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修饰增强的Fe/Cu-MOF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及相关机理

来源 :环境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fan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溶剂热合成法合成了氨基修饰的Fe/Cu-MOF-NH2,分别采用XRD、SEM、N2吸附-脱附、UV-vis、EA等检测方法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将其用于RhB的光催化降解,考察了 RhB的初始质量浓度、催化剂质量浓度和pH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响应性能;在合成Fe/Cu-MOF-NH2时,当含氨基配体与不含氨基配体的摩尔比为1∶1、RhB初始质量浓度为300mg·L-1、催化剂质量浓度为1mg,mL-1、pH为4.2时,光照4h后,催化剂对RhB的去除率达到99.53%.活性物种淬灭实验结果表明,·OH、h+分别是Fe/Cu-MOF-NH2和 Fe/Cu-MOF在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以上结果可为探究Fe/Cu-MOF-NH2光催化降解RhB的机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探究2016年11月西安市阶梯型持续污染过程的动态演变规律,利用NCEP再分析数据分析了 2016年11月7日-22日的天气形势演变过程,结合CAMx-PSAT模型及化学组分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阶梯型”演变过程中的区域输送以及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变化.结果表明:①由于西安市特殊的盆地地形因素及独特的天气形势变化,导致本次“阶梯型”污染过程出现“谷-峰-峰-峰-谷”的时序变化特征,3个上升阶段的天气形势演变主要为“高压脊-内蒙古低压东移-鞍形场”;②“阶梯型”演变过程中,主要有3条PM2.5输送通道:偏
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氮氧化物(NOx)及氯苯(CB)为典型多污染物组分,考察了不同Ce/W比例CeWOx催化剂协同脱除NOx及CB的催化性能及反应特征.其中,Ce8W1O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在温度为350℃时,NOx、CB转化率均达到100%.NOx选择性催化还原(SCR)、CB催化氧化(CBCO)和协同脱除反应(SCR+CBCO)的对比实验发现,协同反应的NOx和CB转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尤以SCR对CBCO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TPSR及DRIFT表征证明NH
本研究以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 YQ9为供试菌株,明确其产铁载体能力,研究其产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溶磷解钾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ACC)脱氨酶活性等促生特性.发现B.vietnamiensis YQ9铁载体活性单位(Siderophore unit,SU)高达96.6%,兼具分泌IAA、溶磷,以及产ACC脱氨酶能力.YQ9的IAA产量为6.93 mg·L-1;在含有
于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对南京市城区大气细粒子(PM2.5)化学组分(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质组分)的小时质量浓度进行连续观测,采用正矩阵因子分析(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分别基于全年观测数据(PMF全年)和逐月观测数据(PMF月份)进行源解析,比较不同观测周期源解析结果的差异以及对PM25各组分浓度估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不同观测周期下,PMF源解析结果中因子类型未发生改变,但因子组成和贡献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由于PMF模型假设同一观测周期内源成分谱
以吉林公主岭、江西进贤、湖南祁阳、辽宁沈阳农大等多地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原位微宇宙试验培养的土壤,探索类芬顿反应对长期施肥土壤中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中自由基含量均显著低于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土壤.通过纳米粒子探针(NanoSIMS)发现,施用化肥的土壤中56Fe16O-的离子强度强于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根系和微生物的进入对土壤产生影响,在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类芬顿反应能够增加碳、铁的移动性,微生物和根系的作用会加强铁矿物与有机碳的相关性,施用有机肥的土壤环境能够促进类芬顿反
人正常角膜上皮细胞(HCE)经室内环境浓度下的铜(10μmol·L-1)、锰(20、40 μmol·L-1)单独及复合暴露后,采用CCK-8法对细胞活力进行检测,使用Annexin V-FITC/PI试剂盒测定了细胞凋亡率,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从分子水平比较了不同暴露组炎症(NLRP3,IL-1β)和凋亡调控关键基因(Caspase-1,Caspase-3)表达差异.结果显示:低浓度铜或锰单独暴露时,未明显降低细胞活力,而复合暴露后,细胞活力降低至20%~77%,大量细胞变圆并形成空泡,细胞凋亡率增
涉重危废是危险废物中非常独特的大类类别.重金属的不可降解性决定了其环境危害具有持久性,重金属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资源属性具有稀缺性,因此,涉重危废的资源-环境交互属性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但涉重危废的资源属性和污染属性与物料本身的结构复杂性存在密切关联.一方面,昂贵/高价金属的提取回收受到其复杂结构的干扰;另一方面,高毒/有毒金属的环境行为也受到其复杂结构的影响.为此,首次提出了涉重危废三维(资源、污染和结构)属性的概念,给出了三维属性的表征方法和计算公式,构建了基于三维属性的涉重危废精细化分级分类
为研究土地利用和地形特征对袁河水体溶解态金属元素的影响,在2018年7月和2019年1月于袁河干流及支流设置38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水样,测定金属元素Al、Fe、Cr、Mn、Cd、As、Tl和Ni的浓度.采用相关分析、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与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缓冲区和子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和地形特征对金属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和地形特征对袁河溶解态金属元素浓度均具有较大影响,且二者解释能力大小接近.土地利用中的建设用地和农田,以及地形特征中的高程积分是研究区内金属元素主要影响因素,与溶解态金属元素浓度呈
厌氧氨氧化-羟基磷酸钙(anammox-hydroxyapatite,anammox-HAP)技术可实现污泥厌氧消化液高效自养脱氮同步磷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磷的浓度与污泥性质、厌氧消化过程相关,变化范围很大.为探索anammox-HAP 系统中的磷回收效率,通过基于anammox-HAP长期运行的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考察了不同进水磷浓度、pH和钙磷质量比(Ca/P)对磷回收效率及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磷浓度在40~250mg·L-1时,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脱氮性能稳定,总氮去除率可达88.5%
为实现集成、高效的氮磷处理,提高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运行稳定性及功能集成性,搭建了一种新型的anammox-HAP颗粒污泥型膨胀床反应器.设置了 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反应器,通过控制进入反应器中的钙、磷元素,以及调控反应器pH,探究了膨胀床反应器对氮、磷的同步去除能力,并对污泥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nammox-HAP颗粒污泥型膨胀床反应器在35、25、15℃条件下均可稳定运行,并能分别实现(44.90±0.32)、(17.12±0.97)、(8.79±0.14)g·(L·d)-1的氮去除速率,且总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