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新培训机制,确保培训实效
⑴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全体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管理培训,采取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培训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⑵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六年来,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培训达386人次,投入经费约60万元,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对新课程实验的目的、意义的认识,明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结构和内容,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牢固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⑶构建校本培训制度。加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制度化,通过专家引入、教研沙龙、案例剖析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为老师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五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上海9位课改专家、山东2位课改专家、香港教育专家窦令成、道弘教育集团专家吴刚、赏识教育专家李建军、湖南省教科院李建平主任和聂劲松博士等来校进行教师培训。
⑷坚持全程培训原则。我校始终把教师培训视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把教师培训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研训相结合,全年集中培训不少于30次。
⑸落实分层培训。今年我校又在高一年级全面实施“345”高效课堂改革,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我校的校本培训分为校级领导培训、中层干部培训、班主任培训、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学生培训等多个层次,明确各级培训的任务和目标。
二、推行能本管理,引领教师成长
“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人的能力为本,其总的目标和要求是: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优化配置,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
⑴构建公平公正的长效用人机制。首先我校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严格按照资格审查、竞聘演讲、教职工投票等程序选拔任用;其次推行年终中层干部民主评议制,由全体教职工对中层干部的年度工作表现打分评议,并实行末位警示制,即打分排在最后一名的中层干部由校党委对其警示谈话。形成了能上能下的机制,激发了老师成长的兴趣,调动了骨干教师的积极性。
对于教师的岗位聘用,将评议权交给学生及家长,开展每月满意率调查和书面问卷调查,结合年级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过程评价,以此决定教师的岗位聘用。并且广泛地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评议活动,如“本周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最崇敬的学者型教师”等。
⑵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我们注重更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我校出台了《有效教学指南》《有效教学标准》,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了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同时开展有效教学专题研究,包括有效课堂、有效作业、有效辅导、有效评价、有效评课等,一切教学环节以“有效”为核心。我校的有效教学研究取得实际成效,正在申报省级基础教育成果奖。
⑶同课异构,聚焦课堂。为了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促进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形成,培养教师探索创新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我校每年开展“同课异构,聚焦课堂”活动,而且活动开展形式灵活多变。邀请上海名校教师参与我校同课异构,请上海专家点评;学校内部不同年级教师同课异构,由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点评;本校外语教师与外籍教师同课异构,由教研组长和特级教师点评;今年又邀请衡阳市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参与同课异构,由教科所专家点评。我校“同课异构,聚焦课堂”活动在衡阳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多所学校教师慕名前来观摩。
⑷打造教师学习平台。开辟“有效教学论坛”和“德育论坛”,积极为老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为研究型教师创设展示平台,促进广大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校正、总结。
全校教师每学期实施“三个一工程”,即订阅一本专业杂志,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学术论文。教师的业务学习还采取外出学习和校本培训的两个途径,我校每年参加省、市培训不少于100人次,外出参观交流不少于200人次,开拓了老师的眼界,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对于青年教师开展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的成长,青年教师要“过三关”,即专业知识考试关、课堂教学考核关、师生评议关。
如今我校的名师工程已初见成效,有特级教师10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获国家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有9人次,获省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有22人次。
⑸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鼓励做学者型教师,学校启动了“衡阳市一中教师荣誉系列”评选活动,荣誉系列包括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后备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师、师德标兵、服务标兵、船山奖等,以此激励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让教师每天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美好的期待。
⑹以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以课程开发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正在开发兴趣性课程、选修型课程、提高性课程等,在高一高二年级每天安排两节课时间,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行走班制,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我校语文组、生物组、化学组、心理组等已经开发出部分校本教材。
⑺营造科研氛围。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我校每学期隆重召开一次高考研讨会和新课改研讨会,由教研组长主持,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分组组织,全校教师参与,有中心发言,有总结。
通过举办不同层面的系列活动,让不同层面的老师都参与研讨活动,逐步实现由教学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高三教学视导” “高三复习课模式研讨”“高一高二有效教学模式研讨”“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新课改示范课”等。
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较完整的教科研评价激励机制。首先,我们出台了《教科研工作量化评估细则》,经教代会审议通过,颁布执行,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教科研奖励机制,加大了课题研究和发表、获奖论文的奖励力度,促使教师不断加强教育科研的研究,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的教科研气氛因而非常浓厚,学校荣获“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国家级课题“全校学习方案”研究成果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省级课题“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研究与对策”被评为省总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基于有效学习模式下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激励制度的构建》获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中学生行为文化的构建》获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语文组、数学组、物理组荣获省优秀教研组称号,每年我校教师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奖论文一百余篇。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
⑴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全体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管理培训,采取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培训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⑵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六年来,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培训达386人次,投入经费约60万元,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对新课程实验的目的、意义的认识,明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结构和内容,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牢固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⑶构建校本培训制度。加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制度化,通过专家引入、教研沙龙、案例剖析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为老师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五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上海9位课改专家、山东2位课改专家、香港教育专家窦令成、道弘教育集团专家吴刚、赏识教育专家李建军、湖南省教科院李建平主任和聂劲松博士等来校进行教师培训。
⑷坚持全程培训原则。我校始终把教师培训视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把教师培训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研训相结合,全年集中培训不少于30次。
⑸落实分层培训。今年我校又在高一年级全面实施“345”高效课堂改革,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我校的校本培训分为校级领导培训、中层干部培训、班主任培训、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学生培训等多个层次,明确各级培训的任务和目标。
二、推行能本管理,引领教师成长
“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人的能力为本,其总的目标和要求是: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优化配置,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
⑴构建公平公正的长效用人机制。首先我校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严格按照资格审查、竞聘演讲、教职工投票等程序选拔任用;其次推行年终中层干部民主评议制,由全体教职工对中层干部的年度工作表现打分评议,并实行末位警示制,即打分排在最后一名的中层干部由校党委对其警示谈话。形成了能上能下的机制,激发了老师成长的兴趣,调动了骨干教师的积极性。
对于教师的岗位聘用,将评议权交给学生及家长,开展每月满意率调查和书面问卷调查,结合年级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过程评价,以此决定教师的岗位聘用。并且广泛地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评议活动,如“本周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最崇敬的学者型教师”等。
⑵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我们注重更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我校出台了《有效教学指南》《有效教学标准》,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了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同时开展有效教学专题研究,包括有效课堂、有效作业、有效辅导、有效评价、有效评课等,一切教学环节以“有效”为核心。我校的有效教学研究取得实际成效,正在申报省级基础教育成果奖。
⑶同课异构,聚焦课堂。为了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促进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形成,培养教师探索创新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我校每年开展“同课异构,聚焦课堂”活动,而且活动开展形式灵活多变。邀请上海名校教师参与我校同课异构,请上海专家点评;学校内部不同年级教师同课异构,由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点评;本校外语教师与外籍教师同课异构,由教研组长和特级教师点评;今年又邀请衡阳市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参与同课异构,由教科所专家点评。我校“同课异构,聚焦课堂”活动在衡阳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多所学校教师慕名前来观摩。
⑷打造教师学习平台。开辟“有效教学论坛”和“德育论坛”,积极为老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为研究型教师创设展示平台,促进广大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校正、总结。
全校教师每学期实施“三个一工程”,即订阅一本专业杂志,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学术论文。教师的业务学习还采取外出学习和校本培训的两个途径,我校每年参加省、市培训不少于100人次,外出参观交流不少于200人次,开拓了老师的眼界,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对于青年教师开展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的成长,青年教师要“过三关”,即专业知识考试关、课堂教学考核关、师生评议关。
如今我校的名师工程已初见成效,有特级教师10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获国家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有9人次,获省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有22人次。
⑸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鼓励做学者型教师,学校启动了“衡阳市一中教师荣誉系列”评选活动,荣誉系列包括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后备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师、师德标兵、服务标兵、船山奖等,以此激励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让教师每天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美好的期待。
⑹以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以课程开发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正在开发兴趣性课程、选修型课程、提高性课程等,在高一高二年级每天安排两节课时间,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行走班制,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我校语文组、生物组、化学组、心理组等已经开发出部分校本教材。
⑺营造科研氛围。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我校每学期隆重召开一次高考研讨会和新课改研讨会,由教研组长主持,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分组组织,全校教师参与,有中心发言,有总结。
通过举办不同层面的系列活动,让不同层面的老师都参与研讨活动,逐步实现由教学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高三教学视导” “高三复习课模式研讨”“高一高二有效教学模式研讨”“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新课改示范课”等。
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较完整的教科研评价激励机制。首先,我们出台了《教科研工作量化评估细则》,经教代会审议通过,颁布执行,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教科研奖励机制,加大了课题研究和发表、获奖论文的奖励力度,促使教师不断加强教育科研的研究,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的教科研气氛因而非常浓厚,学校荣获“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国家级课题“全校学习方案”研究成果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省级课题“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研究与对策”被评为省总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基于有效学习模式下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激励制度的构建》获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中学生行为文化的构建》获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语文组、数学组、物理组荣获省优秀教研组称号,每年我校教师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奖论文一百余篇。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