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传入中土,就开始了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土的佛教学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经典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对佛教经典进行诠释的进程中,早期佛教解经学要素之间交相制衡与呼应,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释经理论与实践的独特景象。早期中国佛教,经历了“格义”、“六家”解经思潮,再到道安对格义进行反省,章句之法的尝试,采用科判讲经、“合本”解经等方式,追求经典原义的佛教解经努力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然而与此同时另一问题也开始慢慢凸显。随着印度佛教的发展,不同种类的佛经开始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有的甚至出现了文字及理论上的对立。在这些蕴含着不同观念与思想倾向的佛教经典被一起传译到中土之后,如何对待并且合理地解释这些经典观念之间的对立与紧张,便成为中国佛教必须面对的紧要问题。竺道生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的关键性人物,他的解经学思想和解经实践对后世佛教解经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