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模糊性看英语中名词动用现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o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名词动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中常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构词法。语言是精确与模糊的结合体,而语言的模糊属性有时会引起词性的变化或者语义的拓展。本文试图从语言的模糊性出发,并将其与认知中的隐喻与转喻相结合来探讨英语中名词动用的内外因及其语用效果。
  关键词:模糊性;名词动用;隐喻;转喻
  作者简介:于婉莹(199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西语学院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一、模糊理论
  奠定了模糊理论基础的是美国加州大学的L.A.Zadeh教授,他认为人类思维的关键要素不是数字而是关于模糊集上的那一个个标签,用于表示概念的语言符号可以被放在一个关于模糊集或者几个模糊集的交集中,这就像是数学中的集合概念[1]。其实,他的模糊理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包括数学、逻辑学等,并非仅局限于语言学中。语言是思维的表征,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思维在认识的过程中并非是一目了然的,可能也是含糊不清的。
  L.A.Zadeh认为,语言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标签组成的系统,比如模糊集。名词flower(花)是一个模糊集M(花的种类有很多),而red也是一个关于颜色的模糊集,然后名词短语red flower就是以上两个集合的交集。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用语言表达的概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糊集或者是几个模糊集的交集。名词动用的前提是存在一个名词,该词的意义可以被放置在模糊集中,然后经过人们大脑的处理,即将符号与隐喻或者转喻结合,最终赋予该名词的动词意义并将其放置于某些固定结构中。
  模糊集是从语言的本质属性中被概括出来的,以英語中的普通名词为例,hat虽然指的是带沿的帽子,但是这并不能将范围缩小至一顶帽子上,带沿的帽子也有很多种,所以,语言中一些名词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该词的集合,在该集合中存在着若干的小的且与该词词义相关的单位。以bottle为例,本义为名词bottle(瓶子),这个关于瓶子的概念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模糊集,在这个模糊集中的单位在意义上都与瓶子有关,具有其或多或少的特点,人们可以将其联想到“把什么东西放入瓶子中”这一动作,或者是“控制”这一行为。
  二、隐喻、转喻与模糊性
  隐喻与转喻都属于认知心理的范畴,但二者在识解概念时存在着差别。笔者认为转喻中的概念与被识解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可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可以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隐喻与所识解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直接而紧密的,相反,其关系是隐蔽的。隐喻通过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本体与喻体的某些要素联系到一起,或者是将本体的某些组成部分进行重组生成新的整体,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思维[2]。基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隐喻可以分为实体、结构和空间隐喻[3]。
  在语言符号的世界中,有些概念本身的界限(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并非是十分明晰的,有些需要借助人们的感觉经验来加以区分。语言的模糊性在概念与事实之间建立了多样的联系。就英语名词而言,其模糊意义与人类的认知心理相联系,激发隐喻或转喻机制,从而生成具有动词性的衍生意义。比如head一词,本意是头部,动词意义是“前进”“用头顶”等。这都是建立在名词意义与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三、英语中的模糊性与名词动用
  英语中有很多名词可以被用作动词,比如与身体部位或者人体器官有关的名词,如“hand(手)”可以表示传递、支持之意;而“eye(眼睛)”可以表示“注视、看”;“leg(腿)”用作动词时可表示为“奔走”。英语中还有一些有生命体征的名词,比如“dog(狗)”,用作动词时可表示“跟踪、尾随”,“flower(花)”的动词意义是“成熟、繁荣”等;还有一些物质名词,比如“water(水)”可以表示“浇水”,“milk(牛奶)”可以表示“榨取”之意。以上这些类别的词除了其本身的名词意义之外还具有与其相关的动词意义,这与英语的模糊性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些名词的动词意义没有本身就是动词的动词性强,正是由于他们的动词性弱,它们的名词意义就更能凸显出来。而且,这些名词之所以能够用作动词,其本身的特点也很重要,比如那些人体词,它们的功能与人体感官经验密切相连,由此引申的动词意义也是与其相关的。
  四、结语
  名词动用现象不仅在英语中存在,在汉语中也是一种常见现象。究其原因是有很多,语言的模糊性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由此引发的隐喻或者转喻也是原因。词语是有限的,概念是无限的,用有限的工具表达无限的意义,这也是模糊性所具有的功能或作用。毕竟一个词不能只表达一种意义,名词动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减轻了人类的认识负担。
  参考文献:
  [1]Zadeh, L.A. Outline of 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Decision Process[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Man,and Cybernetics,1973.(1):28-29
  [2]张曲. 符号学视角下格式塔理论与隐喻的认识功能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27):149-151.
  [3]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146-148.
其他文献
摘 要:主观量一直是语法学研究的重点,按照主观评价的大小学者们把主观量分为主观大量,主观小量和主观适量。本文主要是对副词“正好”的主观量进行考察,还深入研究了其与数量成分的位置关系以及与其他表主观量副词的连用情况,以期能对“正好”这一类的副词研究提供更好的参考。  关键词:副词;正好;主观量;主观适量  作者简介:范颖(1995-),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
摘 要:交友是人际关系形成的第一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青年承担着民族文化交流的重任。分析中俄交友文化差异,能促进中俄青年的有效交际,能够突出语言文化内涵,也能促进两国文化与经济的进步。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俄青年交友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中俄;青年;文化  作者简介:裴月华(1996.6-),女,汉族,,吉林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俄语口译。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日本茶道文化是在唐代经使唐僧人传入的。尽管两国茶文化历史渊源关系密切,现代功用相通,但在普及层次、传播路径、烘焙方式等方面仍存不同。探讨不同就要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透过文化层面看两国的茶发展。  关键词:文化对比;茶道;禅宗;饮茶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
摘 要:人性问题是一个历时哲学问题,关于人性的讨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尼采与马克思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就这个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精彩答案,下面,就从三个角度出发,将两位先贤关于人性思想的讨论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人性;自由;超人  作者简介:刘琼(1987.3-),女,汉族,广东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疑问代词“咋的”,在句中的基本成分是作谓词性短语和宾语。总结其语用功能,即为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否定动作的行为,及话语标记。此三种功能的演变,是以表询问方式的谓词性短语为起始点,在不同句式中因位置不同,表达语气差异明显。因此,“咋的”一词在使用频率提高、语境繁复变化情况下,逐渐产生语法化现象,进而在语用功能演变中最终凝固为“咋的”的话语标记用法。  关键词:“咋的”;语用功能;询问;否定;
摘 要:人类学所关注的仪式是由一系列象征符号串联而成的。象征人类学则把分析人类文化的象征符号及其意义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本文通过裕固族剃头、剪马鬃仪式的象征人类学解读,分析了裕固族“马驹剪鬃才算马,娃娃剃头才成人”背后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裕固族;仪式;符号  作者简介:赵娜(1993.12-),女,汉族,甘肃张掖人,贵州大学民族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重叠是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之一,如“听听、说说、仔仔细细”这些词分别由“听、说、仔细”重叠而成。重叠也是四川方言中重要的构词方式,而四川方言里的重叠构词方式与普通话里的构词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描述四川方言里的各种重叠式词语,分析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的异同。  关键词:四川方言;重叠;语法功能;语法意义  作者简介:刘文垚(1993.8-),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