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类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面向能力培养的教学讨论变得尤其重要。本文将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学生的创新和能力培养问题。
[关键词]电子技术 能力培养 创新
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电子技术更是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市场对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如何开展面向能力培养的教学以适应市场需求是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希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电路分析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交叉融合,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都是从PN结、二极管、三极管和分立元件电路讲起,既累赘,又与电子技术发展现状脱节,因此可以将“模电”和“数电”的公共基础部分与基本电路理论、电工原理融合在一起。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中则注重讲授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同时结合《EDA技术》,通过介绍常用的几种EDA工具软件和VHDL硬件描述语言,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过程及实现方法,这样调整课程体系既保持了本课程体系内容上的基础性、完整性,又体现了实用性、先进性,并实现了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用电路能力的目的,还解决了课时压缩带来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先通过在理论课程学习中进行一些功能认知性实验,逐步发展到由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电路,并扩大到课内课程设计,最终实现课外综合电子设计实践,即形成“课堂功能认知性实验-课堂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课外综合电子设计”的多层次实践性教学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及器件类型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淡化分析过程的数学推导,在简单明了的讲解概念、电路工作原理基础上注重给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并强调工程估算的理念,同时,将具体电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另外,注意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相结合,一方面对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和相对成旧的内容比如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内部导电机理及内部工作原理可以给予简单介绍甚至削减,另一方面适当补充元器件的分类、应用场合等内容,多讲解元器件的参数,集成逻辑电路的功能表,使学生会查阅电子器件手册,会选择元器件参数,同时,增加一些当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新仪器等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电子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
在实践环节中,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力度,同时提高操作的规范性、有序性。实用电路的设计和制作不仅能让学生熟悉电路的分析、设计、计算机仿真、印刷电路板的布线、焊接、调试等整个工艺的全过程,同时能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首先,课堂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比如,利用FLASH动画和EWB仿真表现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物理过程,这不仅将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更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知识,同时,一些复杂的电路可以事先扫描或用计算机绘制,然后用多媒体设备放映,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得讲解更直观。
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因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如果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他就会去学习,去钻研。
再次,课堂教学中,应多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可以事先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或通过互联网以及借助图书等资料进行解答, 也可利用电子自动化EDA 软件或实验进行验证,最后一起进行探讨、改进和总结。
此外,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以内,课外,多鼓励学生看一些好的杂志,如《电子报》、《电子世界》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新的器件、仪器以及当前电子发展状况等。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为此,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思维转向主动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提高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面向创新和能力培养的分析和探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完善。
参考文献
[1]田子健,刘消寒.电子类课程教学的创新与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徐秀凤.在电工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教育论坛,2005
[关键词]电子技术 能力培养 创新
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电子技术更是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市场对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如何开展面向能力培养的教学以适应市场需求是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希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电路分析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交叉融合,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都是从PN结、二极管、三极管和分立元件电路讲起,既累赘,又与电子技术发展现状脱节,因此可以将“模电”和“数电”的公共基础部分与基本电路理论、电工原理融合在一起。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中则注重讲授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同时结合《EDA技术》,通过介绍常用的几种EDA工具软件和VHDL硬件描述语言,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过程及实现方法,这样调整课程体系既保持了本课程体系内容上的基础性、完整性,又体现了实用性、先进性,并实现了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用电路能力的目的,还解决了课时压缩带来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先通过在理论课程学习中进行一些功能认知性实验,逐步发展到由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电路,并扩大到课内课程设计,最终实现课外综合电子设计实践,即形成“课堂功能认知性实验-课堂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课外综合电子设计”的多层次实践性教学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及器件类型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淡化分析过程的数学推导,在简单明了的讲解概念、电路工作原理基础上注重给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并强调工程估算的理念,同时,将具体电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另外,注意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相结合,一方面对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和相对成旧的内容比如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内部导电机理及内部工作原理可以给予简单介绍甚至削减,另一方面适当补充元器件的分类、应用场合等内容,多讲解元器件的参数,集成逻辑电路的功能表,使学生会查阅电子器件手册,会选择元器件参数,同时,增加一些当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新仪器等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电子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
在实践环节中,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力度,同时提高操作的规范性、有序性。实用电路的设计和制作不仅能让学生熟悉电路的分析、设计、计算机仿真、印刷电路板的布线、焊接、调试等整个工艺的全过程,同时能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首先,课堂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比如,利用FLASH动画和EWB仿真表现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物理过程,这不仅将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更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知识,同时,一些复杂的电路可以事先扫描或用计算机绘制,然后用多媒体设备放映,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得讲解更直观。
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因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如果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他就会去学习,去钻研。
再次,课堂教学中,应多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可以事先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或通过互联网以及借助图书等资料进行解答, 也可利用电子自动化EDA 软件或实验进行验证,最后一起进行探讨、改进和总结。
此外,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以内,课外,多鼓励学生看一些好的杂志,如《电子报》、《电子世界》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新的器件、仪器以及当前电子发展状况等。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为此,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思维转向主动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提高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面向创新和能力培养的分析和探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完善。
参考文献
[1]田子健,刘消寒.电子类课程教学的创新与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徐秀凤.在电工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教育论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