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河流和草原远行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ib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高岗上,渴望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出现在眼前,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远眺时,纵然不会看到大河的流动,那像油画中渲染的色彩,也会泛着银锭般的白光、透出宝石般的蓝色。这看似随意的浓墨重彩里,大河在奔流、咆哮、汹涌。
   不能说到新疆就是为了寻找河流,这样会遭人咒骂的。都知道那里茫茫的大漠和戈壁滩渴望水,比饥渴的男人渴望女人还要过之而无不及。
   没有刻意地寻找河流,一条条大河却次第出现在了眼前。河流带走两岸,也带走我的万千思绪。
   一进富蕴县,就看见额尔齐斯河从黝黑的山体中汹涌流出。早上从乌鲁木齐出发,一直往北,多半天的时间都是在戈壁滩上窜行,人和车子几乎绝望的时候,额尔齐斯河的清流倏然涌入眼帘,显得那么突兀和猝不及防,顿时有一种眩晕的感觉,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再三确认后,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不已,绝不亚于额尔齐斯河的翻滚。
   我驻足额尔齐斯河岸边良久,也不完全是凝视,还谛听,还念想,还发呆。想眼前的,想遥远的。遥远包含了时间、空间,还有地理。只有走过荒漠和干旱的切身经历,才有这种体会。是的,我从严重缺水的故土,来到同病相怜的他乡,面对奔腾不息的河流,怎能心静如水,视若无睹呢?
   一泓碧水、一湾清泉,都是值得珍爱的。故乡沟壑纵横的山体纹理,就像一张张沧桑的脸,渴望哪怕一条小河从村边缓缓流过,山间小溪飞溅出雪白的浪花也是好的。这些意象只出现在年少时的作文中,无法在现实生活里兑现。每年酷暑来临,偶尔大雨滂沱,田野的积水形成泥潭,成了孩童戏水的乐园。出事往往难免,快乐瞬间酿成了悲剧。这些都是从小亲历过的,悲情的种子留在了心里至今仍有余悸。事情往往如此,越是怀有恐惧,越是充满渴望。面对故土一条条河流枯竭的惨状,在他乡看到一条丰沛的河流,激情洇染一册山河是必然的。
   同行者见我如此迷恋河流,认定是被戈壁滩炙烤的缘故。不断向我透露信息:后面的行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河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积蓄能量慢慢欣赏吧,那时你会重新审视眼下的这一段波涛。
   事实证明,后来的行程中的确有很多河流。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大峡谷展示的欢快和跳跃;喀纳斯湖绿松石般的颜色和河面升腾的云霞;布尔津河在禾木流过时的那份闲适和从容;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映在晚霞中的九曲十八弯的婉约和缠绵……这些河流尽显千姿百态的美,一次次地坐实了“新疆是个好地方”的精准定位。然而,在富蕴县第一次进入视野的那段波涛一直萦绕心怀,挥之不去。
   额尔齐斯河的美不是留恋山间,而是不屈不挠、义无反顾地流过戈壁滩。蓝色的水域,像梦幻一样镶进了大地,镶进了荒漠。我甚至能隐隐感觉到河流被稀释、被吞并的疼痛。额尔齐斯河依然不露声色地流淌着。茫茫戈壁滩,连动物、植物、人类都惧怕的地方,唯独河流不怕。我只能揣想,额尔齐斯河的目标很远大,一定向往着诗意和远方。流过戈壁滩,权当砥砺前行的浪漫。
   流经布尔津时,布尔津河由北南下汇入了额尔齐斯河,壮大了河流继续前行的力量。向西、向西,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境内,成为一条国际河流。我狂想追随其一路前行,理智告诉我,不能跟一条有理想、有抱负的河流相比。只好远远地看着它流走。
   在新疆北部一带游走,并不是为了寻找河流,额尔齐斯河总时不时地出现在视野当中。河流在这片地理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喀纳斯很美,没有那一湾绿松石般的水会美吗?禾木很美,图佤族人居住的木屋星星点点散布在河谷一带,如果没有布尔津河的日夜伴随鸣唱,还美吗?巴音布鲁克草原很美,平坦、辽阔、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如果没有像九曲十八弯那样的河流匍匐迂回、相亲相拥,还会美吗?这片土地上有很多湖泊,比如赛里木湖,有人把它比作情人的最后一滴眼泪,意象非常美,却含了悲苦的意味。跟额尔齐斯河相比,境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湖水贪图的是温柔、宁静和安逸,河流的志向是遥远的地方。
   河流孕育了土地,还是土地滋养了河流?这是一个伪命题。只有二者完美地融为一体,才能共同哺育一方水土和一方的人文、自然。
   站在高岗上,眺望远方的苍茫,一条波浪宽的大河若隐若现。不管其流向哪里,都是在传递着生命律动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如果把万千事物归结于人的修为时,总喜欢使用“胸有丘壑”“宰相肚里能撑船”诸多词语。以山河喻人类,人类肯定渺小,以人心比山河,多少山河都能揽入怀中。不过,能够藏一条大河在心中,也是至高的境界了。我执意要把额尔齐斯河带走,慢慢描摹,细细揣摩,融入骨骼,也算这次新疆之行的一个注解。


   每一株草都是独立的、自由的。长在地头、墙角、院落,随风摇曳,四处张望。如果有机会走进草原,满目青草一望无际,草天相连,宛若置身草的海洋。这时能感觉到长于地头、墙角、院落的草是孤独的、势单力薄的。
   公园的草坪属于草的集群,却没有草的自由,它是人工种植的,难以摆脱人类的支配,园林工人既是其朋友又是敌人。精心呵护,渐成茵茵之地,长出寸把高,割草机进来了。随着刺耳的马达声的轰鸣,青青小草瞬间倒下,犹如头颅滚落。我看到过如此情景,写过一首诗:“割草工在树下歇息/裤腿卷了半截/抽烟,聊天/割草机停在旁边/草屑堆了一地/鲜嫩无比//此时,浓郁的草香/已变了味道/充斥着血腥之气/初夏刚刚开始/就被杀伐/血流成河”。这种场面会刺痛人的神经。常人的眼里也许见惯不奇,诗人的眼里却是惨烈的、血腥的。这样的小草还会像地头、墙角和院落里的小草那样歌唱吗?估计哭都来不及呢。地头、墙角和院落的草,有的也难免被试刀的命运。干渴的故土,牛羊望见哪怕一株瘦弱的小草都会像饥饿的人望见面包一样,奮不顾身。
   草原上的草,野生的、自由自在的,有自己的姿态,自己的特性。一旦融入草原,已经无法看到其独立与个性,早被草原的葳蕤和汪洋之势掩盖了。
   不是每株草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草属于大自然,同时又属于羊群。羊群行走草原犹如迈进自家厨房。有的草原例外,只供游人参观游览,不许牛羊介入。比如喀拉峻草原和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主景区,大片的碧绿尽情延展,却不见一只牛羊马。游人贪婪草原的色彩,牛羊马们贪婪的是其垂涎欲滴的美味。脚下杂草生花,土拨鼠肆无忌惮地出入。游人的大脚踏过去会把盈尺的花草踩倒,一群人的脚印会形成一条路。草们估计会哭,宁可成为牛羊口中的美餐,也耻于被游人的大脚羞辱。    有些草原是给牛羊提供口粮的。去巴音布鲁克草原景区的路上,出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羊群,密密麻麻、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成为草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公路穿过草原,会引起羊群的不满和愤怒。羊群过马路时,不紧不慢,对无端造访的车辆和游人要么视若无睹,要么怒目圆睁。这里是它们的地盘,强行进入会打搅羊群的生存状态。
   羊群卧在草地上,牛们站立不动,目光四处逡巡,牦牛扎起尾巴奔跑撒欢……这是它们吃饱之后的闲适景象。牧羊犬站在羊群外围,摇晃着卷着的尾巴,眼前没有需要警惕的事物出现。孤鹰在草原上空像滑翔机一般飞翔,它的翅膀并不扇动,就像游泳健将躺在水面上休憩放松时随波逐流一样。
   一进草原就注意到鹰了,没有发现成群的鹰出现,因为鹰从来不结群。身单影只的孤鹰,从来不觉得孤单,它的鹰眼只专注草原上的猎物。而捕获这些猎物,只能单打独斗。不像豺狼虎豹,有时候还得靠集群,靠围捕,靠合力。如果说草原属于牛羊等食草动物,天空则属于鹰。每一个随意的飞翔动作,展示的都是自信。
   游览景区里的草原,更要了解牧区的草原,或者说,草原的牧区。羊群都是由几百只、上千只的羊组成的浩浩荡荡大军。每只羊被牧羊人做了记号——羊的身上被涂了颜色,以便区分。红色、蓝色、绿色、棕色,像云朵一般洁白的羊群被涂得五颜六色,破坏了应有的本色之美。羊的品种不同,黑头羊、棕头羊、山羊、绵羊。牧羊人骑着高头大马,来回飞奔,年纪稍大点的不骑马,坐在山岗上,犹如坐镇大营,目视羊群,指挥若定。一只只蒙古包随便驻扎在草原的一方,袅袅白烟点缀了草原油画般的效果。
   进入草原,便有了几分小心翼翼。眼前那群羊与草原构成了美好的画面,拿起相机直奔过去。误入了牧羊人的住宅区域。高大威猛的看门狗向我狂奔过来,嘶叫声传递着绝对的忠诚和霸气。意识到进入危险地带了,汗毛陡立。鬣狗张着血盆大口,狂吠不止,外形极似藏獒。我诚惶诚恐,立在原地不敢走动,却举着相机一直在拍,快门声不断——啪啪啪。似乎要用镜头记录鬣狗的每一个表情和神态,事实上只是一种下意识。鬣狗也许对我手中的相机有了怯意,暂缓了飞奔的四爪,几米之外站立不动了,狂吠也减缓减弱,最后索性原地卧下。确定不会反扑过来时,我才迈开步伐从容地撤离现场,方觉步履的沉重和绵软。
   车子沿着草原上旧有的车辙缓行。越往草原深处行,越有一种误入动物世界的恐慌。土拨鼠非常活跃,三五只在草地上肆意撒欢。一种像猫一样肥硕的身躯不知叫什么名字的动物,甚是灵动。路中间站立的土拨鼠看见我们的车子将要驶过,发出吱吱的叫声向四周同伴传递着危险的信号。信号传递后,转身钻进了地洞,这一幕让我想到了地道战的场景。草原是动物们的世界,人类的进入对于它们就是危险的信号。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落日到九点多了。观日落是巴音布鲁克的经典项目,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天公不作美,漫天清明只有太阳落下的地方围堵着厚厚一块黑云,我把它形容为禁卫军,太阳的禁卫军。没有看到落日,草原的天空瞬间黑了下来。
   这时候才心生恐惧。返程几乎都在黑暗中行驶。白天的蓝天、白云、青草,羊群、牦牛、土拨鼠都被黑夜淹没了,只有车灯照过的那一道光明。颠簸中的灯光忽高忽低,忽长忽短,把草原安谧的画面撩拨得乱七八糟,就像一个孩童在画板上的随意涂抹。灯光照射处,能看到牛羊们有的已经安卧,有的还在站立。甚至还有低头觅食的,肯定是白天贪玩肚子饿了。灯光打在它们身上也没有多少不安,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
   恪尽职守的牧羊犬出现了。一阵阵的狂叫,既是对贸然进犯者的极力阻挠,又是呼唤同类的友情驰援。果然,狗群随声附和,三五只已随灯光追来。这种紧追或者超越,是真正的拦截,绝不是做秀给主人看。司机师傅只怕压着它们,小心翼翼地行驶。远处有摩托车出现,牧羊人夜间骑着摩托车值巡,他们绝不是例行公务,曾经遇到过有人偷羊的事例,绝不会高枕无忧,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确认我们只是路过才放心。
   车子沿着车辙行驶,就像在大雾当中沿着公路中间的黄线行驶一样。跨过一个水坑,车辙突然断了,四周全是高低不平的草地,四顾茫然。右边的雪山之上挂着一颗硕大的月亮,阴历将近十五,月圆时分。月亮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草原上却没有应有的诗意。相反被眼前汹涌而来的巨大恐慌所淹没。夜走草原最怕陷入沼泽,怕野狼的出现,当然还有饥饿,无助……各种想法在每个人的心里纷至沓来。我们已被黑暗所吞没。寂静和黑暗和害怕就像大气压,压迫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天无绝人之路。眼前划过一道灯光,一辆车子从远处奔来,估计是牧民夜归。那道划过眼前的灯光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大家的脸上映出了狂喜之色,虽然这抹喜色无法看到。
   走出了草原,走出了动物们的世界。夜色越来越深,那轮圆月还是朦朦胧胧地挂在中天。


   北方人喜欢吃面,尤其是山西人,走到哪儿都离不开面条。进饭店一落座,服务员过来问,先生吃什么?面!干脆利索。服务员本想让点几个菜,一看没有商量的余地,只好悻悻走开。在北方地区走动,吃面不是难事,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都可以满足这一并不复杂的嗜好。南方就不行了。不是说南边人不吃面,饭店没有面食,是吃不惯。单位在南方搞活动,菜上了一桌子,最后还是要额外吩咐一声,来一盆面条。大家就会打趣说,真没出息,到哪儿都离不开面。面端上来了,挂面,难吃。即使这样,还是一人一碗,哧溜声不绝于耳。
   陕西的油泼面、裤带面、岐山臊子面口感很好,寧夏的羊肉烩面印象深刻,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炒面甚合吾意。北边的口味大致接近,基本能够满足味蕾的需求。
   这次行走新疆,一路注重观光,难免疏于饮食。路途迢遥,午餐往往都是在行走间隙解决。这样,吃新疆拌面成了首选。以前只知道新疆的大盘鸡,这道名吃已经打遍天下,全国各地都有,即使小城小镇,也有新疆大盘鸡的招牌悬挂在街边。拌面却没有听说过。这次不仅领略,而且走一路吃一路。几乎每天午餐都是它,别无选择。吃了一路,竟然没有吃腻,相反有了依附感。新疆回来若干时日了,还时时想起。脑海中大美新疆的自然风物似乎已有些淡忘,拌面却留在唇齿之间。自己都莫名地感到匪夷所思。    拌面,并不复杂。面是拉面,粗细均有,根据个人喜好给面师说清楚,就会满足你的需求。拌面一般程序是煮熟后,过一遍凉水,再放进盘子里。拌菜有各种各样,西红柿鸡蛋、过油肉、蘑菇炒肉等等,舀在碗里。用盘子盛面条,用碗盛炒菜,面是面,菜是菜,自己再把它烩在一起,就是一份拌面。味道跟山西的浇面一样。只是山西的面食是用碗盛,用盘子吃面的好像不只新疆,我在别的地方也吃过,只是忘记哪儿了。
   新疆拌面还有一大特色,面条可以免费加。不够吃时,问老板增加一份,老板会端一碗面条给你,还不够,再上一份,不断吃,不断加。只要吃得了,老板不会拒绝的。菜不能加的,要加就得掏钱,那就另当别论了。这是新疆之行见到最亲民的举措。肯定不是政府行为,一定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在我们山西断然不会有这种福利。一碗就是一碗,不可能免费添加的。
   拌面的面特别劲道,这是拉面的特色,过水以后更显光、滑、韧,山西的面条没有过水的习惯,不管是浇面还是炒面,尤其是炒面,趁热直接捞进炒瓢,面与菜融为一体,口感甚佳。新疆拌面的菜很特别,过油肉用的羊肉,不像内地都是猪肉,几乎每种菜里都放洋葱头,当地人叫皮牙子。皮牙子在新疆非常畅销,整卡车的皮牙子不时地从眼前呼啸而过。我喜欢吃,也能够接受拌面中增加这种配菜。只是不习惯面条过水,每次要给师傅强调这一点。
   陪我们行走北疆的杨总,儿子硕硕十一岁了,半大的小伙子。为了学业,一年前转学到了苏州,夫人也陪读前往。小家伙暑期去了一趟美国洛杉矶游学。我们到新疆时,他也刚回来。这样,一家三口与我们同行,他们也没有走过北疆这条旅行路线。硕硕特别爱吃拌面。我问他喜欢不喜欢苏州,他说不喜欢。问他为什么呀?他说,苏州吃不上拌面。孩童的眼里,吃是第一位的,而且拌面是首选。苏州没有拌面就被他打入另册,可见拌面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我起先并没有把此话当真,一路走来,发现他是真喜欢吃拌面的。每次一份面不够他吃,要加一份,甚至两份。菜只点过油肉,别的不吃。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他吃面的表情和态度是非常钟情与专注。杨总夫妇只怕孩子吃多了,特别是杨总每次提醒硕硕少吃,吃多了会发胖。硕硕也皮实,似乎习惯了大人的唠叨,该吃吃。我和硕硕的爱好一样,每次也只要过油肉拌面,我吃得没他多,可是口味一样啊。不同之处,我会把盘子里的菜和面吃得干干净净,而他会剩下皮牙子。在他眼里,只认面和肉。其实,每次午餐可选的品种不少,比如大盘鸡,比如手抓饭,我只认拌面,还就是过油肉拌面。有一次对丁丁炒面的名字感兴趣,要了一碗,口感不错,做法也就是把拉面切成丁丁,再炒。
   我喜欢硕硕的样子。年龄不大,说话有板有眼。有次开玩笑地问他,将来找什么样的女孩当媳妇?以为他会害羞呢,想不到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没啥条件,喜欢就好。完全大人的口气,把我们笑的。毕竟还是小孩儿,总是不断地跟妈妈撒娇,粘妈妈,就像妈妈的小尾巴。每天大部分时间坐车了,大人都烦躁,何况小孩儿呢。硕硕嫌他爸爸的车子开得慢,坐我们的车,车子超越他爸爸的车时,会高兴地嗷嗷叫。这样的时候不多,只是偶尔为之,他还是要坐爸爸车子的,一是跟父母在一起,再就是要听课。我明知故问他,为什么不坐我们的车了?硕硕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能乐不思蜀。我立马一惊;再问,我們的车子快,你是否不敢坐害怕了?他立马更正:不是害怕,是紧张。我再一喜。一个小学生娃娃这么注重用词,太厉害了,真为杨总夫妇骄傲。我知道硕硕每天随身带着爱派,网络授课一次不落。现在的孩子苦不堪言,跟着大人出来玩,还得惦记着学业。白天观光游览,晚上到酒店就不早了,我们累得躺倒便睡,一觉就到了大天亮。小硕硕还要写作业到十二点、一点。这就是十一岁小孩儿的假期生活。
   一盘拌面,伴随我一路。羊肉也是每天都吃,伊力小老窖每晚必喝。羊肉有烤串、烤肉、炖肉,遍尝各种做法,最后吃到惧怕,太好吃,而胃受不了。好吃难消化是否专指吃羊肉呢?伊力小老窖好喝,50°,号称新疆茅台,每次不敢贪杯,一二两即可。小酌解乏,多则影响旅行。只有拌面正合脾胃,本就是吃面食长大的人,日日吃面而不厌。
   馕,也是新疆的一道美食,不列入正餐行列,只充当旅行中的干粮,以备不时之需。随口夸了一句馕的好话,说着本无意,听者却有心。返程时,行囊中多了一份礼物——馕,杨总夫妇专门托人排队一个多小时买的是新疆著名品牌“阿布拉的馕”。
   硕硕喜欢语文,我一直鼓励他给我们报纸投稿。是否让这个聪明懂事的小家伙,也写一篇有关拌面的作文呢。
其他文献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上榜的五部作品分别是: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和李洱的《应物兄》。  因为是梁晓声老师的同事,且《人世间》以最高得票力拔头筹,所以我首先关注到的是这部作品,也特别关注了梁老师在第一时间对《现代快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的回答。网络上对《人世间》的介绍基本是一致的:《人世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饱含深情
期刊
与世间万物一样,文学门类、文体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诗歌、小说、戏剧是较为单纯的文体,它们也有一定的交叉,像《红楼梦》这部小说里就有大量诗词。散文是一种跨越性、复杂性、兼容性更强的文体,它与别的文体之间关系密切,其内部也有体式的粘连与交融。然而,对此学界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也缺乏深究和细察,从而导致散文写作的“跨界”尤其是“跨文体”写作的一些误区和盲点。一、散文的“外跨”  
期刊
登上通往西北的列车,心中不禁开始揣想历史的风烟会在这片广袤大地上镌刻下什么样的烙印。冬日晴好,皑皑白雪轻轻地覆上晚霞初上的炊烟,村妇急匆匆地掀起红底碎花的棉门帘出来收衣裳,好客的主人给路过的游子沏上一壶热水……  我兴冲冲地直奔自己的座位,却看见座椅上横着一只襁褓,一个陌生女人粗壮的身体挤在座椅与桌子之间站立着,一手撑着桌面,另一手扶着座椅上睡熟的婴孩,身子歪歪扭扭地弯曲着。女人抬头望着我,我赶忙
期刊
一、文体的尴尬   散文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积累丰厚。它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正宗,是最大的一笔文化遗产,而且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凝聚,中华文化精神的寄托和中华民族智慧的浓缩。散文在古代成就辉煌,“五四”以后,散文同样取得不俗的成绩。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语)。20世纪的最后十年,散文则力压小说和诗歌创作,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文体”。这些都是文学史不争的事实。
期刊
陕西小吃里有一种圆形的饼子,表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质地酥脆,表面色泽洁白中杂以金黄,外地朋友觉得很稀奇,本地民众见惯不怪,那就是吃了一辈子的“石子饼”么。  “石子饼”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别具风味的食品。因为制作时是把饼胚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面烙制的,故而得名。“石子饼”又称石子馍、干渣馍等。由于它历史久远,几乎与人类学会用火烹制熟食同步,所以应算作食品中的“活化石”。  石子饼制作并不复杂:面粉加
期刊
一  在一般印象中,教师的生活虽然辛劳却充满阳光,因为永远有那么多青春的笑脸呼喊你,那么多成功的毕业生感谢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把培养人才、塑造未来的希望寄托给教师,因此,这无疑是人世间最光明的职业。  但是,教师也有黑夜。  多少次长吁短叹、辗转反侧,为了课堂、教材、成绩,那还算是轻的。更伤心的噩梦,是学生专业的堕落,品行的沦丧,甚至,是他们身体的危殆,生命的殒灭。  家人遇到麻烦已经使我们寝食难
期刊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我们对唐代女性的风貌大体有这样的印象:体态丰腴,珠圆玉润,云髻高耸,娥眉晕染,衣着华丽,低胸长裙,薄纱轻绕,端庄高贵。没错,这就是大唐,尤其是天宝以后唐代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而这些具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唐代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至于把唐代描绘贵妇生活为主题的绘画品类称作“精工仕女画”。这其中最著名的画家就是周昉。  周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仲朗,又字景玄,生卒
期刊
《雨》  春夏,读黄锦树的《雨》。瞬间,闷热难耐的南宁,就长驱直入南洋的雨林了。真所谓,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那种无雨却湿人的溽热潮湿和神秘幻魅,那种“无边无际连绵的季风雨,水獭也许会再度化身为鲸”。黄锦树似乎在为此刻南宁电闪雷鸣的台风雨肖像,读着读着,有种穿心而过的力量,任由“大雷小雷在云里奔逐”,一页页翻阅,心底不时涌出无数的歌。  19岁以前生长在马来西亚的胶林里,这于华裔作家黄锦树
期刊
我不是秦腔戏迷,甚至在年轻时,都谈不上对秦腔有多少好感。那时候一听到那些演唱者,仅为一两句台词,就要在木刀杀公鸡般的二胡的咯吱声中,像拽拉裹脚布那样哼叽个没完没了,难免心生厌烦,觉得那些搔首弄姿唱戏的和仰着脖子看戏的,个个无聊透顶。  然而伴随年岁的增长,曾对西洋音乐和歌剧无比倾心的我,朝三暮四的目光在收缩,乱飞乱撞的野心在回归,这才开始留意起身旁老古董般的秦腔来。秦腔衍生于八百里秦川,既为秦人所
期刊
一   在北极旅行,不碰见工业开发景象很难。许许多多的后勤保障线、交通线和通信线路经过这一地区。我在几年之内经过普拉德霍贝四五次,并参观了加拿大群岛的铅锌矿,巴芬岛斯特拉斯科纳湾的纳尼西维克矿,以及小康沃利斯岛的北极星矿。一年冬天,我还参观了梅尔维尔岛雷波因特附近泛北极石油公司的设施,及其在马更些王岛和洛希岛附近位于海冰上的钻井架。   我为何去上述那些地方参观,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我在普拉德霍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