻补角”的概念,可在复习“补角”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只是两角的位置关系要求不同;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可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只是未知项的最高次数不同;教学“矩形”的概念,可在复习“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只需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内角是直角的条件,等等.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建立新概念,这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教学时,把两个概念进行类比,学生易于掌握.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