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校治理体系的供给障碍与创新路径

来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创新是高职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牛鼻子”。高职学校治理体系包括协调学校、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外部制度体系和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协调学校成员及机构关系的内部制度体系。外部治理制度、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等现存制度安排功能残缺,制度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大,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和时滞现象严重,导致高职学校治理体系无法促进高职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治理制度创新路径为:建立“放权+赋责”式政校治理关系,提升社会参与高职学校治理的动力与能力,优化高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核心推动教学科研
其他文献
通过构建OFDI、IFDI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模型,论述了双向FDI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并实证检验了双向FDI影响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当期与上一期OFDI与中国向沿线国家的出口具有显著互补关系,沿线国家对中国IFDI并不具有当期出口创造效应;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中,中国对高收入沿线国家当期OFDI与出口呈现显著互补效应,对中高收入沿线国家上一期OFDI与出口呈现显著互补效应。当期IFDI与中国向中低收入和高收入沿线国家的出口呈现显著互补效应,而上一期IFDI与中国向中高收入沿
对各类文本的翻译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软新闻的翻译更能体现学生的跨文化翻译意识.而“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最强回应,而民族地区囿于地理、文化、经济等原因,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地。职业教育作为横跨多重“社会域”的教育类型,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建立二者发展的耦合机制是解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双重窘境的现实之需。为此,从要素耦合、结构耦合和功能耦合三个向度,构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联动机制和融合机制,促进二者不断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由互为手段向互为目的转变。与此同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要注意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