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而上天空舞蹈的命运交响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ch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胭脂茉莉,本名刘彦芹,江苏人,作家,诗人。诗歌被选入《中国诗歌》《诗选刊》《当代精美短诗百首赏析》《中国新诗百年精选》《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诗歌周刊》《诗歌月刊》《中国诗人阵线》《华语诗刊》《美国休士顿诗刊》《新加坡千红文学报》香港《流派诗刊》《现代禅诗探索丛刊》2015-2017年《禅意诗选本》等多种选本及刊物,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评论及随笔见诸知名媒体及报刊。公开出版发行《摊开画布的人》《这独一无二的人间》等,诗文集《摊开画布的人》获首届唐刚诗歌奖。代表作:现代禅诗系列,胭脂茉莉十四行诗,《真实的风景》系列等。
  我是第一次读莫浪的诗,必须承认,这是一次有点诡谲的阅读,这组诗的第一首诗《天使》,诗人似乎在不经意间颠覆了我们心目中天使的形象,原来这是个天生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天使,说实话,读了这首诗,像有什么东西被撕裂了的感觉,但是也带给我一种崭新的目光,一个新的切入点。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生就像是被抛上了一列飞速运转的列车,对于它来自何处,还要驶向何方,人们一无所知。人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存在中自由选择,并独立地对自身及整个世界担负起责任。”也正好应和了诗人在《扶轮问路-致史铁生》一诗中所说的:总有些路,要先铺进诗里/有了车辙/再摇着轮椅驶向人世间……在这首诗里,我看到诗人真实的自我,写给史铁生的,也是写给自己的,不仅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服輸的精神,更是对自我艺术之路的一个开启。
  我读诗人莫浪的诗似乎就是从那个能用一只眼看世界的天使;史铁生的轮椅,和冬日鸽子的鸣叫中开始的。在生命的不完美中又充满了内在的光亮,这光亮是来自于诗人的内心的一种信念,这也是莫浪诗歌的迷人之处,也是促使我一再读下去的原因之一。
  把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中的经历和经验提炼出诗意,对于一个诗歌写作者毋宁说是一个挑战,不如说是一场危险的诗歌写作之旅,特别是现实的叙事,很可能显得啰嗦,却深度不足,甚至失去了诗的节奏、美感和凝练,所以,很多诗写者都绕开了这一领域,抑或不是不想写,而是实在没有这个文字驾驭能力。在读诗人《秋天的阅读》一诗中,就有一种深切的体会,我开始读这首诗的时候,真的很担心这首诗最后收不回来了,可喜的是读到结尾又回到了“哦,我真的写错了/写错了他的名字/而世间的错误本身并不构成荒诞,到这儿我才松了一口气。因为又回到了这首诗的核心和开始,“给一开始书写错误的——/我是真的在日记本上写错了/写错了救过我一条小命的藏族人的名字”,这样的一首诗,是诗人把个体的心灵体验,经由思考、冒险、自我对弈的一个过程,虽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也完成了一种诗性的表达,对于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探索性的诗人,就是一个胜利!
  而诗人莫浪的诗歌,肯定不是这么简单的,诗人的身影时而在西藏之行的人群中;时而在小茶馆;时而在寂静的山脉边;时而在家里一张临窗的小饭桌边;时而在拉萨的午后;时而在途中漫笔….诗人虽说写的是日常,却从日常的低处把我们的视线拉线了高处,这些都源于诗人对于生命的终极关怀!诗人的字里行间所有的指向都是把读者拉向存在之思,声声旁白都是:活着的意义?为什么活着?
  “留一大半位置/仿佛深爱着的人忽然来到”这是西藏之行(组诗)之《人群中》中的一段,读者透过纸背都能感受到诗人那一刻内心的温情脉脉;而这首诗诗人真正想表达和呈现给读者的是“就这样拥有返回的路途——/一具收留复杂心事的肉身”的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这首诗中诗人还为我们提供了可靠坚实的场景,轻松地把读者带了进去。这样类型的诗在诗人的诗歌中是俯拾皆是,《一个藏族小男孩》《茶馆里的狗 》《天鹅》《深夜到清晨之间》等诗,不仅是把读者拉进可靠坚实的场景,同时都打上了诗人深深的自我烙印和自我思考。
  通读摆在我案头莫浪的这20多首诗,仿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提炼汇总的写给世人的一封《与世书》,确切地说是诗人通过现实的个体经验和经历,相互碰撞,甚至是一种矛盾的张力中生发出的诗性,涵盖了从人的出生到人生暮年的一首长诗,更像是诗人从时间叙事到情节叙事,以多音部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部命运交响曲。
  在《命运》一诗中,诗人不再用惯用的场景叙事,而是直达本质,进行无谓的诉说,“捆绑着的每个早晨/双臂环抱我们短促的一生”,这是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命运是我害怕这是永别/不能陪你走更远了”,这个命运是诗人的也是我们大家的。
  人的命运并不都是躲过尘埃的山间的天鹅,长着白色羽毛的天使,我们不仅要直面那个一出生就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天使,也要直面史铁生从轮椅推向世间的车辙……更要记得那个即使忘记了名字却还能记得的那双温暖的大手——那双温暖的扶起一个跌倒青年的大手!人生就像是一出戏,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戏中的主角,如果没有爱作为支撑,必然会走向无意义,因为唯有“爱”才能赋予命运真谛,这也是莫浪诗歌中贯穿如一的主题,尽管他在静水流深般冷静的诉说中撕开了生活的外表,给读者呈现出活着的真相和本来面目,但是诗人的灵魂却在形而上的天空舞蹈,正如在他的诗《给》中所说——
  “假如给我三天坐上轮椅的体验/假如延长到三个月,两年,或更久/假如给我三天黑暗,失聪,不会说话/我只想保留思索/演好自己的丑角/假如随时抽掉这些/糟糕的日子/我要储备足够的温柔和烈性/来相信负担得起/假如任何纯真的念头/都等同于存在本身”
  ——胭脂茉莉于2019-6-24午后短评
其他文献
摘 要:齐鲁文化与法家文化的对立,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重要原因之一,使秦汉典籍的传承近于中断,文化原典出现断层,既而揭开了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序幕。  关键词:齐鲁文化;焚书坑儒;两汉经学  作者简介:查传斌(1984.12-),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毕琳(1980.3-),女,汉族,天津人,硕士,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教学
摘 要:此论文是对李劼人先生的著作《死水微澜》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两位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蔡大嫂与刘三金是这部小说中刻画得比较详细丰满的两位女性,她们长相漂亮,大胆真挚,但她们的人生又充满无奈与顺从。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两位女性形象,从而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感知这些女性人物。  关键词:《死水微澜》;蔡大嫂;刘三金;女性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徐宝杰(1992-),女,汉族,
摘 要:论诗诗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批评文体,这种批评文体由于借用诗的文体形式和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方法来品评诗人诗作。即使从外在形式看,论诗诗处于一种散在的形态,但还是能从创作者深思熟虑的简短字句中,窥探到其内在的整体性。《二十四诗品》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所呈现的,往往超越了普通存在的诗歌批评,从而升华为一种诗性的哲学。  关键词:论诗诗;《二十四诗品》;直觉象征型思维  作者简介:张馨文,
摘 要: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以来阻力重重,全国各地教案迭起冲突不断。其根本原因是传教目的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性质,而具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基督教的侵略实质与国人的民族意识、晚清知识分子的态度、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等也是引起冲突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冲突客观上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桎梏,成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助力,在教育办学、医疗卫生、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基督教
摘 要:转喻和隐喻都是词义扩展的两种主要类型,在人类构建词义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论隐喻还是转喻,其实质都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以《绿》文本中运用“绿色”的语句为语料,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即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文本中“绿色”认知语义结构并总结其成因,从而认识“绿色”在特定文本中的隐喻体系。  关键词:绿色;转喻;隐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对《最危险的游戏》的研究中,有学者分析其叙述视角,有学者探讨其句法,还有学者分析人物心理,文章侧重分析小说中的女性缺席。  关键词:《最危险的游戏》;女性缺席;荒岛文学;时代精神;脱衣求真  作者简介:刘莉(1994.2-),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美国建国前后真正的美国本土作家如凤毛麟角。1771年出生在费城的一个贵格会家庭(the Quakerfamily)的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因为其作品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职业作家。早年接受法学教育,但是其性格脾气太过反叛,再加上观点极端且热爱文学
摘 要:《追風筝的人》以风筝为线索,纠缠的情节就像风中乱舞的风筝线映射出阿富汗真实的生活。阿富汗人的命运就如同风筝一样,随风飘摇,任其摆布,随时面临毁灭。风筝似乎是一种多维度的象征。小说起于风筝亦终于风筝,无论是放风筝的人还是追风筝的人,都一直在追寻的路上,在寻找风筝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与救赎。对“风筝”的追寻,不仅是对美好人性的追索,也是对阿富汗民族文化的追随。  关键词:风筝;追寻;成长;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在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旁边的小塔下,有一户人家。家里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叫翠翠的女孩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天真活泼,俨然如一只小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她低低地学小羊叫,学母牛叫,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这
摘 要:“孝”的起源到“孝”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三皇到五帝,再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的成熟、完善,“孝”逐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道德体系。《论语》中收录的“孝”可分为两种思想:“无违”和“孝养”。发展到今天的“孝”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影响。  關键词:“孝”;起源;发展;《论语》;影响  作者简介:齐家秀,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