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变化 改进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05041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比同一教材中同一内容的修订情况,可以让教师进一步明确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实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给教学带来很多有益、重要的启示。为此,教师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深入地进行对比分析,深思:变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变?它给教学带来哪些启示?从而深入地理解变化,领悟变化,更好地用好教材,改进教学。
  【关键词】操作说明;研究线段;习题增删
  对比同一教材中同一内容的修订情况,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很有趣的事,它能让教师进一步明确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实质,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发展,给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重要的启示。为此,我们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深入地进行对比分析,要深思:变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变?它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哪些启示?从而深入地理解变化,领悟变化,更好地用好教材,改进教学。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线段的初步认识”经历了两次修订,从2001年的原版(如下图1),到2003年的修订版(如下图2),再到2013年的新版(如下图3)。
  三版教材均把这一内容放在二年级上册,原版放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修改版和新版均放在“厘米和米”这一单元。其实,线段是“图形与几何”中最基本的内容,认识线段主要是为量长度和认识图形服务的。对线段的认识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容易,其实,线段是很抽象的一个数学概念,小学生认识它是很困难的。因为数学上的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只有位置,线没有粗细,面没有厚薄。点、线、面均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最基本的要素,都是数学抽象的结果。这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真的很难,但又必须学好,因为这是基础。现在,笔者简要介绍一下教材中这一内容是如何逐步修订的,以及从中透露出的对我们教学的一些要求。
  变化一:增加了操作说明
  修订版与新版教材在开头引入部分都增加了对操作过程的具体说明。修订版说:“这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而新版则改为“桌上的线是弯曲的”。这两版教材均要求学生把线拉紧,从而变曲为直。“这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与“桌上的线是弯曲的”有何不同?笔者认为,前者没有说明是怎么放在桌上的,假如拉直了放在桌上,就是线段。修订版中的说法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新版教材结合现实场景图说,这时“放在桌上的線是弯曲的”,这是对的,不易产生歧义。这两版教材都图文并茂,对比强烈,形象地说明“曲”与“直”之分,并要变曲为直,从而突出线段的本质特征之一,首先就是要“直”。
  然后,两版教材都这样引出线段:“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作线段。”而原版教材在引入部分,只有图示,没有具体说明,且在引出线段时,这样说:“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哪种说法较为准确呢?显然是修订版和新版准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数学上所说的线段,数学上所说的线段是人为抽象出来的产物,“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知识。”正如马云鹏教授所指出的:“图形作为几何对象,其教育价值在抽象。”生活中的线与数学上的线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数学上的线是抽象的产物,是点的运动的结果,即点动成线,这很难让学生理解。为了兼顾数学上的准确性和儿童的可接受性,现行教材一般采用描述性的定义。所以说,“看作线段”比“就是线段”准确。其实,原版教材在后面又说: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用的是“看成线段”。这启示我们,观察要仔细,操作要具体,说明要清楚,揭示概念要准确。
  变化二:增加了找线段
  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后,修订版和新版教材都增加了在现实生活中找线段。修订版说: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而新版教材删去了“黑板”二字,因为黑板的边不如课本的边更易让学生触摸到、感受到,并与“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重复。此外,两版教材还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即要求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例子。而原版教材则把找线段放在练习中。哪样编排好些?笔者认为,修订版和新版好些。教材是遵循数学建模的步骤建构线段模型的,即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再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运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因为数学上的线段太抽象了,理解它需要有丰富的、鲜明的表象来作支撑,需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直接对接。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它,才便于其逐步清楚地表述新知,并内化线段的直观特征,体会线段是没有粗细的,知道“凡是直的,且有两个端点的,均可看成一条线段”,以不断建立线段的直观模型,逐步形成线段的空间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变化三:增加了折线段
  修改版和新版教材都增加了折线段,不同的是修改版是对折长方形纸,而新版是对折正方形纸,都说“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并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并都以具体图示说明是如何对折的,其他折出的线段要与哪条折痕比长短。其实,在原版教材中也有这一内容,只不过是把它放在练习中的,且对折的是长方形纸。对折正方形纸与对折长方形纸,哪个好些呢?如教材上所示对折正方形,每条折痕都一样长,而对折长方形,会得到两条不同的折痕,且不一样长,这就不便于学生具体观察、比较和说明与哪条折痕比。看来,教材是明确要求对折正方形纸,同时启示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具体操作,让其在“做”中感悟,在“做”中发现,从而具体地、形象地感知线段的特征,体会到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折圆形纸片,因为对折后的那条折痕最长,正好是直径,比其他折痕长。
  变化四:增加了用直尺画线段
  修改版和新版教材都增加了用直尺画线段,都说“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因为直尺的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而原版教材中只有“利用一些工具可以画线段”,并示范如何用文具盒的边、三角尺的边和直条的边画等,还要求学生“你还能用其他工具画线段吗”,当中没有提及用直尺的边画,也没有提醒学生该如何规范地画、准确地画。修改版教材在突出用直尺画线段后,还要求学生“你还能用其他工具画线段吗”。但新版教材只介绍了用直尺画线段,删去了用其他工具画。为什么要从画法多样化逐步变成画法唯一化呢?因为原版教材的多种画法仍然停留在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线段的“直”上,并且由于那些工具不够标准,用其画出的图形自然就不够准确。修订版虽突出了用直尺画,但用多样的工具画,因为工具的边比较毛糙,不够标准,所以容易画得不准。而新版教材只介绍了用直尺画,既便于学生清晰地认识线段的特征,又便于其发现线段是有长短的,初步感知线段是可以度量的,还便于学生注意到端点,因为刻度线可以近似地看成端点,所画线段的一头一尾各一条刻度线,即各一个端点,比用其他工具画更能让学生明显地发现线段的特征。   此外,修订版和新版教材在练习中,都直接要求学生“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这明确要求我们,在这里不要让学生用多种工具画线段,而要强化用直尺画,要规范地画、准确地画,使其充分感知线段是直的,且有两端点,有长短,可度量,为后续学习线段的度量作铺垫。教师在示范画线段时,也要注意把端点画得小一些,把线画得细一些,并要求学生也这样做,以免因为把点和线画得粗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错觉。当然,在此基础上,如果学生会用其他工具画,只要画得准,笔者认为,也是可以的。
  变化五:习题有增删
  在判断题“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中,修订版删去了“折线形”,保留了“圆形”,而新版教材则直接删去了“圆形”和“折线形”。因为“折线形”中有部分是线段,为了防止产生歧义,所以删去了。“圆形”是一个二维平面图形,把它与一维图形放在一起,显然不妥,所以删去了。新版教材中增加了一个“S”形,旨在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进一步领悟线段必须是“直的”的本质。
  修订版和新版教材都增加了一道习题:“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并追问:“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不同的是修订版所画的线段是水平放置,是标准样式,而新版所画的线段是斜放置,是线段的变式。这提示我们,要运用变式原理,适当变化线段的放置样式,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线段的本质属性,不被非本质的属性干扰。其实,两点之间有且只有一條线段是一条公理,是最基本的知识,在三点之间、四点之间画线段都是在其基础上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没有这一规律垫底,其他均是无稽之谈。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规律?方法一:规范画图,教师在示范时要注意把端点画得小一些,把线画得细一些,让学生直观地感到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方法二:原型启发,如把一根拔河绳子拉紧、把一根细线拉紧,两手之间的部分只能看成几条线段?(一条)问学生,假如从自己家到学校修一条直达路,只能修几条?(一条)墙上有一根挂着的细木条,可以任意晃动,如何让它不再晃动?(只要钉一个钉子)等等。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来进行理解,如把拉紧了的拔河绳子想象得越来越细,而两手之间始终只能有一条绳子连着。这样,以生活原型启发学生进行抽象,说明数学上的点是无大小、无形状的,线是无粗细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加深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使其逐步体会到数学的思想方法,并为认识多边形奠基。
  从两次修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材编排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增加具体的操作和说明,让其在“做”中学,在“做”中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表达等感知线段的特征,逐步内化知识本质;要立足知识本质,注意概念的规范表达和准确建构;要遵循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逻辑顺序,精心编排内容,逐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为此,我们要紧扣知识本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其“做”数学,在“做”中理解,在“做”中领悟,在“做”中发现,把动手、动眼、动口和动脑等有机结合起来,多种感官全面地、综合地和协同地参与感知,从而建立有关图形的几何模型,形成关于线段准确的表象,并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此外,我们还要把“线段的初步认识”与四年级上册的“线段的再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地看待联系和变化,综合地加以运用,为我所用,为学服务。
  当然,我们也不要过分迷信新版教材,新版教材仍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如笔者认为,应该把练习中的数围成多边形线段的条数这一题置后,因为学生首先要明确两点之间有且只有一条线段,才能通过观察、比较、综合和推理多边形,得知:n边形是由n条线段围成的,感受线段的作用。没有此做底,无法进行推理,也就无法得到规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材修订永远在路上。
  由此想到,如果我们站在现实起点上,回首过去,面向未来,把多种版本教材中的同一内容加以比较和分析,既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又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那么,我们一定会从中得到更多的、更大的启示。这样就能让教材更好地便教利学,以教育学,从而更好地为师生的成长服务。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东校区 225600)
其他文献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其主要学习任务是“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执教这一课时不可避免要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验,笔者感觉教材中只是进行石块体积的测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因此,为了使实验更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测量方法,同时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课堂上笔者采用了让学生分小组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教学
由“一课研究”团队和《教学月刊·小学版》编辑部合作举办的每月一次(每月7日19:00-21:00)期刊导读活动,每次都吸引着大批的读者参与其中。作为《教学月刊·小学版》的忠实粉丝,对这份期刊我是每期必读,每月的交流活动,也都会准时参加。2017年12月8日,作为年轻读者代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期导读活动,就金海波老师的《例谈空间观念培养的策略》一文与广大在线交流的读者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参加这样的
【摘 要】“核心素养”处于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其体系结构中“问题意识”越来越被教师所关注。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营造自主学习场,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能问;巧抓教学时机,搭建思考脚手架,让学生善问;立足数学本质点,关注教学及生活实践,引领学生辨问。化心动为行动,努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问题意识;能问;善问;辨问  关于“问”,中外教学传统都有记载。问由疑生,有了疑,解
【摘要】本研究对河南省274所民办幼儿园的运行保障机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在政府保障机制方面,制度体系的不够完善导致政策执行的不协同。(2)在经费保障机制方面,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资源分配结构的失衡。(3)在教师质量保障机制方面,存在教师准入机制的“无为管理”“无能为力”以及教师权益保障的“有为不足”问题。(4)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方面,存在治理结构不平衡问题。研究者据此建议,要加强有关民办幼
小时候,每当妈妈带她出去,遇到熟人,人们总是说这孩子长得真美。  那个时候,她知道美也是漂亮,遇到这样的夸赞,当然她心里很美。  但妈妈说:“我希望的不仅仅是这些。”  她问:“还有什么?”  妈妈说:“我对你的希望是——美好!”  “美好?”  “对!”  “美,不好吗?”  “好!”  “那美好是?”她忽闪着漂亮的大眼睛,不解地问。  “美好就是比美要好!”妈妈说。  由于她的漂亮的长相,时常
【摘要】本研究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十四个分维度设计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J省208名应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入职准备现状,并据此对高校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入职准备;学前教育;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
春天到了  天气暖和了  快点出来吧  小花儿,小春笋,小绿叶  快点出来吧  太阳会给你  亲切的问候  春风会送你  美丽的绿衣  春雨会给你  甜甜的露滴  可爱的孩子  快快长吧  这是  太阳春风春雨  给你的祝福  这首诗歌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行文流畅简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极具新意。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作者观察细致,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使文章生动活泼,引
但凡进行“三角形的认识”公开课教学时,有一个话题总会引发教师的争论——三角形的稳定性。争论背后反映的是教师认识的差异,或者说是对此问题认识的不确定性。下面,笔者试着通过此文还原 “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及教学改进历程,供大家批判。  一、缘起: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一次公开课,一位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做好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用手拉一拉。  师:有什么发现?  生:三角形拉拉不会动,平行四边
平行和平移,都是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学名词。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即先有平行,才有平移。小学数学尽管需要深入浅出,却不宜违背这一逻辑顺序。  让我们看某现行教材中关于平行直线的定义。  这一段教材,通过移动的门窗、上升的国旗,以及铅笔的水平移动的观察,就说“像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显然,这是从物体的平移,给直线的平行作定义式的陈述。这样处理,会出现不少问题。  首先,门窗、国旗都是立体或平
世上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英雄,来源是他的《第三交響曲》(英雄)。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贝多芬这个音乐英雄,征服维也纳,靠的不是交响曲,而是奏鸣曲。  那么,什么是奏鸣曲?  奏鸣曲“Sonate”来自拉丁文“Sonare”(发响),源于13世纪,为钢琴或提琴独奏。事实上16世纪之前欧洲所有的器乐都称奏鸣曲,与教堂声乐相对。17世纪出现巴洛克奏鸣曲,主要为三重奏,可分“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