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如何实施,教师是关键。在此形势下,如何运用中学历史教学技巧,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摆脱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之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成为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现我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谈谈对高中历史教学技巧的几点体会。
一、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
由于历史学科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许多学生在高一阶段根本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课程又要求按专题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开展活动,鼓励交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而且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一是善于设疑。“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历史教师要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从而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导入设疑(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还领先世界吗?例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还会侵略中国吗?);对历史现象设疑(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三是贴近生活。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我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四、着眼长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并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时刻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一、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
由于历史学科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许多学生在高一阶段根本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课程又要求按专题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开展活动,鼓励交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而且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一是善于设疑。“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历史教师要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从而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导入设疑(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还领先世界吗?例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还会侵略中国吗?);对历史现象设疑(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三是贴近生活。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我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四、着眼长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并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时刻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