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应当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张扬学生的个性,以生活为源泉,以观察为渠道,强调体验,自由表达,张扬个性,说真话,吐真情。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然 表达
当前,小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十分严重,如无中生有、照搬照抄、空洞无物、套话连篇等,这极大地影响和抑制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作文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口号连篇等现象一直困绕着语文教学。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应该从客观上去分析问题。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文的这种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成因
学生的阅读源主要来自语文教材、报刊、作文选等,而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好文章,模仿其结构或套用其思想内容是很自然的,这些习惯从小学中年级就开始养成。①材料千人一面:写同学、朋友有《小木船》(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为范本:先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因闹矛盾而感情破裂,后来朋友要离开,这才互赠礼物,互相道歉,恢复友谊;写老师都是深夜备课,带病工作,关心学生的;写长辈就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等等,很多所谓的作文选也乐此不疲地登载这类文章。②结构千篇一律。如写记叙文就模仿《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格式仿写,教材、作文选、报刊文章等都是很有权威的,如果学生由阅读以致模仿,不加以吸收改进,必然会写出模式化的文章。同时教师评改的导向使学生作文的思想情感虚饰化。 教师在评讲学生习作时,一般都拿一些优秀的习作作为范文在班上读, 并且指出开头怎样好,中间的组材如何巧,议论抒情有深度,结尾又会呼应等。这样做法本意在表彰学生的,但言外好像还有要学生学习这样写的意思。学生在“范文”的影响下,便不管什么虚情假意,照抒不误,反正老师喜欢就行了。教师在给学生评改作文时,往往带着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作文中的材料,对学生的议论抒情认为不够深度和高度,因此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应怎样抒情、怎样议论,甚至给添上几句成人的议论抒情,使本来充满纯真的思想内容受到了成人的虚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照着“贴标签”了,教师的这招真是吃力不讨好。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教师作为主导者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与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帮助、带动学生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走向感情,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差异较大,若以一题命之,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写作兴趣,我们可以用弹性的要求“喜欢什么便写什么”。这样,电影、歌曲、足球、名星、等都可成为触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素材,甚至有个学生喜欢玩电子游戏,我让他写一篇介绍某一电子游戏的规则、玩法及技巧的文章,再让他写一篇对这一游戏进行评论的文章,他写的这两篇文章比以前任何一篇都好。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引导,使其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有一次我在阶梯教室上作文指导公开课,由于椅的坐板和桌的面板都是活动的,学生玩兴很浓,“劈哩叭啦”响了几分钟才停下来。开始上课了,我便说:“刚才大家研究这活动的桌椅很投入,试把你的研究结果写出来,好不好?”课后有的老师还以为是我特意安排这个练笔的。将一些特殊情况因势利导变为学生作文训练的素材来个“即兴训练”,真可谓一箭双雕。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声像媒体,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等形式创设情境。真情无价,只要我们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就会发现里面是多么的瑰丽!
三、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
现在的学生作文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情实感”。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这也是学生平时写的日记、随笔、书信等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
四、阅读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学生作文不动人,主要是认识水平低,对蕴涵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发现不了,而这些恰恰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其次还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写文章时要表达真情实感,用词造句必须准确。懂得文章能否感人,不在于用华丽的词语或说些慷慨激昂的话,恰恰相反,文章之所以能感人,除了内容真实外,还在于表达的准确。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读中学写,读中悟写,确实是实现作文写“真实”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大力提倡。在阅读课中大量地渗透写作,既能为作文课的整体教育打下伏笔,减轻负担,又能促化课文的感悟,实在是多益之举。因此我们必须在指导学生作文真情实感方面下功夫。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文庙街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然 表达
当前,小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十分严重,如无中生有、照搬照抄、空洞无物、套话连篇等,这极大地影响和抑制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作文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口号连篇等现象一直困绕着语文教学。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应该从客观上去分析问题。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文的这种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成因
学生的阅读源主要来自语文教材、报刊、作文选等,而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好文章,模仿其结构或套用其思想内容是很自然的,这些习惯从小学中年级就开始养成。①材料千人一面:写同学、朋友有《小木船》(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为范本:先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因闹矛盾而感情破裂,后来朋友要离开,这才互赠礼物,互相道歉,恢复友谊;写老师都是深夜备课,带病工作,关心学生的;写长辈就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等等,很多所谓的作文选也乐此不疲地登载这类文章。②结构千篇一律。如写记叙文就模仿《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格式仿写,教材、作文选、报刊文章等都是很有权威的,如果学生由阅读以致模仿,不加以吸收改进,必然会写出模式化的文章。同时教师评改的导向使学生作文的思想情感虚饰化。 教师在评讲学生习作时,一般都拿一些优秀的习作作为范文在班上读, 并且指出开头怎样好,中间的组材如何巧,议论抒情有深度,结尾又会呼应等。这样做法本意在表彰学生的,但言外好像还有要学生学习这样写的意思。学生在“范文”的影响下,便不管什么虚情假意,照抒不误,反正老师喜欢就行了。教师在给学生评改作文时,往往带着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作文中的材料,对学生的议论抒情认为不够深度和高度,因此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应怎样抒情、怎样议论,甚至给添上几句成人的议论抒情,使本来充满纯真的思想内容受到了成人的虚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照着“贴标签”了,教师的这招真是吃力不讨好。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教师作为主导者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与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帮助、带动学生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走向感情,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差异较大,若以一题命之,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写作兴趣,我们可以用弹性的要求“喜欢什么便写什么”。这样,电影、歌曲、足球、名星、等都可成为触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素材,甚至有个学生喜欢玩电子游戏,我让他写一篇介绍某一电子游戏的规则、玩法及技巧的文章,再让他写一篇对这一游戏进行评论的文章,他写的这两篇文章比以前任何一篇都好。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引导,使其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有一次我在阶梯教室上作文指导公开课,由于椅的坐板和桌的面板都是活动的,学生玩兴很浓,“劈哩叭啦”响了几分钟才停下来。开始上课了,我便说:“刚才大家研究这活动的桌椅很投入,试把你的研究结果写出来,好不好?”课后有的老师还以为是我特意安排这个练笔的。将一些特殊情况因势利导变为学生作文训练的素材来个“即兴训练”,真可谓一箭双雕。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声像媒体,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等形式创设情境。真情无价,只要我们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就会发现里面是多么的瑰丽!
三、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
现在的学生作文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情实感”。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这也是学生平时写的日记、随笔、书信等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
四、阅读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学生作文不动人,主要是认识水平低,对蕴涵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发现不了,而这些恰恰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其次还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写文章时要表达真情实感,用词造句必须准确。懂得文章能否感人,不在于用华丽的词语或说些慷慨激昂的话,恰恰相反,文章之所以能感人,除了内容真实外,还在于表达的准确。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读中学写,读中悟写,确实是实现作文写“真实”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大力提倡。在阅读课中大量地渗透写作,既能为作文课的整体教育打下伏笔,减轻负担,又能促化课文的感悟,实在是多益之举。因此我们必须在指导学生作文真情实感方面下功夫。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文庙街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