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难题,作为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途径的方法之一,信用担保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被采用。本文首先在介绍信用担保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金融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信用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措施,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100-02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小企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融资难”已经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介绍信用担保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对信用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尝试能够找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模式
虽然各国在具体制度设计和组织架构上千差万别,但基本的运行机制基本一致。所有的信用担保制度都至少包含了借款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这3个行为主体(如图1所示)。中小企业分别向借款银行和担保机构提出借款申请和担保申请,通过双方评估审查并向担保机构支付担保费后,便可以取得银行发放的贷款,并由担保机构为企业的到期还款义务提供全部或部分的保证。在企业借款期间,银行和担保机构可以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督。如果企业在贷款到期时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企业与银行之间履行正常的还款手续;否则,担保机构有义务按照自己承担的担保比例代企业履行还款义务,并取得代位追偿权。

二、信用担保制度各参与主体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角度
向企业发放的贷款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而不同的资产风险和收益各有不同。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业务不稳定且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品,中小企业贷款相对于银行的其他资产具有较高的违约风险。对于这样高风险的贷款,商业银行会要求贷款企业支付较高的风险溢价,具体表现为较高的贷款利率。
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较高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由于中小企业贷款数额较小,而对企业的评估和监督成本却并不随着贷款数额的减少而减少,使得银行发放一单位中小企业贷款所要付出的评估、监督成本(合称为管理成本)比银行的其他贷款要高。
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同样也阻碍了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相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公开信息较少,缺乏足够的社会监督,使得中小企业有可能为了取得银行贷款而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夸大经营能力。在取得贷款之后,企业也有可能并不按照申请贷款时向银行申报的用途使用贷款资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在银行不能提高贷款利率的情况下,银行便会选择拒接这一类贷款申请。
信用担保能够降低在中小企业违约时商业银行的损失,使一部分违约风险由担保机构承担,从而降低了银行承担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银行要求的风险溢价,使贷款利率下降到国家规定的利率上限以下。同时,担保机构与银行共同参与企业评估和监督,分散了银行承担的管理成本,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收益率。另外,信用担保机构分担了银行承担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此,信用担保能够提高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量,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
(二)中小企业的角度
信用担保能够增加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但仅仅从银行的角度分析是不够的,如果信用担保不能提升企业价值,信用担保将不会有需求,这将阻碍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那么,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能否提高公司价值呢?我们需要比较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成本与收益,如果收益可以覆盖成本,公司价值将增加。
企业为了取得担保,需要支付担保费,这是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成本之一。由于银行和担保机构双重评估和监管,进行信用担保使得银行、企业、担保机构三方承担的总管理成本增加,又由于在垄断市场中,双方的管理成本大部分转嫁给了企业,有可能使得企业承担的管理成本增加。这种增加也是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成本。
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收益包括以下几方面:信用担保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强了企业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给企业带来了未来进行扩张的机会;信用担保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权益报酬率;信用担保使企业能够实现负债经营,并获得负债的税盾效应带来的企业价值增加;企业得到信用担保本身向外界传递了企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以及信用水平较高的信号,这种信号效应也可以使公司价值增加。
实际上,如果我们假设公司不增长,在一个无税的环境下,不考虑信用担保的管理成本,且担保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取担保费,利用无套利分析方法①,我们可以证明进行信用担保不改变公司价值。也就是说,即使公司不增长、没有税盾效应、也没有政府补贴,融资成本的降低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加就足以弥补担保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的担保费。而税盾效应、信号效应以及由于获得融资途径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扩张机会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价值。
综上,企业分担管理成本的增加将成为阻碍企业价值增加的主要障碍。根据Gudger M. 1997年对Caja Social of Colombia的研究,企业在信用担保中承担的管理成本是其承担风险溢价的6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使得信用担保能够被企业接受,降低企业分担的管理成本将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担保机构的角度
担保机构向企业收取担保费并提供担保服务,当企业到期有能力还款时,担保机构的最终受益就是收取的担保费;当企业到期没有足够的资金还款时,担保机构最终将为企业支付未还清的贷款。由于受到经济周期、政策调整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担保机构有可能面临中小企业集中违约的情况,在短期内的大量支付将导致担保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可见,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机制下,担保机构并不能稳定、可持续地经营。
为了维持担保机构的稳定、可持续的经营,大部分实施信用担保的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政府补贴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提高了担保机构盈利,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定额的政府补贴不能解决中小企业集中违约时担保机构的流动性危机问题,而危机时的政府救助又会滋生担保机构在经营中的冒进行为和道德风险。其次,如果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具有某种程度的政治关联,这将阻碍担保机构对公司进行有效的选择。根据Hongbin Li(2008)的研究,在中国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类似地,我们可以推测,在中国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在取得信用担保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优势。Castellano J. 1997年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信用担保机构都有稳定的政府补贴,然而这些机构却长期在“慢性不稳定”中挣扎。因此,如何在保证担保机构稳定、可持续经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信用担保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信用担保制度的完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基本的信用担保制度距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降低企业承担的管理成本,如何在保证担保机构稳定、可持续经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设计其信用担保制度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也是摆在各国制度设计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虽然信息不对称成本和道德风险由银行和担保机构分担,但其总额并没有因为采用信用担保而减少。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信用担保只能使更多的具有不良动机的企业获得贷款,这必将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采用反担保、部分担保以及银行可提前收回贷款条款等措施,降低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在取得贷款后的道德风险,节省银行和担保机构在评估和监督方面的支出。其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及企业家个人的征信体系,使中小企业的资信信息得到更有效的披露,增强社会对中小企业的监督,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并降低管理成本。再次,在解决担保机构的生存问题方面,再担保可以降低单个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数量,有助于避免担保机构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引入金融创新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签订一份合约,允许担保机构在若干年后以一个较低的确定的价格购买企业的股份。如果中小企业在未来取得成功,担保机构通过行使合约权利便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责任编辑:方涵)
注释
① 无套利分析方法(No-Arbitrage Analyze)是金融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金融资产的合理价格应当使得投资者不能利用该资产与其他资产的组合进行无风险套利。其主要应用包括MM定理、APT模型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等。
参考文献:
[1]Gudger, M. The sustainability of credit guarantee systems[J]. 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1997,Vol. 6, No.3.
[2]Hongbin Li, Lingsheng Meng, Qian Wang, Li-An Zhou. Political connections, financ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firms[M].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 p. 283-299.
[3]Castellano, J.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of Loan Guarantors[J]. The Financier,1997. Vol.4, No.5. p.34-43.
[4]陈皓然.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 2009.
[5] 李日新.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 2007.
[6]刘玒、胡军.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于创办、生存和关闭视角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 2005.
[7]胡援成. 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与思考[J].管理世界, 2004, (06).
[8]冯兴元. 温州市苍南县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 2004, (0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100-02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小企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融资难”已经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介绍信用担保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对信用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尝试能够找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模式
虽然各国在具体制度设计和组织架构上千差万别,但基本的运行机制基本一致。所有的信用担保制度都至少包含了借款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这3个行为主体(如图1所示)。中小企业分别向借款银行和担保机构提出借款申请和担保申请,通过双方评估审查并向担保机构支付担保费后,便可以取得银行发放的贷款,并由担保机构为企业的到期还款义务提供全部或部分的保证。在企业借款期间,银行和担保机构可以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督。如果企业在贷款到期时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企业与银行之间履行正常的还款手续;否则,担保机构有义务按照自己承担的担保比例代企业履行还款义务,并取得代位追偿权。

二、信用担保制度各参与主体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角度
向企业发放的贷款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而不同的资产风险和收益各有不同。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业务不稳定且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品,中小企业贷款相对于银行的其他资产具有较高的违约风险。对于这样高风险的贷款,商业银行会要求贷款企业支付较高的风险溢价,具体表现为较高的贷款利率。
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较高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由于中小企业贷款数额较小,而对企业的评估和监督成本却并不随着贷款数额的减少而减少,使得银行发放一单位中小企业贷款所要付出的评估、监督成本(合称为管理成本)比银行的其他贷款要高。
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同样也阻碍了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相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公开信息较少,缺乏足够的社会监督,使得中小企业有可能为了取得银行贷款而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夸大经营能力。在取得贷款之后,企业也有可能并不按照申请贷款时向银行申报的用途使用贷款资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在银行不能提高贷款利率的情况下,银行便会选择拒接这一类贷款申请。
信用担保能够降低在中小企业违约时商业银行的损失,使一部分违约风险由担保机构承担,从而降低了银行承担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银行要求的风险溢价,使贷款利率下降到国家规定的利率上限以下。同时,担保机构与银行共同参与企业评估和监督,分散了银行承担的管理成本,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收益率。另外,信用担保机构分担了银行承担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此,信用担保能够提高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量,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
(二)中小企业的角度
信用担保能够增加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但仅仅从银行的角度分析是不够的,如果信用担保不能提升企业价值,信用担保将不会有需求,这将阻碍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那么,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能否提高公司价值呢?我们需要比较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成本与收益,如果收益可以覆盖成本,公司价值将增加。
企业为了取得担保,需要支付担保费,这是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成本之一。由于银行和担保机构双重评估和监管,进行信用担保使得银行、企业、担保机构三方承担的总管理成本增加,又由于在垄断市场中,双方的管理成本大部分转嫁给了企业,有可能使得企业承担的管理成本增加。这种增加也是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成本。
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收益包括以下几方面:信用担保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强了企业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给企业带来了未来进行扩张的机会;信用担保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权益报酬率;信用担保使企业能够实现负债经营,并获得负债的税盾效应带来的企业价值增加;企业得到信用担保本身向外界传递了企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以及信用水平较高的信号,这种信号效应也可以使公司价值增加。
实际上,如果我们假设公司不增长,在一个无税的环境下,不考虑信用担保的管理成本,且担保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取担保费,利用无套利分析方法①,我们可以证明进行信用担保不改变公司价值。也就是说,即使公司不增长、没有税盾效应、也没有政府补贴,融资成本的降低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加就足以弥补担保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的担保费。而税盾效应、信号效应以及由于获得融资途径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扩张机会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价值。
综上,企业分担管理成本的增加将成为阻碍企业价值增加的主要障碍。根据Gudger M. 1997年对Caja Social of Colombia的研究,企业在信用担保中承担的管理成本是其承担风险溢价的6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使得信用担保能够被企业接受,降低企业分担的管理成本将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担保机构的角度
担保机构向企业收取担保费并提供担保服务,当企业到期有能力还款时,担保机构的最终受益就是收取的担保费;当企业到期没有足够的资金还款时,担保机构最终将为企业支付未还清的贷款。由于受到经济周期、政策调整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担保机构有可能面临中小企业集中违约的情况,在短期内的大量支付将导致担保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可见,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机制下,担保机构并不能稳定、可持续地经营。
为了维持担保机构的稳定、可持续的经营,大部分实施信用担保的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政府补贴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提高了担保机构盈利,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定额的政府补贴不能解决中小企业集中违约时担保机构的流动性危机问题,而危机时的政府救助又会滋生担保机构在经营中的冒进行为和道德风险。其次,如果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具有某种程度的政治关联,这将阻碍担保机构对公司进行有效的选择。根据Hongbin Li(2008)的研究,在中国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类似地,我们可以推测,在中国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在取得信用担保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优势。Castellano J. 1997年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信用担保机构都有稳定的政府补贴,然而这些机构却长期在“慢性不稳定”中挣扎。因此,如何在保证担保机构稳定、可持续经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信用担保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信用担保制度的完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基本的信用担保制度距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降低企业承担的管理成本,如何在保证担保机构稳定、可持续经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设计其信用担保制度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也是摆在各国制度设计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虽然信息不对称成本和道德风险由银行和担保机构分担,但其总额并没有因为采用信用担保而减少。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信用担保只能使更多的具有不良动机的企业获得贷款,这必将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采用反担保、部分担保以及银行可提前收回贷款条款等措施,降低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在取得贷款后的道德风险,节省银行和担保机构在评估和监督方面的支出。其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及企业家个人的征信体系,使中小企业的资信信息得到更有效的披露,增强社会对中小企业的监督,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并降低管理成本。再次,在解决担保机构的生存问题方面,再担保可以降低单个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数量,有助于避免担保机构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引入金融创新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签订一份合约,允许担保机构在若干年后以一个较低的确定的价格购买企业的股份。如果中小企业在未来取得成功,担保机构通过行使合约权利便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责任编辑:方涵)
注释
① 无套利分析方法(No-Arbitrage Analyze)是金融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金融资产的合理价格应当使得投资者不能利用该资产与其他资产的组合进行无风险套利。其主要应用包括MM定理、APT模型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等。
参考文献:
[1]Gudger, M. The sustainability of credit guarantee systems[J]. 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1997,Vol. 6, No.3.
[2]Hongbin Li, Lingsheng Meng, Qian Wang, Li-An Zhou. Political connections, financ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firms[M].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 p. 283-299.
[3]Castellano, J.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of Loan Guarantors[J]. The Financier,1997. Vol.4, No.5. p.34-43.
[4]陈皓然.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 2009.
[5] 李日新.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 2007.
[6]刘玒、胡军.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于创办、生存和关闭视角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 2005.
[7]胡援成. 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与思考[J].管理世界, 2004, (06).
[8]冯兴元. 温州市苍南县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 2004,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