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讨论;问题设置;总结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A)—0083—01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课堂讨论这种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开展课堂讨论呢?对此,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将自己的体会整理如下。
一、提高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去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讨论的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二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能力,包括尊重、信任、合作、民主、关爱、自尊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应当说,好的课堂讨论是高效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与斯蒂芬-普瑞斯基尔在其著作《讨论式教学法》中列举了讨论式教学法的15点好处,包括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鼓励学生学会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等。可见,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对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二、做好课堂讨论的前期准备工作
1.营造有利于课堂讨论的教学情境。合理划分课堂讨论小组对组织和实施课堂讨论至关重要,教师在划分课堂讨论小组时,特别要处理好优秀学生与学习有困难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之间“息息相关,沉浮与共”,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2.设置有利于课堂讨论的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恰当与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其一,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如,教学“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烧杯内的碘粉如何变化?(升华)
(2)用酒精灯加热说明了什么?(升华吸热)
(3)烧瓶底部有碘粉附着在上面,是如何形成的?(凝华)
(4)烧杯内盛有冷水,又说明了什么?(凝华放热)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况,进行讨论后回答了上述问题,从而对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其与热量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二,设置的问题要紧密联系生活,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其三,设置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
其四,设置的问题必须与课的类型、与课的环节相适应。
其五,设置的问题应指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三、组织好课堂讨论
控制讨论过程是课堂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争论双方的观念交锋情况,掌握火候,适当地进行点拨和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适当点拨,但不能将结论和盘托出,一定要把握好“度”,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灵活性,即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其中,“等待”就是教育机智的一个方面。调查发现,课堂上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通常只有一秒,甚至更短。事实上,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更高。等待还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做好课堂讨论的总结评价工作
课堂讨论的总结评价是指教师根据讨论情况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教材内容上来,教师设计总结评价时,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场讨论情况作总结,侧重表扬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服从真理的品格;二是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观点进行总结,抓住重点,把有关知识内容,如原理、观点的提法统一到教材上,使总结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结评价是影响学生课堂讨论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从活动的过程中去评价一个学生,而不能以成败论优劣。对学生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教师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该及时指出其正确合理的部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A)—0083—01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课堂讨论这种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开展课堂讨论呢?对此,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将自己的体会整理如下。
一、提高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去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讨论的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二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能力,包括尊重、信任、合作、民主、关爱、自尊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应当说,好的课堂讨论是高效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与斯蒂芬-普瑞斯基尔在其著作《讨论式教学法》中列举了讨论式教学法的15点好处,包括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鼓励学生学会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等。可见,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对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二、做好课堂讨论的前期准备工作
1.营造有利于课堂讨论的教学情境。合理划分课堂讨论小组对组织和实施课堂讨论至关重要,教师在划分课堂讨论小组时,特别要处理好优秀学生与学习有困难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之间“息息相关,沉浮与共”,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2.设置有利于课堂讨论的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恰当与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其一,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如,教学“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烧杯内的碘粉如何变化?(升华)
(2)用酒精灯加热说明了什么?(升华吸热)
(3)烧瓶底部有碘粉附着在上面,是如何形成的?(凝华)
(4)烧杯内盛有冷水,又说明了什么?(凝华放热)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况,进行讨论后回答了上述问题,从而对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其与热量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二,设置的问题要紧密联系生活,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其三,设置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
其四,设置的问题必须与课的类型、与课的环节相适应。
其五,设置的问题应指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三、组织好课堂讨论
控制讨论过程是课堂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争论双方的观念交锋情况,掌握火候,适当地进行点拨和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适当点拨,但不能将结论和盘托出,一定要把握好“度”,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灵活性,即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其中,“等待”就是教育机智的一个方面。调查发现,课堂上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通常只有一秒,甚至更短。事实上,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更高。等待还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做好课堂讨论的总结评价工作
课堂讨论的总结评价是指教师根据讨论情况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教材内容上来,教师设计总结评价时,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场讨论情况作总结,侧重表扬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服从真理的品格;二是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观点进行总结,抓住重点,把有关知识内容,如原理、观点的提法统一到教材上,使总结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结评价是影响学生课堂讨论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从活动的过程中去评价一个学生,而不能以成败论优劣。对学生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教师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该及时指出其正确合理的部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