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镂处,最是史迁高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①。在教学《鸿门宴》的过程中,我摒除传统的教学思路,重点从欣赏小角色——项庄、樊哙的塑造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司马迁如椽大笔的精雕细刻,感知人物形象的纤毫毕现、个性分明。
  一、出场的缘由
  我们看二人出场:项庄是被范增“召”——由此,我们似乎看到在这之前,营帐外有一个无所事事、消极等待的身影在晃动,这就是项庄,似乎范增费了一番工夫才“召”来,从何处“召”来,司马迁也没写明具体地点。本来,不管于公于私,在今天这一生死攸关的重大行动时,项庄都有责任有义务高度警觉,甚至主动请缨,为除掉刘邦献计献策,尽心尽力,但是他在这一时段却玩起了“失踪”。樊哙呢?他是张良刚刚“至军门”便看“见”的,地点确定就在“军门”,动词明晰张目即“见”——由此,我们仿佛看到,在这之前,樊哙一直在“军门”外警觉而焦急地踱步,甚至连那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读者也能跨越千年而“听”到——一个不明时局,稀里糊涂;一个深谙险境,心急如焚。
  二、说话的先后
  “召”来项庄后,是范增先开口说话,并且司马迁还特意写道“谓曰”,翻译过来就是“对(他)说道”,好像不加一个“谓”字,项庄的耳朵就不在听范增的话一样。另一边,张良刚刚“至军门”,樊哙赶忙迎上来就问:“今日之事何如?”一个置身事外消极被动,像八百斤的石磨,推一下才能动一下;一个心存主公积极主动,鹰隼一样敏锐的双眼能迅速捕捉到宴会斗争的纹丝波澜。
  三、说话的内容
  项庄的话语平铺直叙,粗糙生硬,简直只是范增话语的“复制粘贴”。樊哙的话语中,急迫之问——今日之事何如,警觉之叹——此迫矣,生死之诺——与之同命,以及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义斥项王之辞,无不掷地有声,义正辞严!一个口笨舌拙,露“司马昭之心”;一个能言善辩,让“项王未有以应”。史书记载,后来樊哙一直跟随刘邦左右,是刘邦的爱将,后娶吕后妹吕须为妻。高祖病重,讨厌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大臣入见,群臣中就连周勃、灌婴都不敢人内。十几天后,樊哙终于忍不住,带领群臣“排闼直入”——推门径直闯进宫中。高祖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见到高帝痛哭流涕地说:“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②这段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对比,警之以史,说得高祖立即笑着起来了。
  四、副词的选择
  在写到项庄和樊哙分别接到秘密指令“击沛公于坐”和说完铮铮誓言“与之同命”时,司马迁将“则”和“即”两个含义有差的副词用于二人身上,不可谓不是恰如其分,妙不可言。《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则”字有一义项是“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③。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项庄“入为寿”“拔剑起舞”的动作是在范增的指令尤其是在其威胁“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后才发出的,教参中将句子翻译为“项庄于是进去祝酒”也是恰当的。“即”字有一义项是“副词。立即”④。樊哙深深地懂得当时的形势是千钧一发,间不容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的主公命悬一线,危在旦夕,所以他要“立即”闯进营帐,保卫刘邦。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我个人观点认为,教参中将“即”翻译为“就”似乎不足以展现樊哙忠勇的形象,“立即”、“立刻”才是最佳的答案。
  五、遇阻的反应
  项庄要完成任务,于是“拔剑起舞”,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作者写到此就没有下文了,可以看出项庄是一个遇阻即止之人,而且在面对项伯时,自己集团的前途生死就敌不过叔侄亲情了。一样的是,樊哙闯营也遇到了阻力,“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但不一样的是,接着有了下文:“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我们甚至愿意大胆设想,接下来即使还有重重护卫,樊哙亦将突破重围,百折不挠,直至确保主公的安全,不辱“参乘”的使命。
  六、宴后的余波
  文中此后再无片言只语写到项庄了,可见他依然不曾警醒,毫无作为;而樊哙深明危局,懂得取舍,果断地谏止刘邦再入虎穴,果敢地抉择必须不辞而别,“于是遂去”,毫不拖泥带水。在后来与刘邦一起逃宴的四员将领中,司马迁让樊哙赫然雄居首位,实乃当之无愧矣!
  项庄曾否在战争中立过功勋暂且不表,但是我们应该能够透过二人的对比来观照两个集团的首领刘邦和项羽。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项庄在鸿门宴中的拙劣表演一定程度上更是项羽领导不力、组织涣散、人心各异、互不信任的写照;樊哙勇智超人的运动轨迹同样是刘邦领导有力、君臣团结、上下一心、相互信任的明证。而司马迁确实不愧为伟大的史家,即使是在小人物身上,也能精雕细镂,让他们跃然纸上,个性分明,凸显对比和主旨,暗示命运与将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语信然!作为教师,我们与其人云亦云,照本宣科,还不如“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释放智慧,创造性的劳动,这也“是课程资源发展的不竭动力”⑤。
  【注释】
  ①《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语文》郭根福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P194。
  ②《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③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一版第1985页。
  ④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一版第704页。
  ⑤《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P88。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的2014年高考政治试题精彩纷呈,体现在吸收与创新并存,强调能力的同时兼顾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讲求知识的融会贯通,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加强了重点知识考查,突出主干的引领;发挥演绎归纳,体现新课标目标要求;诠释了能力与思维的融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政治,而非单纯地机械记忆;呈现高考改革中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更高要求,很好地发挥了对课堂教学的引领、指导作用。这要求下一步高考政治一
一、活动背景  我市高二学生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到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为期五天四夜的综合实践活动,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走进社会。基地教师紧紧围绕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参观体验活动的内容是参观、访问家乡的历史文化遗迹。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怀古咏史题材的古诗词,诸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是以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特别是以教师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激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动机,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才能产生对改革的思维及行为。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考,去做一些实事。所以我们应对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体育课堂 教学改革 探索与思考  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发
要谈好初中数学教师理答的三个“要”,我们首先要弄清理答的概念和内容。  什么叫理答?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把课堂问答分为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待)、叫答(教师指名某个学生或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做出反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同时,崔允漷教授强调: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海安学者柳夕浪也如是说:教师的理答
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我想这句至理名言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合理的,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必定包含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导入;一堂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必定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入。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让我们的导入更加有特色、更加有吸引力。  一、名人名言法  名人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代表着时代的主流。他们的评价或者阐述代表着人们的趋势。他们的名言经过历史的淘洗,沉淀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时事新闻,并把它恰当地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这个单元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本文是一篇纪实性散文,真实地反映出二战期间纳粹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犯下的滔天罪行,这篇文章放在这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同时也让学生看到善良的人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能够将一件事完整地概述出来,但是情
【内容摘要】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例如,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内容时,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再如,中国古代史讲完后,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记忆法 记忆过程  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每一节课的知识量大,需要学生记的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老师精心预设,准备课件,阅读内容庞大,课堂上,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看似回答积极,兴趣浓厚,却犹如牛犊子学拉犁,被牵着鼻子走;课件、视频等多媒体粉墨登场,五花八门,看似气氛活跃,却犹如商品展销会,学生在其中走马观花,逛逛而已。当真正面对阅读文本时,就鸦雀无声,索然无味了。  很显然,这种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跟着老师的思维上的模式,不符合新课程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从色彩绘画过程中画家、色彩、画面三位一体的关系作比照来阐述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材、教法三者的关系。另外,就色彩绘画的异化问题引发对语文教学异化的探讨。  【关键词】色彩 绘画 语文 教学  本文从色彩绘画看语文教学,并非我一时冲动地想法。因笔者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颇喜爱绘画,尤其在色彩绘画这一领域小有心得,进了大学,学的又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对语文教育也颇为关注。在这两门学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