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目前是中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笔者从广东检验检疫局获悉,2005年,广东陶瓷企业在原料(特别是燃料)价格大幅上涨、反倾销立案调查和国外技术壁垒日益苛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陶瓷出口增长迅速。
破“壁”前行 总体质量提高
2005年,对于广东陶瓷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国内,燃料暴涨,能源和资源不足成为广东陶瓷出口的“瓶颈”,煤价、油价轮番上涨,优质制陶土的供不应求使得陶瓷行业成本压力加大;国外,广东陶瓷受到同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此外,反倾销立案调查、技术壁垒日渐提高等不利因素随时有可能给“粤瓷”致命一击。
广东陶瓷业并没有知难而退。检验检疫部门积极引导企业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对出口建筑卫生陶瓷实行“放射性专项检测+登记备案+过程监督检验”的监管模式,广东口岸出口陶瓷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全年共检验检疫出口陶瓷177830批次,货值25.6亿美元(不含深圳、珠海,下同),与前年同期相比批次增长48.9%,货值增长42.7%。经检验发现不合格100批次,货值137.3万美元,批次不合格率为万分之六。
优质“免检”粤瓷领跑全国
广东陶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石湾瓦,甲天下”就让广东石湾陶瓷声誉日隆。近年来,潮州长城集团、佛山石湾鹰牌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陶瓷企业先后拿到“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品牌”称号,其中潮州长城集团获得全国首家出口陶瓷免检企业称号,更多的陶瓷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纷纷进行原产地标记注册以便在进出口贸易中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产权保护。多年的发展,广东陶瓷业拥有了品牌、技术、资金、配套、人才、理念等多方面的突出产业优势,目前,陶瓷成为广东地区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广东也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据统计,陶瓷在广东市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粤东和佛山地区。去年,佛山、潮州、南海、东莞、饶平和梅州出口陶瓷货值均超过1亿美元,六地出口陶瓷的批次和货值约占全省九成左右。2004年4月和2005年4月,广东潮州和佛山先后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瓷都”和“中国陶瓷名都”称号,两块金字招牌为广东陶瓷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长城”、“鹰牌”、“蒙娜丽莎”等优质品牌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知名度与日俱增,成为中国陶瓷出口企业的佼佼者。
陶瓷出口结构得到优化
近年来,广东各类陶瓷产品均有较大增长,广东陶瓷出口范围已从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大比例地扩展到建筑陶瓷,出口结构得到优化。建筑陶瓷已经超过日用陶瓷成为出口陶瓷产品的“老大”,卫生陶瓷发展则呈现迅猛之勢。
2005年,经广东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建筑陶瓷64434批,115197.3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了50.9%和49.8%;检验出口日用陶瓷60908批,82136.9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38%和35.8%;检验出口陈设艺术陶瓷37174批,38693.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2.5%和32%;检验出口卫生陶瓷15906批,19266.4万美元,同比上升达86%和55.2%。
质量状况 喜忧参半
品质方面,广东陶瓷的整体上升,喜忧参半。其中日用陶瓷的批次和货值不合格率均有所下降,其主要质量问题是铅、镉溶出量不合格;建筑陶瓷方面,涉及安全卫生的放射性问题得到较好控制,建筑陶瓷的放射性不合格率已经从2004年的10.4%下降为4.4,下降幅度较大。但是建筑陶瓷的性能,比如抗折强度、断裂模数和吸水率等还有待加强。
广东检验检疫局表示将继续加大对陶瓷企业的监管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质量不稳定企业的监管和对名牌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整体优势,促进粤瓷“走出去”。同时,也对陶瓷出口企业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熟悉政策,全面了解陶瓷出口规定和进口国有关陶瓷进口的法律法规;二是充分利用CE认证、原产地标记注册等“经济护照”和国际贸易有关协议,享受优惠,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要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抓质量;四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向“健康化、绿色化、环保化、自然化、功能化、材料化”靠拢,在技术研发和提升技术水准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卢小平)
破“壁”前行 总体质量提高
2005年,对于广东陶瓷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国内,燃料暴涨,能源和资源不足成为广东陶瓷出口的“瓶颈”,煤价、油价轮番上涨,优质制陶土的供不应求使得陶瓷行业成本压力加大;国外,广东陶瓷受到同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此外,反倾销立案调查、技术壁垒日渐提高等不利因素随时有可能给“粤瓷”致命一击。
广东陶瓷业并没有知难而退。检验检疫部门积极引导企业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对出口建筑卫生陶瓷实行“放射性专项检测+登记备案+过程监督检验”的监管模式,广东口岸出口陶瓷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全年共检验检疫出口陶瓷177830批次,货值25.6亿美元(不含深圳、珠海,下同),与前年同期相比批次增长48.9%,货值增长42.7%。经检验发现不合格100批次,货值137.3万美元,批次不合格率为万分之六。
优质“免检”粤瓷领跑全国
广东陶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石湾瓦,甲天下”就让广东石湾陶瓷声誉日隆。近年来,潮州长城集团、佛山石湾鹰牌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陶瓷企业先后拿到“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品牌”称号,其中潮州长城集团获得全国首家出口陶瓷免检企业称号,更多的陶瓷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纷纷进行原产地标记注册以便在进出口贸易中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产权保护。多年的发展,广东陶瓷业拥有了品牌、技术、资金、配套、人才、理念等多方面的突出产业优势,目前,陶瓷成为广东地区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广东也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据统计,陶瓷在广东市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粤东和佛山地区。去年,佛山、潮州、南海、东莞、饶平和梅州出口陶瓷货值均超过1亿美元,六地出口陶瓷的批次和货值约占全省九成左右。2004年4月和2005年4月,广东潮州和佛山先后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瓷都”和“中国陶瓷名都”称号,两块金字招牌为广东陶瓷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长城”、“鹰牌”、“蒙娜丽莎”等优质品牌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知名度与日俱增,成为中国陶瓷出口企业的佼佼者。
陶瓷出口结构得到优化
近年来,广东各类陶瓷产品均有较大增长,广东陶瓷出口范围已从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大比例地扩展到建筑陶瓷,出口结构得到优化。建筑陶瓷已经超过日用陶瓷成为出口陶瓷产品的“老大”,卫生陶瓷发展则呈现迅猛之勢。
2005年,经广东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建筑陶瓷64434批,115197.3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了50.9%和49.8%;检验出口日用陶瓷60908批,82136.9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38%和35.8%;检验出口陈设艺术陶瓷37174批,38693.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2.5%和32%;检验出口卫生陶瓷15906批,19266.4万美元,同比上升达86%和55.2%。
质量状况 喜忧参半
品质方面,广东陶瓷的整体上升,喜忧参半。其中日用陶瓷的批次和货值不合格率均有所下降,其主要质量问题是铅、镉溶出量不合格;建筑陶瓷方面,涉及安全卫生的放射性问题得到较好控制,建筑陶瓷的放射性不合格率已经从2004年的10.4%下降为4.4,下降幅度较大。但是建筑陶瓷的性能,比如抗折强度、断裂模数和吸水率等还有待加强。
广东检验检疫局表示将继续加大对陶瓷企业的监管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质量不稳定企业的监管和对名牌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整体优势,促进粤瓷“走出去”。同时,也对陶瓷出口企业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熟悉政策,全面了解陶瓷出口规定和进口国有关陶瓷进口的法律法规;二是充分利用CE认证、原产地标记注册等“经济护照”和国际贸易有关协议,享受优惠,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要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抓质量;四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向“健康化、绿色化、环保化、自然化、功能化、材料化”靠拢,在技术研发和提升技术水准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卢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