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部控制”已经逐渐成为高校管理类的专业课程和财经类的核心课程,特别对于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型”内部控制教学来说,继续维持本科式的教学模式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内容滞后、方法不能有效实施等问题。所以,如何实现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模式过渡尤为重要,将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衔接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研究型教学;教学衔接
作者简介:尚煜(197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劲(1988-),女,辽宁阜新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建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1205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94-02
一、内部控制及课程介绍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与程序。而内部控制学主要研究的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科学,高校内部控制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更好地运用内控框架体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优化的效果的能力。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美国先后颁布的COSO公告、SOX法案与ERM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此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都进人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06年,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牵头,由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发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形成,这一变化也促使了高校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调整内部控制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扩充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部控制课程是高校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财经类的核心课程,在大学本科阶段,内部控制作为会计学或审计学的一部分章节来介绍,研究生阶段大多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内部控制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使得老师教、学生学都有难度存在。相对于大学本科的初级学习来说,研究生的学习应属于高级学习。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要有不同的侧重。内部控制教学如何更好地实现本科到研究生的过渡,从本科生阶段的通识教育上升到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型专才教育,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内部控制课程体系设计
1.本科阶段教学体系设计
本科阶段通常把内部控制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系统地阐释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和实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以及掌握应用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这四个部分主要指:
(1)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内部控制在不同时期的概念、属性、标准、地位、功能、作用、目标、原理、方法和策略。
(2)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包括内部控制的概念基础、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等。
(3)内部控制公司和业务层面的设计。公司层面包括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业务层面包括采购、销售、筹资与投资、担保、资产合同管理等管理的内部控制。
(4)内部控制设计的评价。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对不同情况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不断修正和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规避企业风险的目的。
2.研究生阶段教学衔接设计
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并传播,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因为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如果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过多,难度上也与本科差距不大,就会使他们感到教学意义不大,并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补充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将内部控制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所以教学体系设计要在本科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提高,要以本科教学内容为中心,建构完整、深刻、灵活的知识体系。
首先,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中,不仅包括内部控制的各阶段发展历程和特点,还要与内部控制体系整体框架联系起来。虽然我国的内控体系借鉴的是美国的COSO和ERM框架,但内部控制架构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COSO报告,还要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自己的内部控制的规范和体系。例如加拿大的COSO报告,英国的Turnbull报告,南非的King报告等。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中,不能仅局限于设计原则和方法,要站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重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定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虽不完全相同,但从概念的覆盖领域上看,存在着很大的重叠区域,可以将公司治理视为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要素的一部分,这样能够体现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所起的制约作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再次,内部控制公司和业务层面的设计中,保留原有项目的控制下,公司层面还应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部控制。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力求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的和谐发展。因此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内部控制设计就应该纳入教学体系中。 最后,对内部控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点播。例如企业应当重视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结合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因素,制订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序组织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优化管理流程,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教学衔接方法探讨
在本科阶段的内控教学中,大多高校主要以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手段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多数学生只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精力主要放在机械记忆上,主要原理不能很好把握,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近年来也有学校开始注重内部控制教学要与实践相联系并取得了初步进展。例如李阳、武生均、张宇(2011)认为,组合式教学方法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内部控制教学中,全面有效地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应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尉玉芬、沈春伟(2012)认为落地式服务教学体系在西南大学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提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与改革空间,能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来说,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兴趣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研究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我才能发挥。如果把研究生教学等同于本科生教学,单纯从内部控制基本知识传授或简单案例分析实践入手,要求掌握书本上所谓的系统知识,将会导致研究生思维能力的束缚,更无法满足他们科研的需要,对研究生的发展和研究复杂实际问题的帮助是甚微的。对于研究生的内部控制教学,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研究、探讨为主要形式,以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有争议的或前沿问题为研究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强调:
1.作好内部控制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包括整个课程学习的记录。课下学生要为每次课程做好充分准备,搜集上市公司年报、商业报道、刊物以及专门设计的内部控制案例和资料;课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学生对内部控制学习的基础设想,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和一些真实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认真思考,运用专业知识去思索、解答这些问题。与学生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不仅可以真正地把课堂内容深入下去,还能完善学科新内容、新体系。
由于目前研究生的内部控制教学课堂时间仍然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科研能力,在同学中形成科研团队,制订科研计划。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重视团队的科研进展,而这些,都要反映在学习报告中,需及时调整和汇报。
2.融入导师研究方向
在学生具备了内部控制专业领域基础性的知识储备后,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的近期研究,吸纳有兴趣的同学融入导师的研究步调中,获取宝贵的稀缺资源,多看多读多想多做。就内部控制理论来说,研究要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主线,全方位了解掌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同时以我国最新的内控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主线,不仅关注内控设计理念、原则和方法,而且着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评价。在学术上,研究生与老师是一种交流探讨的关系,在生活中,是和谐、亲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要指点学生的迷茫和困惑,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结论
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教学作为培养未来内部控制人才的主要形式来说,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教学都有些滞后于内部控制规范、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内部控制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也不多,受多方因素影响,本硕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衔接有待于摸索和改进。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享受钻研知识的过程也非常宝贵,不能把教学等同于研究,让科研取代教学。课程教学是基础,科研探讨是关键,教师应该掌握研究生的教学规律,积极引用创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尉玉芬,沈春伟.《内部控制》课程“落地服务”模式探析[J].商业会计,2012,(9).
[2]付君.内部控制学教学内容定位与教学方法设计[J].财会月刊,2007,(5).
[3]李洋,武生均,张宇.财务管理专业《内部控制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J].财务与金融,2011,(5).
[4]郭德侠.自我反思:导师的责任和义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5]段丹.规范与创新并举,确保新增硕士授权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乔慧茹.关于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科技风,2009,(4).
[7]赵蒙成.基于问题的学习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03,(4).
[8]宋蔚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谢盛纹,廖义刚,曹菁.内部控制[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内部控制;研究型教学;教学衔接
作者简介:尚煜(197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劲(1988-),女,辽宁阜新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建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1205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94-02
一、内部控制及课程介绍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与程序。而内部控制学主要研究的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科学,高校内部控制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更好地运用内控框架体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优化的效果的能力。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美国先后颁布的COSO公告、SOX法案与ERM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此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都进人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06年,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牵头,由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发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形成,这一变化也促使了高校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调整内部控制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扩充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部控制课程是高校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财经类的核心课程,在大学本科阶段,内部控制作为会计学或审计学的一部分章节来介绍,研究生阶段大多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内部控制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使得老师教、学生学都有难度存在。相对于大学本科的初级学习来说,研究生的学习应属于高级学习。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要有不同的侧重。内部控制教学如何更好地实现本科到研究生的过渡,从本科生阶段的通识教育上升到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型专才教育,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内部控制课程体系设计
1.本科阶段教学体系设计
本科阶段通常把内部控制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系统地阐释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和实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以及掌握应用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这四个部分主要指:
(1)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内部控制在不同时期的概念、属性、标准、地位、功能、作用、目标、原理、方法和策略。
(2)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包括内部控制的概念基础、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等。
(3)内部控制公司和业务层面的设计。公司层面包括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业务层面包括采购、销售、筹资与投资、担保、资产合同管理等管理的内部控制。
(4)内部控制设计的评价。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对不同情况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不断修正和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规避企业风险的目的。
2.研究生阶段教学衔接设计
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并传播,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因为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如果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过多,难度上也与本科差距不大,就会使他们感到教学意义不大,并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补充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将内部控制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所以教学体系设计要在本科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提高,要以本科教学内容为中心,建构完整、深刻、灵活的知识体系。
首先,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中,不仅包括内部控制的各阶段发展历程和特点,还要与内部控制体系整体框架联系起来。虽然我国的内控体系借鉴的是美国的COSO和ERM框架,但内部控制架构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COSO报告,还要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自己的内部控制的规范和体系。例如加拿大的COSO报告,英国的Turnbull报告,南非的King报告等。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中,不能仅局限于设计原则和方法,要站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重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定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虽不完全相同,但从概念的覆盖领域上看,存在着很大的重叠区域,可以将公司治理视为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要素的一部分,这样能够体现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所起的制约作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再次,内部控制公司和业务层面的设计中,保留原有项目的控制下,公司层面还应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部控制。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力求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的和谐发展。因此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内部控制设计就应该纳入教学体系中。 最后,对内部控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点播。例如企业应当重视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结合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因素,制订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序组织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优化管理流程,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教学衔接方法探讨
在本科阶段的内控教学中,大多高校主要以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手段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多数学生只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精力主要放在机械记忆上,主要原理不能很好把握,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近年来也有学校开始注重内部控制教学要与实践相联系并取得了初步进展。例如李阳、武生均、张宇(2011)认为,组合式教学方法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内部控制教学中,全面有效地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应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尉玉芬、沈春伟(2012)认为落地式服务教学体系在西南大学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提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与改革空间,能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来说,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兴趣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研究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我才能发挥。如果把研究生教学等同于本科生教学,单纯从内部控制基本知识传授或简单案例分析实践入手,要求掌握书本上所谓的系统知识,将会导致研究生思维能力的束缚,更无法满足他们科研的需要,对研究生的发展和研究复杂实际问题的帮助是甚微的。对于研究生的内部控制教学,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研究、探讨为主要形式,以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有争议的或前沿问题为研究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强调:
1.作好内部控制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包括整个课程学习的记录。课下学生要为每次课程做好充分准备,搜集上市公司年报、商业报道、刊物以及专门设计的内部控制案例和资料;课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学生对内部控制学习的基础设想,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和一些真实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认真思考,运用专业知识去思索、解答这些问题。与学生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不仅可以真正地把课堂内容深入下去,还能完善学科新内容、新体系。
由于目前研究生的内部控制教学课堂时间仍然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科研能力,在同学中形成科研团队,制订科研计划。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重视团队的科研进展,而这些,都要反映在学习报告中,需及时调整和汇报。
2.融入导师研究方向
在学生具备了内部控制专业领域基础性的知识储备后,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的近期研究,吸纳有兴趣的同学融入导师的研究步调中,获取宝贵的稀缺资源,多看多读多想多做。就内部控制理论来说,研究要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主线,全方位了解掌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同时以我国最新的内控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主线,不仅关注内控设计理念、原则和方法,而且着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评价。在学术上,研究生与老师是一种交流探讨的关系,在生活中,是和谐、亲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要指点学生的迷茫和困惑,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结论
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教学作为培养未来内部控制人才的主要形式来说,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教学都有些滞后于内部控制规范、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内部控制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也不多,受多方因素影响,本硕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衔接有待于摸索和改进。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享受钻研知识的过程也非常宝贵,不能把教学等同于研究,让科研取代教学。课程教学是基础,科研探讨是关键,教师应该掌握研究生的教学规律,积极引用创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尉玉芬,沈春伟.《内部控制》课程“落地服务”模式探析[J].商业会计,2012,(9).
[2]付君.内部控制学教学内容定位与教学方法设计[J].财会月刊,2007,(5).
[3]李洋,武生均,张宇.财务管理专业《内部控制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J].财务与金融,2011,(5).
[4]郭德侠.自我反思:导师的责任和义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5]段丹.规范与创新并举,确保新增硕士授权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乔慧茹.关于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科技风,2009,(4).
[7]赵蒙成.基于问题的学习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03,(4).
[8]宋蔚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谢盛纹,廖义刚,曹菁.内部控制[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