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在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振兴,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而奋斗”。富庶幸福成为辽宁省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但富庶和幸福是两个抽象的概念,人们衡量富庶与幸福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为了更科学地诠释富庶和幸福,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衡量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同时这一标准并不是由单一指标决定的。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将富庶与幸福相结合,从CPI与幸福指数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出发,结合其他相关指标,综合讨论如何科学度量富庶幸福。
[关键词] 富庶幸福;CPI;幸福指数;科学度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17
[中图分类号] F0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27- 02
1 CPI、幸福指数与富庶幸福的联系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与富庶幸福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6点: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状况、职业状况、社会状况以及环境条件。其中经济状况主要是指GDP总量和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险覆盖率、社会救济比例;另外,我们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购置新房率、购车率、恩格尔系数等反映居民消费情况;用基尼系数等反映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有很多指标都会影响幸福感,这些指标与幸福感的密切程度有所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各个方面、各项指标都纳入考虑范围。所以我们要选择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度量富庶幸福的主要依据。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外部环境和个体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幸福感通常来自个人欲望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预期,当这种心理预期得以实现的时候,他就可能产生幸福感。幸福需要很多因素来支撑,但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富庶是幸福的物质基础。
人们生活富庶,主要表现为拥有了一定量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4%,CPI增长5.7%。实际上,民众对GDP的变动感觉并不明显,却对CPI的变化反应较为敏感。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CPI上涨会直接导致人们的金融资产缩水,过快的增长已经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而加剧,幸福感随之降低。
人们可以通过幸福指数来反映幸福感。幸福指数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其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1974)中提出的,所以它又被称作“伊斯特林悖论”,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对幸福感的评价或测量指数。有关调查显示,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CPI与幸福指数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2 科学度量相关指标
从前文提到的富庶、幸福与CPI以及幸福指数的关系可以看出,CPI与幸福指数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物价虽然不是影响人们生活富庶与否的唯一因素,但物价变动导致的CPI的浮动对人们所拥有的金融资产的增减影响最为直观。与此同时,这一变动带来的影响又可以以幸福指数反映出来。四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综上所述,科学度量富庶幸福,就要对影响以及反映富庶幸福的指标进行科学的度量。
2.1 CPI的分阶
影响CPI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①食品;②烟酒及用品;③衣着;④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⑤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⑥交通和通信;⑦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⑧居住;共八大类。当前,CPI数据对于投资者和政府决策的有用性往往令人质疑,其原因就是,CPI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相对数,但其实质是一个平均数。平均数将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抽象化了,不能准确地反映各因素的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CPI进行分阶研究。我们分阶研究CPI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弹性是不同的,它们对居民的生活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把价格弹性小而且又是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称为核心CPI或一级CPI;把价格弹性大而且又不是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称为三级CPI;把介于一级和三级之间的称为二级CPI。
2.2 CPI与恩格尔系数相结合研究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人们常用恩格尔系数表示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恩格尔系数就是食物支出金额占生活总成本的百分比。在生活总成本不变的条件下,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少, 恩格尔系数越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在我国居民消费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12月的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1%,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2011年12月,辽宁省CPI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9%,全年CPI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非食品价格上涨1.9%。从前面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的决定性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食品价格上涨使得恩格尔系数增大,CPI与恩格尔系数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动性。据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与CPI变化联动的社会救助体系,更有效地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2.3 用边际方法研究CPI
边际效应是指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时,带来的单位效用呈递减趋势。从价格角度来说,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当消费者对某种必需品有强烈需求时,不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过大地影响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但当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获取该商品的成本增加,生活负担加重,这样会使人们的幸福感降低。举例来说,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起初每500克是2元钱,价格慢慢上涨,涨到4元、5元,这时,由于生活需要,尽管价格上涨,人们还是要购买,但是随着价格持续上涨,涨到每500克10元钱时,超出人们所能负担的范围,基本生活支出的增加影响到生活的质量,人们不得不改变消费方向,退而求其次,选择别的替代品。以此理论为依据,政府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的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的价格干预措施,把商品的价格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
2.4 幸福指数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种,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对食品、水、空气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属于生理需求,这类需求位于金字塔的最底端,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满足生理需求是人们向高层次需求攀登的基本保障。一个饥饿的人是无法专注于其他事物的,他的幸福感就来源于食物。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贫富差距较大。政府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地制订合理的发展计划,因此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和数据的支持。我们将幸福指数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研究,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要。
幸福指数与需求层次的关系是呈单调递增函数的关系。我们把马斯洛需求层次看成是这个函数的自变量,幸福指数作为因变量,幸福感随需求层次的递增而递增。政府制订的发展计划应考虑到各个层次民众的需求,既要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也要为民众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提供支持。
3 科学度量富庶幸福的意义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辽宁省把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对国情、省情认识的一次升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的根本。我们清楚地看到,相比其他沿海发达省份,辽宁城乡居民收入还不算高,还存在着许多民生问题。为此,“十二五”计划提出一系列旨在提升辽宁全省人民幸福感的举措。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度量标准作为基石。相信经过5年的努力和奋斗,辽宁完全能够实现全面振兴,富庶、文明、幸福。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伊斯特林.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侯仲凯.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19).
[3]方丹,赵华朋.对幸福指数研究的哲学思考[J].西安社会科学,2010(1).
[4]张海波,徐慧.我国CPI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9(19).
[5]田俊娥.浅析我国CPI上涨原因及其影响[J].消费导刊, 2008(19).
[关键词] 富庶幸福;CPI;幸福指数;科学度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17
[中图分类号] F0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27- 02
1 CPI、幸福指数与富庶幸福的联系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与富庶幸福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6点: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状况、职业状况、社会状况以及环境条件。其中经济状况主要是指GDP总量和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险覆盖率、社会救济比例;另外,我们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购置新房率、购车率、恩格尔系数等反映居民消费情况;用基尼系数等反映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有很多指标都会影响幸福感,这些指标与幸福感的密切程度有所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各个方面、各项指标都纳入考虑范围。所以我们要选择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度量富庶幸福的主要依据。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外部环境和个体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幸福感通常来自个人欲望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预期,当这种心理预期得以实现的时候,他就可能产生幸福感。幸福需要很多因素来支撑,但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富庶是幸福的物质基础。
人们生活富庶,主要表现为拥有了一定量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4%,CPI增长5.7%。实际上,民众对GDP的变动感觉并不明显,却对CPI的变化反应较为敏感。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CPI上涨会直接导致人们的金融资产缩水,过快的增长已经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而加剧,幸福感随之降低。
人们可以通过幸福指数来反映幸福感。幸福指数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其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1974)中提出的,所以它又被称作“伊斯特林悖论”,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对幸福感的评价或测量指数。有关调查显示,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CPI与幸福指数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2 科学度量相关指标
从前文提到的富庶、幸福与CPI以及幸福指数的关系可以看出,CPI与幸福指数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物价虽然不是影响人们生活富庶与否的唯一因素,但物价变动导致的CPI的浮动对人们所拥有的金融资产的增减影响最为直观。与此同时,这一变动带来的影响又可以以幸福指数反映出来。四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综上所述,科学度量富庶幸福,就要对影响以及反映富庶幸福的指标进行科学的度量。
2.1 CPI的分阶
影响CPI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①食品;②烟酒及用品;③衣着;④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⑤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⑥交通和通信;⑦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⑧居住;共八大类。当前,CPI数据对于投资者和政府决策的有用性往往令人质疑,其原因就是,CPI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相对数,但其实质是一个平均数。平均数将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抽象化了,不能准确地反映各因素的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CPI进行分阶研究。我们分阶研究CPI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弹性是不同的,它们对居民的生活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把价格弹性小而且又是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称为核心CPI或一级CPI;把价格弹性大而且又不是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称为三级CPI;把介于一级和三级之间的称为二级CPI。
2.2 CPI与恩格尔系数相结合研究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人们常用恩格尔系数表示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恩格尔系数就是食物支出金额占生活总成本的百分比。在生活总成本不变的条件下,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少, 恩格尔系数越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在我国居民消费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12月的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1%,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2011年12月,辽宁省CPI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9%,全年CPI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非食品价格上涨1.9%。从前面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的决定性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食品价格上涨使得恩格尔系数增大,CPI与恩格尔系数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动性。据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与CPI变化联动的社会救助体系,更有效地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2.3 用边际方法研究CPI
边际效应是指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时,带来的单位效用呈递减趋势。从价格角度来说,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当消费者对某种必需品有强烈需求时,不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过大地影响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但当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获取该商品的成本增加,生活负担加重,这样会使人们的幸福感降低。举例来说,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起初每500克是2元钱,价格慢慢上涨,涨到4元、5元,这时,由于生活需要,尽管价格上涨,人们还是要购买,但是随着价格持续上涨,涨到每500克10元钱时,超出人们所能负担的范围,基本生活支出的增加影响到生活的质量,人们不得不改变消费方向,退而求其次,选择别的替代品。以此理论为依据,政府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的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的价格干预措施,把商品的价格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
2.4 幸福指数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种,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对食品、水、空气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属于生理需求,这类需求位于金字塔的最底端,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满足生理需求是人们向高层次需求攀登的基本保障。一个饥饿的人是无法专注于其他事物的,他的幸福感就来源于食物。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贫富差距较大。政府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地制订合理的发展计划,因此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和数据的支持。我们将幸福指数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研究,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要。
幸福指数与需求层次的关系是呈单调递增函数的关系。我们把马斯洛需求层次看成是这个函数的自变量,幸福指数作为因变量,幸福感随需求层次的递增而递增。政府制订的发展计划应考虑到各个层次民众的需求,既要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也要为民众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提供支持。
3 科学度量富庶幸福的意义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辽宁省把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对国情、省情认识的一次升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的根本。我们清楚地看到,相比其他沿海发达省份,辽宁城乡居民收入还不算高,还存在着许多民生问题。为此,“十二五”计划提出一系列旨在提升辽宁全省人民幸福感的举措。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度量标准作为基石。相信经过5年的努力和奋斗,辽宁完全能够实现全面振兴,富庶、文明、幸福。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伊斯特林.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侯仲凯.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19).
[3]方丹,赵华朋.对幸福指数研究的哲学思考[J].西安社会科学,2010(1).
[4]张海波,徐慧.我国CPI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9(19).
[5]田俊娥.浅析我国CPI上涨原因及其影响[J].消费导刊, 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