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的中文典藏与“东学西渐”的足迹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从我的头发说起吧”,孟振华馆长的第一句话,就把大家逗乐了。面对第一批入场的耶鲁老师同学们,他笑眯眯地把我“摆上了台”,“是苏老师最早发现的——那天学校一次会议后,苏老师忽然惊讶地问了一句:孟兄,怎么你最近脑门上的头发越来越稀少啦?”大家看着孟老师光亮的脑门,忍不住呵呵笑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就为这个展览操心操的!”
  这个展览,就是2019年11月8日,在耶鲁大学史特林纪念图书馆盛大开幕的展览,题为:“东学西渐:耶鲁大学中文馆藏史,1849—2019。”
  “可以这么说吧,筹备这个展览有多难,”孟馆长一语中的,“就说明——这个‘东学西渐’的百年路途,走得有多难!”
  “东学西渐”来自“西学东渐”这一熟语。《西学东渐记》(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本为近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第一位毕业于耶鲁的中国留学生容闳的英文自传的中译本书题。自此,“西学东渐”(Western Learning),便成为以1919年“五四”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最显著标志。整整一百年过去,从1919到2019,这个描述二十世纪中国的关键字眼调了一个头儿——“东学西渐”(From East to West),成为是次耶鲁图书馆年度盛大展览的中心命题。
  在台湾地区成长、美国受教育的温文尔雅的孟振华老师,正是现任耶鲁东亚图书馆的馆长,为操办这个题旨新异而又顺应时势的展览,确实筹备经年、备尝诸般辛苦。据他的介绍:耶鲁图书馆的中文馆藏起始于整整一百七十年前。1849年8月,耶鲁学院图书馆首次入藏六部中文典籍,成为北美第一所收藏中文书籍的图书馆。作为一位在耶鲁东亚系教授中文汉语超过二十年的老教师,眼前展览的第一幅图,就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被称为“美国汉教(汉语教学)第一人”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大幅頭像,和他在1849年为耶鲁馆藏中国图书留下来的亲笔书信手迹。卫三畏是集传教士、外交官和汉学家三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从1833年到1876年,曾旅居中国三十三年,担任过新教传教士,九次代理美国驻华公使,同时也写作、出版了多本《中国总论》、《汉英韵府》等美国最早的汉学专著。所以,他成为耶鲁大学最早于1878年设中文教席时聘任的第一位汉学教授。我曾在一篇小文里称他为“美国教吃中文螃蟹的第一人”,自然,他也是美国汉学第一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第一人。1881年,卫三畏还被选为美国东方学研究权威机构——“美国东方学会”的会长。我在日后关于美国早年华工历史的相关研究中还注意到,卫三畏正是当年勇敢站出来批评美国政府通过的“排华法案”、为保护华人移民权益发声的第一人。“汉教祖师爷”在前,美国汉学的先贤在前,眼前他的手迹纸页上留下的时光斑驳影迹,确实让我有诚惶诚恐、仰之若雄山大岳之感啊。
  这里还有一段趣话:我这个“卫三畏乃美国汉教第一人”的说法,曾经受到出版过好几本介绍哈佛的著作的张凤大姐的质疑。因为在她的书里,这个“美国汉教第一人”的称谓,是留给两年后出任哈佛汉学教席的华人教授戈鲲化的。我与她争辩道:可是,哈佛的汉学教席比耶鲁晚设了整整两年呀!她的辩难却也有根有据:不过,据我查证,耶鲁设了这个汉语教席后却没有学生愿意修读,卫三畏是空挂了两年耶鲁汉学教授的头衔!这个说法,在这次的开幕酒会上,得到了作揭幕致辞的史特林图书馆副馆长艾伦·汤森德的证实,他笑着说:卫三畏确实在耶鲁当了一两年没有学生愿意选课的汉学教授,说明当时要把“东学”——关于中国的学问引入西方的起步艰难,这,也是我们耶鲁图书馆开始馆藏中文图书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可是,为了解决这一大难题,卫三畏一家付出了两代人的努力。
  馆长先生说到的“第二代”,就是此次展览中的第二张人像——卫三畏的儿子卫斐列(Frederick Wells Williams),他接过父亲在耶鲁的汉学位置,在耶鲁任教多年。耶鲁中文图书的第一批馆藏,主要来源于三个人:卫三畏和他的儿子卫斐列,把他们私人的中文藏书全部捐给了图书馆;第三个人——也就是这次展览的第三幅画像:容闳(英文Yung Wing的发音,来自广东话),这位鼓吹“西学东渐”的“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同样也成为“东学西渐”——打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大门的第一人。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确实是耶鲁中文图书馆藏的拓荒者和最大的功臣。这次展览展出了容闳当年为耶鲁选购和馆藏中文图书所写的英文书信手迹,和他捐赠给耶鲁图书馆的《颜氏家庙碑》古拓本的原件。如今镂刻在史特林图书馆正面门楣上的八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中的中文乃颜真卿的手迹,正是来源于容闳捐赠的这个古拓本。
  我的注视目光,久久落在展览中一幅画面泛黄却面容俊朗的青年华生的图片上。李恩富,这位当年“晚清留美学童”的代表性人物——1872—1875年间,由学成归国的容闳亲领、在曾国藩、李鸿章支持下由清政府资助,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年仅十二岁的留美学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詹天佑、唐绍仪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李恩富,正是当年最早在美国出版英文著作《我的中国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并最早投身为华人权益抗争的先行者,对耶鲁中文图书的馆藏也贡献良多。展柜里也展出了他为耶鲁馆藏中文图书留下的书信手稿。有趣的是,整整二十年前,李恩富的曾孙子李班明,曾是我教的中文班上的一位好学生,他和他的洋人妻子高竹立,后来都成为我的忘年好友。此刻我却惊讶地发现:李班明虽然已是一副白人孩子的面容(其母是洋人),但三四代人之隔,李班明如今的眉眼五官,竟然还毕肖他的曾祖父,可见,李恩富是多么的“基因强壮”。李班明日后曾一度在耶鲁历史悠久的涉华机构“雅礼协会”任职。当年央视一部关于晚清留美学童的文献纪录片,即以这位学童后人的故事作为串讲主线。我指着展橱里的画像,向身边的孟振华馆长讲起李恩富的曾孙曾为我的耶鲁学生的故事,他啧啧惊叹道:真的吗?!耶鲁—李恩富和他的第四代—加上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血脉因缘啊!   非常难得的是,展览中以相当的篇幅分量,回顾了中文图书从宋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直到现代铅字印刷的发展历程,而耶鲁正是参与了中文印刷业在美国发轫的拓荒者。展柜里,耶鲁图书馆珍藏的中文排字设备和印刷制版的原版历历在目,令人感怀不已。
  据了解,这些泛着古意馨香的历史珍品筹之不易,均来自耶鲁东亚图书馆、史特林纪念图书馆的手稿与档案馆、班内基善本与手稿图书馆和哈斯家族艺术图书馆的珍藏。孟馆长为此奔走上下,筹划逾年。我久久瞻望着展厅里矗立的着中式长袍马褂的容闳青铜塑像(同样很巧合,我和容闳这位耶鲁先贤,恰是广东同乡——古称香山,今含中山、珠海),默默吟念着这个“东学西渐”的展题。果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传承的滚烫血脉,已从卫三畏父子—容闳—李恩富这样的华洋先贤的开拓履迹上,贯通到眼前热气腾腾的观展人群——新一代的耶鲁学子身上了。
  这场“东学西渐”大展还有一个美丽的余波。在孟振华馆长的热心牵线下,我们耶鲁中文老师竟有机会一探举世闻名的、世界上最大的善本与手稿书库——耶鲁班内基图书馆的堂奥。上述大展开幕数日后,在孟馆长特意安排下,我们在班内基图书馆的地下课室,亲炙亲抚了耶鲁馆藏的众多极其珍贵的中文古籍珍藏品:保存良好、纸质精美如新的“镇馆之宝”——北宋写经,这部墨色浓重、端庄娟秀以颜体楷书抄写的《华严经》长卷,堪称中国书法史的一件瑰宝;为宋徽宗祝寿而由福州开元寺刻印的《法苑珠林》北宋刻本,让我们这些“中文从业者”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味到“宋体字”的真容;清康熙皇帝的满汉合璧的诏书卷轴;清嘉庆年间出版印制的彩绘本“京版天文全图”——古代中国人凭借过往知识和闻说想象绘制的世界与中国地图,也包括中国最早出现的中、英对照的清代北京地图“首善全图”。还有,据说是著名的史景迁教授早年建议购进的、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英汉刻本字典《华英通语集》;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早年赠的《阙里文献考》,容闳赠的《容氏谱牒》,胡适中、英文签名赠的《四十自述》,孔祥熙(他原来竟曾是耶鲁学生)赠的《钦定全唐文》。更有众多如明万历年间出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校刻本、清乾隆年间出版的《红楼梦》绣图程乙本、清代彩绘本《滇省夷人图说》、明末套印手绘的《御制天元玉历祥异赋》。京张铁路完工后,由耶鲁杰出校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设计并亲赠的《京张路工摄影集》等海内外罕见的古籍珍品,让我们具体而真切地见证了“东学西渐”在耶鲁馆藏中文图书的历程上印下的清晰足迹。
  日前,笔者的恩师、中山大学中文系荣退教授金钦俊老师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留下了这样几句话:“从昔日的‘西学东渐’到今日之‘东学西渐’,历史似乎走了一个轮回。昔日‘西学东渐’因其具高位辐射之优势,是一种单向的不对等的交流。如今‘东学’得以‘西渐’乃借文化复兴之定力,始获双向平等交流之机缘。然深入考察,‘东学’向西‘拿来’者多,输出尚少,双向对等局面端赖你们前线学者之努力,奋进吧!”
  确实,作为站在中、西文化交流前沿阵地的我輩学人,这是某种历史性的重托;作为在海外以中文安身立命的汉语从业者,这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职业重责吧。
其他文献
在巩固脱贫成果基础上,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把“三农”工作重点由脱贫向振兴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政治任务。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华中乡土派”杰出代表、长江学者贺雪峰教授的《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东方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一书,从农村的社会结构、建设重点、土地制度、基层治理、村社集体等多个维度全面透视了当前乡村发展的实际境况。  基于长年对全国各地农村的调查
文章的小标题,可以说是作者的“写作提纲”,同时也是给读者安排的“阅读提要”。因此,阅读训练中可多练习写阅读提要,阅读时“提要”写多了、写惯了,不单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得快,而且作文时列写作提纲的本领也能很快学到手。  小标题和文章题目的关系,犹如一棵大树的枝叶和主干的关系。文章题目是揭示、概括文旨的,而小标题则是根据文章题目分解开来的若干个相应的词语。例如,有个同学姓曾,可同学们都说他姓“牛”,他以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救世宰相,他只手撑起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挽救了自正德、嘉靖以来的颓势,造就了晚明数十年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富庶,从而使万历朝成为明末清初士大夫缅怀的太平盛世。另一方面,他朝纲独断、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和骄傲偏狭、刚愎固执的性格弱点,又使他背负了数百年的骂名。  身为明代最具争议的一代“权相”,四百年来“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张居正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
一  有人描写纸质书的走向,从作家的案头来到出版社的编辑部,来到印刷厂,然后走进出版社的仓库,走进书店,最后被爱书的朋友捧回家。而销售差的纸质书则可能遭到回收、打成纸浆的命运。  当电子书风行之时,有人曾经宣告,纸质书将要走进历史。  如果,我们走在巴黎塞纳河畔,走在伦敦泰晤士河畔,走在雅典市中心广场,走在威尼斯的小巷弄里……会看到街头书市,珍本书、老地图、老版画以及二手书在凉棚下被细心地展出。爱
姜立夫(1890~1978),17岁入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学习,三年后考取庚款留学生,1911年9月入美国加州大学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19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南开大学教授,独立创办算学系,兼系主任.头三年,系内只有他一位教师,其后十多年中,系内最多也就两三人,他既要教理科各系微积分,还要上分析、代数、几何三个方面八门主要专业课和选修课.为此
珍惜自己的生命首先要懂得健康。  生理的健康是可以用若干数据加以量化的。但是你要知道,健康涉及的方面很广,它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思想和精神等各个方面。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可以用数据加以量化,但它可以描述:“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接受自己,知道自己如何发展,并充分运用自己的长处;另一方面,他不会让自己因为任何不足而影响正常的生活与长久的生命目标。他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在理智与感情之间谋求适度
问:升初二了,我曾让妈妈给买个新书包,名牌的,因为好多同学都有。但看到妈妈为难的样子我还是放弃了,就用了原来那个旧的。但这么一来我就被同学比下去了。怎么办?(鱼子酱)  答:谁说你被比下去了?我觉得你的书包比他们的强: 尽管你的书包款式没有他们的新,牌子没有他们的响,价格没有他们的贵,但你的书包为你服务了更长的时间,因此你用起来会更顺手顺心,对它也有更深的感情,如果能一直用到毕业,那么它还是你初中
楔子:茶在“七件事”置顶  古人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叨陪末席。现今家家都用煤气或天然气,柴火煮食的情景大多只出现在少数农家乐和民俗博物馆。吃米饭容易致胖,健美男和纤体女多吃蛋白,就算地沟油已绝迹,健康食谱明令禁油腻。少油与少盐同保健康,盐商之名已不存在,卖盐更不能致富。就餐要清淡再清淡,淡风所吹,酱醋在高级食谱中地位低下,茶的身价地位迥然超越前面六者。  粤人早上在茶楼“一盅两
每年的11月11日,是中国的购物狂欢节——电商竞相推出优惠打折活动,消费者捡便宜淘货囤货,都忙活得不亦乐乎。淘来囤去,商品无非两类,一是平日里想买又舍不得买的,感觉平日里价格不菲,如今突然便宜了一大截,得买来圆一下梦、刷一下存在感;一是平日里经常用的、消耗量大的日常用品,如今便宜了一些,还满百送五十再八折之类的,买一大堆囤着,反正都得用,过日子得精打细算。  民国那会儿没有“双十一”,更没什么电商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以部曲追随刘备。“部曲”是指东汉后期,一些豪强或带兵之人可以自己招收失地农民(古时称“流民”)或無业的壮丁编入自己所组建的军队中的这类人。部曲与主人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带有半奴隶性质。魏延即是部曲出身,他出身低微却因作战勇猛“数有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正是击败曹军,斩首夏侯渊,取得汉中不久之际。汉中地区北进可取曹魏的富庶之地——八百里秦川,南则守住蜀地大门,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