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之心不可无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pa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玉龙,一个普通中专学历的维修工,却用成功证明了“狂妄”之心不可无的道理。
  2002年4月的一天,车玉龙偶然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环保节目时,得知一棵生长30年的杨树.只能加工5000双木筷,而我国每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足有500多亿双。他在心里算了算帐,不禁大吃一惊:那可得消耗1000万棵大树啊!消耗1000万棵大树是啥概念?就是将一大片茂密的森林全部砍光!
  他还从网上知道,我国北方作为一次性筷子的主要生产出口基地,每年都要向韩国和一次性筷子的“鼻祖”日本出口150亿双木筷。也就是说,当我们为赚到区区几百万元的外汇而得意时,人家却在为我们每年减少7000公顷森林的损失而偷着乐呢!他感到震惊和心痛,心中突然涌起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我要发明一种少耗费或者不耗费木材的一次性筷子,发动一场“筷子革命”.来遏制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的浪费势头。
  他的想法却引来了周围一片讥讽和反对之声。妻子不给他“科研经费”,还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朋友不但不借钱给他.纷纷说他:“咱们当小工人的,就图个老婆孩子热炕头,操那些闲心干吗?再说,那么多科学家都没弄出来,你能行吗?”
  “就算弄出来了又能咋样呢?全国每年有多少专利发明呀,能够赚回本钱的微乎其微!”
  “咱俩是哥们,我觉得你是个理想主义者,现在的社会实际得很,有理想的人都是傻冒!”
  还有人劝他:人贵有自知之明,那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贪心不足蛇吞象之类的“狂妄”之心是不能有的.否则只能留人以笑柄,甚至付出血的代价。比如商鞅,好好地做个臣子、谦谦地做个良民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去变法?到头来五马分尸,身首异地,岂不可悲?
  确实,历朝历代这样的事不少,那些善于吸取教训的中国人明白了:安安分分地做人,万不可“狂妄”。
  一次工友约他去打麻将,他却要去图书馆查资料。他听见工友在背后生气地说:“瞧那狂样儿!屎壳郎趴城门。假充大铆钉!还真当自己是发明家了!”
  然而,他就这样在一片讥讽和反对之声中“狂”下去了。通过艰辛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他创造了奇迹:这个“门外汉”做出了最实用的新型筷子。2003年11月7日,他为他的拼接式节能筷申请了专利。2004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他下发了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320105368.1)。他并没停止“狂”的脚步,他和几个朋友用牙签机拼凑出一台“混血”筷子机。到2006年1月,他的节能筷不但风靡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和江苏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他的代理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也有很多商人要求订购他的产品,或与他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接着,他把回笼的资金,都投放到研发可降解筷子上。最终,他用玉米秆、玉米瓤或花生壳这些农村随处可见的原料.制作出了新型节能筷——这种筷子用过之后放在常温下七八天可以自然降解。
  “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梁从诫先生预言:这种节能筷将取代一次性木筷,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无法估量!梁先生还认为,他的节能筷一旦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他将成为一次性木筷的“终结者”。
  最近,车玉龙的新型筷子销售额已超过了1000万元。凭着“狂妄”之心,他不但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自己也“一不小心”成了千万富翁。他的成功让我们知道: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地,一定得勇敢些,明智的狂妄之心不可无啊!
其他文献
柿饼虽然叫饼,跟面粉却没啥关系,是用一个个大柿子晾晒而成的,没有柿子橙红色的外表,倒是像极了裹满了面粉的小饼子。好多调皮的小朋友对杮饼不感兴趣,却舔着表面那层白色粉末,让人看着总有种吃生面粉的感觉。  其实,“穿”着“白粉”的水果还真不少,这边有挂霜的葡萄,那边有带粉的蓝莓。很多朋友心里犯了嘀咕,这些粉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能不能吃,是不是喷洒上去的农药,用什么方法能把它们彻底洗掉?  柿饼的白霜
一簇五彩缤纷的气球,载着一间小屋飘游四方。走过高山河流、森林汪洋,在广袤的天空中游目骋怀……想必,任何看到这一幕的观众,都会惊叹于《飞屋环游记》带给我们的无限浪漫情怀,不少观众都对老两口的浓浓爱情赞不绝口。其实,本片还给大家不少心理层面的启迪。  影片开篇即给观众带来一段温馨浪漫的爱情,有如色彩鲜美的童话故事。可是好景不长,怀揣冒险之梦的伉俪,终于没有携手共旅“天堂瀑布”(Paradise F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