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成功再测“身高”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顶峰。2020年12月8日,成功登顶半年后,中國和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8.86米。比15年前公布的珠峰“长高”了4.43米。
  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在五个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突破: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利用实景三维技术,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测绘队员登顶观测,获取可靠测量数据。
  本次珠峰测高还用到了5G、遥感等先进技术。登顶之前,三大运营商皆已在珠峰建设了5G基站,把5G网络覆盖到珠峰上。中国电信联合央视频开通珠峰直播通道,实现VR看珠峰,并在队员冲顶期间,“云登顶看珠峰”24小时不间断直播守护,带领万千网友实时领略了一番世界之巅的壮美景色。
  而中国移动更是携手华为在珠峰海拔5300米、5800米、6500米处开通了3个5G基站,使信号得以覆盖到珠峰峰顶,确保峰顶能够稳定回传高程测量数据、新闻媒体能够进行流畅的高清直播。
  截至目前,中国已对珠峰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专家表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世界地球科学研究作出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
其他文献
本發明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塔式好氧生物反应器。该反应器包括用于处理污水的罐体和罐体内部所设增溶装置;所述罐体,顶部敞口,罐体顶部设计有污水进水口,底部设有污水排水口;所述增溶装置,为一固定或可拆卸的置于罐体中部的架体,架体上设计有若干层交错布置的、平板式增溶板。针对特定的低浓度生活污水进行生化处理时,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好氧生物反应器进行处理时,不需过多动力设备,而且维护保养简单
期刊
太阳一定是从东方升起。2020年12月4日,核聚变关键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成功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在21世纪,能源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020年的世界人口已经达到了78亿,而地球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资源正在一点点消耗殆尽。一边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另一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消耗,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能源供给方式,核聚变就是不二之选。  可控核聚变是目前人
期刊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  2020年9月26日,首台国产三米级主轴承盾构机“中铁872号”成功下线,这也是我国突破盾构主轴承技术研制瓶颈后的首个任务。在此之后,我国又先后下线了“京华号”、“长城号”,两台直径为16.07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更加有力的巩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盾构机又被称作是“工程机械之王”,其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
期刊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20,又是粮食大丰收的一年。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实验示范基地晚稻测产结果出炉,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之此前在7月份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2020年,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在此之前,袁隆平团队屡破超级稻单产700、800、1000、1149公斤的世界紀录。 
期刊
2020年10月10日,“奋斗者”号从三亚崖州湾南山港码头启航,前往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实施万米深潜试验任务。此后,捷报频传——  2020年10月27日,下潜首次突破万米;2020年11月10日,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2020年11月13日,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潜水器与着陆器在万米海底的联合作业,并进行了视频直播……截至2020年11月19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
期刊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
期刊
2020年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宣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海面之上跳跃的蓝色火焰,正在“唤醒”来自深海的巨大能量。中国南海神狐海域,海底1225米处的气体汩汩而出,第二轮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一举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同时
期刊
2020年1月10日,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旭华和曾庆存,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获奖证书。若要问,他们的人生有何共同点,莫过于“沉潜”二字。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刚刚30出头的黄旭华从此音讯全无,连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三十余载,黄旭华隐姓埋名,潜心技术攻关,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实现
期刊
她是院士,更是战士!是科学家,更是将军!  2020年1月26日,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此后113天一直坚守在武汉,与病毒战斗到底。  面对临床精确诊断难题,陈薇迅速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为临床机构有效救治新冠病
期刊
微纳机器人,是孙立宁一生的关键词。  30年,他醉心微纳机器人前沿研究与技术探索,不断以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微纳机器人賦能,将它与微纳制造、生命科学、生活服务,以及更多的行业紧密相连,在微纳领域实践出一条从理论到应用再到产业化的生态发展之路。  他是推动者,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与系列化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进步保驾护航。他们研制出了8种微操作机器人并推广应用,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