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楳套组”到文人陶艺的思考

来源 :山东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人人都知道紫砂之所以特殊在于其材质,紫砂泥料的颗粒有粗细之分,这其中不单单是紫砂壶表面粗糙和细腻程度的不同,还有着制作工艺上的差别。只要深入的了解紫砂泥料的物理特性就会发现,粗砂紫砂壶烧制后颗粒间结构间隙更大,于是具有了隔壶闻茶香的绝妙作用。紫砂壶的粗细体现在泥料的目数上面,粗砂有着十分明显的颗粒状,而细沙是没有的。
其他文献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绘画领域曾刮起过一阵"极少主义"的风潮,并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极少主义主张摒弃任何能够干扰主体的形状和颜色,以最简单最直观的表现来打动人。于是
紫砂书在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已经逐步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紫砂,参与到紫砂中来,整个紫砂行业也呈现出一股欣欣向荣的姿
自古梅竹便受到古人的青睐,北宋宰相王安石一首《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道尽了普通人对梅花的观感;清代郑板桥的一首《竹》,“竹一节复一
仟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自身的规律,紫砂也同样如此,现今留仔下来的种种经典的紫砂造型都有着各自诞生以及发展的轨迹,其中“合欢壶”的造型就源白“曼生十八式”。陈曼牛是清代乾
孕生与践行做人、做事的信念,都源自由德性能启动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汲取的道德学问内涵。学问是思维和言行的起点,并决定最终报应善或恶。汉字是伟大先人实践经验理性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