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
[關键词]创新思维 创造能力 实验教学 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好奇心、挑战心和独立性、求异性的创新人格,就首先要消除学生“物理难学”的先入为主的心理障碍,克服其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观判断物理现象的错误思想,并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观察、实践、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创造力的内涵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1.创造及创造力的内涵。有人将创造活动分为两类,即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以人类历史为参照产生具有新颖性、独创性思维产品的活动,而类创造是指以活动主体的历史为参考产生了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思维产品的活动。
2.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创造性活动的实质是思维进行问题解决并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过程。约翰·杜威将该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呈现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2)明确问题(识别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3)形成假设(提出一个或多个似乎合理的问题解法);(4)检验假设(确定最可行的办法);(5)选择最佳假设(在权衡优劣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方案)。
3.创造力的主要成份。创造力的主要成份是想象和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创造力与智力和学业成绩关系
(1)创造力与智力
创造力概念提出以后,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高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智商的必须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创造性与学业成绩
关于创造性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者们的意见很不一致。但总的说来,倾向于认为二者并不绝对的线性关系。
二、物理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1.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意识。创造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只有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进行创造活动的要求和欲望,才能真正调动其心智能量进行创造活动。
2.传授“高效知识”提高迁移能力。已有知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原材料,是创造力产生的基石。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高质量的可供远距离灵活迁移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性活动才更容易进行。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我认为至少要做到:认知结构的内容要合理,认知结构的组织要合理。
3.重视智力的开发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牢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和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创造力来讲尤为重要,被称为创造力的两大认识支柱。
4.重视人格因素,培养创造个性。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我认为应该注意:(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加强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做好物理实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2)结合实际,与“热点时事联系”,试着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
3.利用设计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物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1)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5)进行总结和交流。
[關键词]创新思维 创造能力 实验教学 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好奇心、挑战心和独立性、求异性的创新人格,就首先要消除学生“物理难学”的先入为主的心理障碍,克服其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观判断物理现象的错误思想,并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观察、实践、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创造力的内涵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1.创造及创造力的内涵。有人将创造活动分为两类,即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以人类历史为参照产生具有新颖性、独创性思维产品的活动,而类创造是指以活动主体的历史为参考产生了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思维产品的活动。
2.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创造性活动的实质是思维进行问题解决并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过程。约翰·杜威将该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呈现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2)明确问题(识别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3)形成假设(提出一个或多个似乎合理的问题解法);(4)检验假设(确定最可行的办法);(5)选择最佳假设(在权衡优劣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方案)。
3.创造力的主要成份。创造力的主要成份是想象和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创造力与智力和学业成绩关系
(1)创造力与智力
创造力概念提出以后,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高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智商的必须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创造性与学业成绩
关于创造性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者们的意见很不一致。但总的说来,倾向于认为二者并不绝对的线性关系。
二、物理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1.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意识。创造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只有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进行创造活动的要求和欲望,才能真正调动其心智能量进行创造活动。
2.传授“高效知识”提高迁移能力。已有知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原材料,是创造力产生的基石。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高质量的可供远距离灵活迁移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性活动才更容易进行。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我认为至少要做到:认知结构的内容要合理,认知结构的组织要合理。
3.重视智力的开发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牢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和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创造力来讲尤为重要,被称为创造力的两大认识支柱。
4.重视人格因素,培养创造个性。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我认为应该注意:(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加强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做好物理实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2)结合实际,与“热点时事联系”,试着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
3.利用设计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物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1)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5)进行总结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