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课堂是育人的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步骤为:创设情景导入——阅读与知识梳理——合作交流探究——释疑与知识巩固——课外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课堂隋景导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科书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反映历史,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离我们今天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只通过文字和图片来想象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引入历史情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历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课堂导入也可以由现实问题导入,由时政热点导入,追寻历史的根源,参照历史的经验来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阅读与知識梳理:落实“双基”,学生自学。
用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历史课堂后,接着便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是梳理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由老师或学生来梳理课文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保留和演变。
看似简单的知识梳理,对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掌握基础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完成教学知识目标的必备环节。狠抓基础知识,突出“三讲”内容是历史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这不仅是适应高考的需要,也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重视知识本身没有过错,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和进行知识教学的方法。我们的课本知识(包括数理化)是不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如果它们都是绝对真理,那么我们对它只有无条件接受;如果它们只是通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我们才有进一步探究的可能和必要。历史课本的内容一般由历史实事和历史结论两部分组成,历史实事一般是没有错的,历史结论则只是人们对历史的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根据社会的需要,对同一历史实事做出不同的评价,或做出不同角度的评价。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被认为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把我们的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懒汉,变成了动物园中的老虎,不愿意主动觅食。在课堂上,老师说一说,学生动一动,如果老师不说,许多同学就无所事事。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能够玩弄钢笔一节课,学习似乎是别人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的问题。
俗话说:“嚼过的馒头没味道。”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嚼呢?其具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阅读后当场说出,重要的地方老师要予以强调。这样做,开始时可能用的时间比较多,学生也不一定能把基本知识梳理出来,使我们觉得不划算。但是,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我们的收获是很多的。对课本知识的梳理,也不必把全节内容都梳理一遍。开始时,可以选择容易梳理的段落,然后逐渐增加梳理的段落,并加大难度。其实,我们的中学第二教材中,每一节课都有“自主学习梳理”部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对照第二教材中的内容,把基础知识的内容纲要抄在课本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后,再抛开第二教材,让学生自己梳理出课本知识的纲要。
梳理文字内容,获取有效信息,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梳理课本知识纲要意义很大,如果能长期坚持,必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语文阅读能力的运用,也是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一举多得。
五、课外拓展延伸:动手动脑。拓展思维。
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将课堂有机地向课外延伸是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展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平等交流,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当然,每个教学环节的实际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有固定的这五个环节,实际的运用要结合教学课时的具体情况来定。
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步骤为:创设情景导入——阅读与知识梳理——合作交流探究——释疑与知识巩固——课外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课堂隋景导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科书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反映历史,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离我们今天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只通过文字和图片来想象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引入历史情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历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课堂导入也可以由现实问题导入,由时政热点导入,追寻历史的根源,参照历史的经验来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阅读与知識梳理:落实“双基”,学生自学。
用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历史课堂后,接着便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是梳理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由老师或学生来梳理课文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保留和演变。
看似简单的知识梳理,对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掌握基础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完成教学知识目标的必备环节。狠抓基础知识,突出“三讲”内容是历史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这不仅是适应高考的需要,也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重视知识本身没有过错,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和进行知识教学的方法。我们的课本知识(包括数理化)是不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如果它们都是绝对真理,那么我们对它只有无条件接受;如果它们只是通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我们才有进一步探究的可能和必要。历史课本的内容一般由历史实事和历史结论两部分组成,历史实事一般是没有错的,历史结论则只是人们对历史的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根据社会的需要,对同一历史实事做出不同的评价,或做出不同角度的评价。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被认为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把我们的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懒汉,变成了动物园中的老虎,不愿意主动觅食。在课堂上,老师说一说,学生动一动,如果老师不说,许多同学就无所事事。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能够玩弄钢笔一节课,学习似乎是别人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的问题。
俗话说:“嚼过的馒头没味道。”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嚼呢?其具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阅读后当场说出,重要的地方老师要予以强调。这样做,开始时可能用的时间比较多,学生也不一定能把基本知识梳理出来,使我们觉得不划算。但是,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我们的收获是很多的。对课本知识的梳理,也不必把全节内容都梳理一遍。开始时,可以选择容易梳理的段落,然后逐渐增加梳理的段落,并加大难度。其实,我们的中学第二教材中,每一节课都有“自主学习梳理”部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对照第二教材中的内容,把基础知识的内容纲要抄在课本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后,再抛开第二教材,让学生自己梳理出课本知识的纲要。
梳理文字内容,获取有效信息,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梳理课本知识纲要意义很大,如果能长期坚持,必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语文阅读能力的运用,也是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一举多得。
五、课外拓展延伸:动手动脑。拓展思维。
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将课堂有机地向课外延伸是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展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平等交流,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当然,每个教学环节的实际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有固定的这五个环节,实际的运用要结合教学课时的具体情况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