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晚会《千年之约》的灯光、投影、视频等设计的构思和方案实施。
【关键词】千年之约;一带一路;灯光设计;投影;视频设计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7.07.002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concept and plan implementation of Belt and Road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variety show Millennial Road lighting and multimedia creation
【Key Words】Millennial Road; Belt and Road; lighting design; projection; video Design
5月14日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晚会《千年之约》(以下简称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晚会通过八个节目,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门类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利用声、光、虚拟影像、视频等现代舞台技术与舞美手段,为与会的各国友人送上一场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盛宴。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本晚会灯光、投影、视频、虚拟影像技术及视频内容的设计制作。
原视觉艺术整体设计方案由国家大剧院壳体投影、迎宾区环境布置和歌剧院舞台表演三部分组成。本文简要介绍上述设计构思和方案实施。
1 国家大剧院壳体投影和迎宾区方案设计与实施
1.1 国家大剧院壳体
为迎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一带一路”论坛),在早期的迎宾环境布置设计方案中,大胆设想在国家大剧院壳体投放多媒体影像。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半椭球形,东西方向长度为212.20 m,南北方向长度为143.64 m,高度为46.285 m,整个壳体由18 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 000 m2,18 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见图1)。巨大的建筑面積,表面材质极不易着色,极特殊的地理位置,都为方案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带来巨大挑战。
在此之前,许多团队都尝试在国家大剧院壳体进行投影测试,但都没有呈现很好的视觉画面效果。为了完美实现设计方案,设计团队经过多次现场试验,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
方案设计期间,“一带一路”论坛当天各国领导人进入国家大剧院的具体路线还不确定,设计团队考虑到每一种可能存在的情况,设计了三种投影方案(见图2):
A:以正北为主视觉180°投影;
B:以正北为主视觉加上东南方向的270°投影;
C:整个椭球形360°投影。
其中,180°投影方案经济实惠,各国元首嘉宾从长安街下车进入大剧院,第一视觉即看到正北的投影,此方案需要64台氙灯投影机4层画面叠加;
270°投影方案,综合考虑到各国元首嘉宾有可能从人民大会堂西侧步行到国家大剧院北门进入大剧院,在180°方案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东南90°的投影面积,此方案需要104台氙灯投影机4层画面叠加;
由于“一带一路”论坛是由中国倡议并主办的国际高规格论坛活动,势必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考虑到全球电视画面转播的最佳航拍视觉效果,在前两套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360°投影方案,此方案需要124台氙灯投影机4层画面叠加。
为了确定投影设备安置的机位、投影机数量、解决材质亮点反射和投放素材的具体色彩搭配及亮度,设计团队决定进行实地测试。首次测试于2017年2月6日进行,采用12台不同规格的高清投影机。上午,工作人员在国家大剧院东南角架设10 m高台,此高度是经过精密计算得出,利用高光点反射选择最佳投射角度,从而使画面在钛合金材质上达到最佳亮度和均匀度(见图3)。
2月的北京春寒料峭,设计团队首先考虑到投影设备的工作温度,趁着太阳落山之前让设备开始预热运行,使高功率氙灯不受低气温因素影响。晚上8点,测试工作正式开始,选择了近20条各种画面风格的视频素材进行投放,经过最终对比,最终确定以G20扇子的高度色反差的素材色彩搭配为制作素材的标准(见图4)。
由于国家大剧院临近长安街及人民大会堂,周围外景环境光亮度高,光密度大,当晚,又在大剧院东北侧安置2台激光投影机进行壳体投影画面亮度测试。最终经过对比,尽管激光投影机2台叠加的亮度比3台氙灯投影机叠加的亮度高,但在画面的细腻程度与视觉色彩还原度上,氙灯投影优于激光投影。
随后半个月内,为了解决球面反射亮点的问题,设计团队又在大剧院的西北角和东北角做了两次测试,最后综合考虑到活动当天周围市政灯光的影响,确定了4台氙灯投影机画面叠加确保方案的完美实现。
最后由于节俭办晚会的原因,国家大剧院壳体投影的迎宾方案被取消,但是通过前期的数次试验,设计团队探索和积累了在高反光的钛金属表面可以投射出完美的影像画面的宝贵经验(效果见图5)。
1.2 迎宾区环境布置视觉方案
迎宾区包括大剧院北门外广场及水下廊道,是各国友人进入国家大剧院的必经之路。整体环境布置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国家大剧院原有的艺术氛围和建筑风格,只是改善环境布置单一和空间亮度不足的问题。确定了环境布置以高雅、和谐为目标;灯光布局要 “见光不见灯”。保持迎宾区环境大气、简洁、有沉浸感和整体感。
为了实现视觉艺术效果,灯光位置的区块由北水下廊道两侧洗墙、红毯区域面光、儿童合唱团区域面光、雕塑和花束轮廓光及水面效果光等部分组成(见图6)。 同时,结合北大厅两侧“高山流水”多媒体投影屏风。
在基本思路基础上,设计团队同国家大剧院反复研究迎宾区现有的空间条件:国家大剧院北水下廊道玻璃顶柱点承重有限,实际载重僅有5 kg左右,廊道高度不到8 m。基于场地条件,为了营造高雅和谐的视觉效果,选择小巧轻便的灯具配合多媒体影像完成了迎宾区的视觉艺术创作。
2 歌剧院舞台表演视觉方案设计与实施
歌剧院舞台表演视觉方案包含了舞台灯光多媒体设计和多媒体视频创意设计。
2.1 舞台灯光、多媒体设计
晚会设计的基本思路为展现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彰显文化自信,聚盛世中国之璀璨,舞台视觉效果要气势恢宏。由于舞台空间大、表演层次多,灯光和多媒体设计要确保舞台区域的各个层面和方位均有良好的舞台艺术氛围和视觉效果,既要保证现场贵宾的观看效果,又要兼顾电视转播的技术需求。
舞台灯光构成的基本板块有:舞台的顶光、侧光、柱光、后副台光、耳光、面光和追光灯等部分(见图7)。
舞台多媒体设备构成的基本板块有:可移动全息车台、可升降的LED高清屏幕、以“T”字升降开合的LED高清屏幕以及分布在观众席的10台高清投影机(见图8)。
在确定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反复研究舞美方案和节目内容。由于歌剧院舞台空间前后跨度大,为表现表演空间的最大景深,利用灯光多媒体创作舞台深远的透视效果,在后副台增设了光束效果以及升降屏,增强空间感;根据节目表演需求,增设三层观众席面光,以调整面光投射角度和弥补面光投射深度不足。用灯光进行舞台空间染色,对布景结构有选择的刻画和勾勒以及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在统一的色调里增加更多微妙的色彩变化,让这场代表“当代中国最高艺术水准”的晚会更具视觉震撼力。
晚会由八大节目组成。
2.1.1 节目一:《千年之约》
晚会以《千年之约》歌舞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敦煌壁画、惊艳曼妙的仙女、大唐盛世的百乐齐鸣,展现出喜迎各方宾客的盛景,一幅别样的丝路风情画(见图9)。
节目涉及灯光、虚拟影像、LED屏幕影像以及精美绝伦的舞美浮雕布景,众多视觉元素在同一个场景中,就需要使各自的色彩、亮度、视觉画面、景物关系和人物照度达到协调,各种技术和手段的使用顺序,要有层次,随节目安排进行变化,这样才有最佳的艺术视觉效果。
佩珀尔幻象技术是整个节目的亮点与重点,如何对全息影像膜后面的人物进行合理的布光是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全息车台的尺寸问题,人物和全息膜的距离极近,为实现真实人物与影像人物之间切换的真假难辨,必须做到人物的面光、侧光和逆光都齐全,以求人物着光立体;同时,要严格控制光斑面积。
人物的逆光和侧光问题相对来说好解决,难题主要在人物的面光上。综合考虑人物在全息膜后的表演区域以及全息车台和主屏幕之间的距离,首先尝试在安装全息膜的桁架正上方45°安装LED条灯,解决了人物面光问题。同时,对光时避免LED条灯的光斑落在全息架后方的主屏幕上。又在剧院栅顶和侧光吊笼位置安装了切割型电脑灯,准确控制灯光投射方向和光斑形态。经过调试,很好地解决了全息膜后人物的特殊光效。
节目一的舞美布景是整场晚会数量最多和最复杂的。舞台主表演区域上方吊装的穹顶景片将逆光几乎全部遮挡,同时侧光位的灯光也无法投进来,导致整个舞台后区人物和景片严重缺少逆光和侧光。设计团队考虑从敦煌莫高窟景片与全息车台的缝隙里安装小型灯具当侧光,测试后出于安全问题无法实现,最后选择在没有被挡住的灯杆两侧安装后区高顶侧光,实现了人物的立体效果。
两侧敦煌莫高窟景片是精美的浮雕壁画,还各有4个佛像洞窟,洞内的佛像由舞蹈演员扮演。运用灯光从不同角度反复勾、描细画:假台口的灯具刻画千佛洞的真实人物的正面光,和敦煌莫高窟景片的立面色彩和质感;一、二道灯杆两端的摇头LED灯雕琢景片上的立体浮雕;从柱光的低角度灯位给穹顶景片进行染色照亮,从而使人物和景片的立体感、层次划分和色彩感有明显区分。
灯光的色彩亮度随着敦煌壁画到大唐盛世百乐齐鸣进行了区分,不仅契合整个节目的音乐变化,更突出了每段表演人物服装的色彩与质感,强化了人物的主次。亦真亦幻的色彩让观众仿佛穿越到当年的莫高窟与大唐盛世。
2.1.2 节目二:《大美和声》
中外观众广为传唱的歌曲《我爱你,中国》、《我的太阳》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唱响《大美和声》 (见图10)。
节目的主要舞美布景大帷幔幕由轻便的材质制作而成,为了使帷幔的质感在视觉效果上达到真实布幔的效果,设计团队利用灯光通过色彩、亮度的层次变化将布景的肌理与质感刻画出来,同时随着歌声高低起伏灯光也做亮暗和色彩的变化,显现出表演环境的典雅华贵。
2.1.3 节目三:《碧海雅韵》
《碧海雅韵》为中国民族乐器组合演奏,集萃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民间音乐,节目通过光影色块、亮暗区分,突显丝路的时光漫漫长路。
整个节目,一艘横跨舞台的船为主要的舞美布景,音乐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越高亢,主屏幕画面时而静谧、时而汹涌、时而收帆靠泊、时而千帆竞发,为了配合音乐和画面,除了将船的侧面进行了色彩和亮暗的勾勒,让船更有立体感和真实感,还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变化灯光的色彩亮度映衬着背面的大屏幕,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见图11)。
2.1.4 节目四:《雀之灵》
彩云之南,碧波月光中,曾经的古丝路——茶马古道,高贵而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表达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节目的舞美环境为静谧繁茂的热带雨林,为了视觉效果统一,用切割图案灯在舞台铺上一层光影图案,演员的舞蹈浓缩在以灯光构成的光影图案中,让环境氛围更幽静、空灵,与整体舞美布景融为一体(见图12)。
为了让舞台更有景深,舞美设计在月亮灯箱和主屏幕之间增加了一道带有树木景片的纱幕,笔者利用侧光、顶光和逆光通过颜色的深浅和亮度对景片进行渲染加强几层布景之间的空间感,使表演空间更加富有静谧浪漫的色彩。 为了不影响节目整体气氛,这个节目没有使用正面光,而是通过侧光和顶光来构造主次人物的分明与互相衬托表演。
为了电视的播出效果,根据镜头画面需求用追光灯特别突出主演,静下来时,立成了一尊高贵的雕像,却又真实地轻颤着……
2.1.5 节目五:《北京四季》
在优美的钢琴曲中,画卷慢慢打开,灯光多层次的变化描绘出古老北京的四季更替,向世界展示北京这个东方古都的风韵。
灯光以红、绿、橙、蓝四个基本色调,结合北京四季的多媒体视频画面背景,随着音乐变化,展示北京的城市四季之美(见图13)。
2.1.6 节目六:《水墨丝语》
《水墨丝语》不管是舞蹈演员的服装设计上还是主屏幕的素材制作上,处处都透着江南风情。在灯光设计上既不能破坏节目的整体环境氛围,又要提升演员表演的整体视觉效果,所以必须有淡雅均匀的面光和逆光(见图14)。结合主屏幕素材的色彩基调,面光在白光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淡粉色适度调整正面光色温,从而使舞蹈演员的肤色更健康、细嫩、光滑。
同时,根据不同角色的表演进行轮廓光和追光的强调,主次分明。
2.1.7 節目七:《群英荟萃》
舞台上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戏曲名家荟萃一堂。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粉墨丹青,悉数精彩登场。依据视频内容的画面灯光把舞美布景的景柱进行逐一雕琢,使之更立体;同时,表演区灯光根据服装颜色进行色彩渲染和亮暗变化,增强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色彩魅力(见图15)。
2.1.8 节目八:《共同家园·和平颂》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几十名儿童与中国的小伙伴们手牵手,一起唱响世界和平的颂歌(见图16)。
节目开始,在不影响投影纱幕上星空地球素材的视觉效果情况下,根据儿童的站位进行位置的光区切割变化。
纱幕升起的同时,以“T”字为开合效果的屏幕打开,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后舞台增加了烟雾效果,在光束灯的照射下,使之与吊装的屏幕视频素材无缝衔接。三合一光束灯和染色LED将后区的日出画幕均匀打亮,同时补足玉带桥上合唱团人物的逆光,使人物更立体。
该节目最大的难度是大场面表演区灯光的组合与控制,随着玉带桥车台往前行进,人物的面光、逆光都要随玉带桥向前移动,时刻保持着人物受光的均匀,做到人动光不动。
2.2 多媒体视频创意设计
晚会的多媒体视频内容,包含了从领导人入场时的台口纱画面以及八个节目的内容画面。从大唐盛世的敦煌飞天到郑和下西洋的千帆竞发,从李斯特的《爱之梦》、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到中国家喻户晓的《我爱你中国》、昆曲《长生殿》、京剧《赤桑镇》等,每个节目的艺术概念不同,舞美布景氛围不同,视频创作的角度与使用的技术也不同。
8个节目近二十段多媒体视频,经历了3个月上百次的创作与调试,尤其是《碧海雅韵》节目视频,为表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与恢弘,为了做出视觉效果逼真且波涛汹涌的海面,三维制作团队经历数个不眠夜,使用Houdini等软件,最终做出了与节目布景的完美交融的多媒体视频(见图17)。
3 灯光、多媒体设备的设计、设置
3.1 灯光设备
3.1.1 迎宾区各个灯位灯具配置情况
迎宾区主要采用了JGE Mini LED聚光灯共计51台,安装在水下廊道的立柱上端,用来提高红毯区域、儿童合唱团的人物照度,同时保障嘉宾进场时的整体视觉效果。
雕塑的上方安装的JGE 迷你LED聚光灯共计14台、花束上方的LED聚光灯共计28台和LED成像灯14台,使雕塑和鲜花的立体感、层次感更加强烈突出。
为了使墙体色彩层次更加丰富、更有质感,廊道内两侧墙体上方安装的VIKY LED 315 RGBW染色条灯共计120台。
根据国家大剧院原有环境条件,在廊道上方水里的玻璃两侧安装了GTD-440II BSW光束灯共计80台,使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在夜晚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意境,置身迎宾区让人有一种漫步在水下的体验(见图18)。
3.1.2 晚会各灯位灯具配置情况
晚会为现场交响乐演奏,灯具的选择一定要低噪声、低散热和节能。晚会选用的灯具均为高光效、低噪声的电脑灯和LED类的灯具。
三层观众席区灯位:面光,主要设立于歌剧院三层观众席,搭设36座临时灯架,每座灯架仿照观众席座位外观进行美化,上面安装国内目前最新款的TERBLY GL-6 LED成像切割电脑灯,共计36台。另外,还在假台口、耳光、柱光、三面位置以及追光室各安装了全新型FINE 1400E Profile成像切割电脑灯,使人物更鲜明,共计59台。
主舞台上方的灯光桥和侧光吊笼选用了全球最新款的CLAYPAKY SCENIUS PROFILE切割电脑灯,共计105台,增加人物立体感、舞台空间层次及演员表演张力。
根据节目需求,在灯光桥上还安装了LED光源系列的灯具有:
SOLVER STAR SS353XCME,共计54台;
LIGHTSKY 1810ZOOM,共计84台;
JOLLY Q5,共计22台;
SILVER STAR ULTI cycSS809XS,共计22台。
渲染舞台色彩氛围,增加舞台表演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后副舞台选用了TERBLY G21 HYBRID型全新三合一光束灯,共计54台,为整体视觉效果方面再增加一种冲击感。配备的还有ACME led600Z摇头灯作为后副台的基础色调,为演员和观众带来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体验,共计38台。
3.2 投影设备
3.2.1 迎宾区投影设备配置情况 迎宾区域采用了4台具有体积小、低噪声、高亮度等特点的松下21K投影机和1台MA onPC Wing控制台,在屏风画幕上的巧妙应用使背投效果发挥到极致,把画幕中的素材生动地诠释给观众。高山流水、万籁俱寂,使静态投影更具有趣味性。背景画幕为古筝演奏家的表演做了烘托和渲染,完美表现了中国风意境的纵深感。
3.2.2 晚会投影设备配置情况
晚会共使用了10台投影机,不同的投影机实现不同的效果。突破了现有的一般化应用,颠覆了以往演出带给观众的视觉体验。因为剧场实际距离的特殊性,把每组画面投影都做到四台投影机叠加,清晰度精确到了每一粒像素點,完全发挥了投影机的最大性能,呈现了高清高亮度高质量的投影效果。
设计团队对画幕和投影设备做到了宏观与细节的掌握。在《共同家园·和平颂》中完美实现了静止的地球画幕与流动银河的万点繁星;在开场歌舞《千年之约》中呈现了源远流长、古往今来、触手可及的现场效果(见图19)。
为了使各个节目都可以完美地呈现给观众,设计团队充分考虑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比如:剧场的空间、距离、机位等等。由于投影机噪音、散热、信号走线等局限性,10台Barco投影机、W26 26 000 lm共计4台,HD20 2 000 lm共计6台,分别分布于灯控室和二层看台,同时设备传输信号线全部在暗槽埋线,连接6台Arkaos服务器来调整画面变形角度,由2台HOG4控台播放。应急系统方面,为全部服务器配置热备份,多层叠加画面,UPS应急供电,确保演出万无一失。
3.3 高清LED屏幕
晚会采用全新的高清 LED屏幕,是目前国际最先进最稳定最清晰的设备。在屏幕的上方吊装了桁架母梁,下方安装了Cyberhoist智能环链数控葫芦,配备了MotionCue 3D专用控制台和C-Power配电系统,便于两块悬挂的屏幕使用,分别于开场的全息屏幕和尾声的主屏幕升降,做到了一整块屏幕既可以上下升降,也可以左右开合,并与全息车台完美结合。现场用了4台迈斯三维Modulo π系列多媒体服务器进行智能联动控制(见图20)。
第一个节目“敦煌乐舞”实现真实演员与虚拟影像的互动结合、形成了全息效果,这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以往的全息效果都是采用投影来实现的,这次有很大不同,采用的是小间距LED高清屏幕和全息膜,大胆进行了改良设计实现出来的效果。现场制作了一个长18 m、高7 m的全铝制全息车台,中间留空长12 m 、高3 m的空间为演员进行表演用,影像与现场舞蹈得到了完美结合,相信这种技术和控制设备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见图21)。
4 结语
技术为艺术提供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到了舞台的表演中。技术手段多样化,不仅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还为艺术的呈现创造了多种可能,但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设计者在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应找到各项技术元素在不同层次上和谐共存的方法,从而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
《千年之约》文艺晚会的灯光与多媒体影像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在设计晚会方案时所追求的目标——“光在影中,影在光中,光影不分”。
(供图:图3、图4:闫艳;图17:张玲玲;图20:王彦龙;其他照片:王小京)
【关键词】千年之约;一带一路;灯光设计;投影;视频设计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7.07.002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concept and plan implementation of Belt and Road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variety show Millennial Road lighting and multimedia creation
【Key Words】Millennial Road; Belt and Road; lighting design; projection; video Design
5月14日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晚会《千年之约》(以下简称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晚会通过八个节目,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门类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利用声、光、虚拟影像、视频等现代舞台技术与舞美手段,为与会的各国友人送上一场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盛宴。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本晚会灯光、投影、视频、虚拟影像技术及视频内容的设计制作。
原视觉艺术整体设计方案由国家大剧院壳体投影、迎宾区环境布置和歌剧院舞台表演三部分组成。本文简要介绍上述设计构思和方案实施。
1 国家大剧院壳体投影和迎宾区方案设计与实施
1.1 国家大剧院壳体
为迎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一带一路”论坛),在早期的迎宾环境布置设计方案中,大胆设想在国家大剧院壳体投放多媒体影像。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半椭球形,东西方向长度为212.20 m,南北方向长度为143.64 m,高度为46.285 m,整个壳体由18 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 000 m2,18 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见图1)。巨大的建筑面積,表面材质极不易着色,极特殊的地理位置,都为方案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带来巨大挑战。
在此之前,许多团队都尝试在国家大剧院壳体进行投影测试,但都没有呈现很好的视觉画面效果。为了完美实现设计方案,设计团队经过多次现场试验,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
方案设计期间,“一带一路”论坛当天各国领导人进入国家大剧院的具体路线还不确定,设计团队考虑到每一种可能存在的情况,设计了三种投影方案(见图2):
A:以正北为主视觉180°投影;
B:以正北为主视觉加上东南方向的270°投影;
C:整个椭球形360°投影。
其中,180°投影方案经济实惠,各国元首嘉宾从长安街下车进入大剧院,第一视觉即看到正北的投影,此方案需要64台氙灯投影机4层画面叠加;
270°投影方案,综合考虑到各国元首嘉宾有可能从人民大会堂西侧步行到国家大剧院北门进入大剧院,在180°方案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东南90°的投影面积,此方案需要104台氙灯投影机4层画面叠加;
由于“一带一路”论坛是由中国倡议并主办的国际高规格论坛活动,势必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考虑到全球电视画面转播的最佳航拍视觉效果,在前两套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360°投影方案,此方案需要124台氙灯投影机4层画面叠加。
为了确定投影设备安置的机位、投影机数量、解决材质亮点反射和投放素材的具体色彩搭配及亮度,设计团队决定进行实地测试。首次测试于2017年2月6日进行,采用12台不同规格的高清投影机。上午,工作人员在国家大剧院东南角架设10 m高台,此高度是经过精密计算得出,利用高光点反射选择最佳投射角度,从而使画面在钛合金材质上达到最佳亮度和均匀度(见图3)。
2月的北京春寒料峭,设计团队首先考虑到投影设备的工作温度,趁着太阳落山之前让设备开始预热运行,使高功率氙灯不受低气温因素影响。晚上8点,测试工作正式开始,选择了近20条各种画面风格的视频素材进行投放,经过最终对比,最终确定以G20扇子的高度色反差的素材色彩搭配为制作素材的标准(见图4)。
由于国家大剧院临近长安街及人民大会堂,周围外景环境光亮度高,光密度大,当晚,又在大剧院东北侧安置2台激光投影机进行壳体投影画面亮度测试。最终经过对比,尽管激光投影机2台叠加的亮度比3台氙灯投影机叠加的亮度高,但在画面的细腻程度与视觉色彩还原度上,氙灯投影优于激光投影。
随后半个月内,为了解决球面反射亮点的问题,设计团队又在大剧院的西北角和东北角做了两次测试,最后综合考虑到活动当天周围市政灯光的影响,确定了4台氙灯投影机画面叠加确保方案的完美实现。
最后由于节俭办晚会的原因,国家大剧院壳体投影的迎宾方案被取消,但是通过前期的数次试验,设计团队探索和积累了在高反光的钛金属表面可以投射出完美的影像画面的宝贵经验(效果见图5)。
1.2 迎宾区环境布置视觉方案
迎宾区包括大剧院北门外广场及水下廊道,是各国友人进入国家大剧院的必经之路。整体环境布置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国家大剧院原有的艺术氛围和建筑风格,只是改善环境布置单一和空间亮度不足的问题。确定了环境布置以高雅、和谐为目标;灯光布局要 “见光不见灯”。保持迎宾区环境大气、简洁、有沉浸感和整体感。
为了实现视觉艺术效果,灯光位置的区块由北水下廊道两侧洗墙、红毯区域面光、儿童合唱团区域面光、雕塑和花束轮廓光及水面效果光等部分组成(见图6)。 同时,结合北大厅两侧“高山流水”多媒体投影屏风。
在基本思路基础上,设计团队同国家大剧院反复研究迎宾区现有的空间条件:国家大剧院北水下廊道玻璃顶柱点承重有限,实际载重僅有5 kg左右,廊道高度不到8 m。基于场地条件,为了营造高雅和谐的视觉效果,选择小巧轻便的灯具配合多媒体影像完成了迎宾区的视觉艺术创作。
2 歌剧院舞台表演视觉方案设计与实施
歌剧院舞台表演视觉方案包含了舞台灯光多媒体设计和多媒体视频创意设计。
2.1 舞台灯光、多媒体设计
晚会设计的基本思路为展现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彰显文化自信,聚盛世中国之璀璨,舞台视觉效果要气势恢宏。由于舞台空间大、表演层次多,灯光和多媒体设计要确保舞台区域的各个层面和方位均有良好的舞台艺术氛围和视觉效果,既要保证现场贵宾的观看效果,又要兼顾电视转播的技术需求。
舞台灯光构成的基本板块有:舞台的顶光、侧光、柱光、后副台光、耳光、面光和追光灯等部分(见图7)。
舞台多媒体设备构成的基本板块有:可移动全息车台、可升降的LED高清屏幕、以“T”字升降开合的LED高清屏幕以及分布在观众席的10台高清投影机(见图8)。
在确定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反复研究舞美方案和节目内容。由于歌剧院舞台空间前后跨度大,为表现表演空间的最大景深,利用灯光多媒体创作舞台深远的透视效果,在后副台增设了光束效果以及升降屏,增强空间感;根据节目表演需求,增设三层观众席面光,以调整面光投射角度和弥补面光投射深度不足。用灯光进行舞台空间染色,对布景结构有选择的刻画和勾勒以及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在统一的色调里增加更多微妙的色彩变化,让这场代表“当代中国最高艺术水准”的晚会更具视觉震撼力。
晚会由八大节目组成。
2.1.1 节目一:《千年之约》
晚会以《千年之约》歌舞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敦煌壁画、惊艳曼妙的仙女、大唐盛世的百乐齐鸣,展现出喜迎各方宾客的盛景,一幅别样的丝路风情画(见图9)。
节目涉及灯光、虚拟影像、LED屏幕影像以及精美绝伦的舞美浮雕布景,众多视觉元素在同一个场景中,就需要使各自的色彩、亮度、视觉画面、景物关系和人物照度达到协调,各种技术和手段的使用顺序,要有层次,随节目安排进行变化,这样才有最佳的艺术视觉效果。
佩珀尔幻象技术是整个节目的亮点与重点,如何对全息影像膜后面的人物进行合理的布光是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全息车台的尺寸问题,人物和全息膜的距离极近,为实现真实人物与影像人物之间切换的真假难辨,必须做到人物的面光、侧光和逆光都齐全,以求人物着光立体;同时,要严格控制光斑面积。
人物的逆光和侧光问题相对来说好解决,难题主要在人物的面光上。综合考虑人物在全息膜后的表演区域以及全息车台和主屏幕之间的距离,首先尝试在安装全息膜的桁架正上方45°安装LED条灯,解决了人物面光问题。同时,对光时避免LED条灯的光斑落在全息架后方的主屏幕上。又在剧院栅顶和侧光吊笼位置安装了切割型电脑灯,准确控制灯光投射方向和光斑形态。经过调试,很好地解决了全息膜后人物的特殊光效。
节目一的舞美布景是整场晚会数量最多和最复杂的。舞台主表演区域上方吊装的穹顶景片将逆光几乎全部遮挡,同时侧光位的灯光也无法投进来,导致整个舞台后区人物和景片严重缺少逆光和侧光。设计团队考虑从敦煌莫高窟景片与全息车台的缝隙里安装小型灯具当侧光,测试后出于安全问题无法实现,最后选择在没有被挡住的灯杆两侧安装后区高顶侧光,实现了人物的立体效果。
两侧敦煌莫高窟景片是精美的浮雕壁画,还各有4个佛像洞窟,洞内的佛像由舞蹈演员扮演。运用灯光从不同角度反复勾、描细画:假台口的灯具刻画千佛洞的真实人物的正面光,和敦煌莫高窟景片的立面色彩和质感;一、二道灯杆两端的摇头LED灯雕琢景片上的立体浮雕;从柱光的低角度灯位给穹顶景片进行染色照亮,从而使人物和景片的立体感、层次划分和色彩感有明显区分。
灯光的色彩亮度随着敦煌壁画到大唐盛世百乐齐鸣进行了区分,不仅契合整个节目的音乐变化,更突出了每段表演人物服装的色彩与质感,强化了人物的主次。亦真亦幻的色彩让观众仿佛穿越到当年的莫高窟与大唐盛世。
2.1.2 节目二:《大美和声》
中外观众广为传唱的歌曲《我爱你,中国》、《我的太阳》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唱响《大美和声》 (见图10)。
节目的主要舞美布景大帷幔幕由轻便的材质制作而成,为了使帷幔的质感在视觉效果上达到真实布幔的效果,设计团队利用灯光通过色彩、亮度的层次变化将布景的肌理与质感刻画出来,同时随着歌声高低起伏灯光也做亮暗和色彩的变化,显现出表演环境的典雅华贵。
2.1.3 节目三:《碧海雅韵》
《碧海雅韵》为中国民族乐器组合演奏,集萃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民间音乐,节目通过光影色块、亮暗区分,突显丝路的时光漫漫长路。
整个节目,一艘横跨舞台的船为主要的舞美布景,音乐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越高亢,主屏幕画面时而静谧、时而汹涌、时而收帆靠泊、时而千帆竞发,为了配合音乐和画面,除了将船的侧面进行了色彩和亮暗的勾勒,让船更有立体感和真实感,还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变化灯光的色彩亮度映衬着背面的大屏幕,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见图11)。
2.1.4 节目四:《雀之灵》
彩云之南,碧波月光中,曾经的古丝路——茶马古道,高贵而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表达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节目的舞美环境为静谧繁茂的热带雨林,为了视觉效果统一,用切割图案灯在舞台铺上一层光影图案,演员的舞蹈浓缩在以灯光构成的光影图案中,让环境氛围更幽静、空灵,与整体舞美布景融为一体(见图12)。
为了让舞台更有景深,舞美设计在月亮灯箱和主屏幕之间增加了一道带有树木景片的纱幕,笔者利用侧光、顶光和逆光通过颜色的深浅和亮度对景片进行渲染加强几层布景之间的空间感,使表演空间更加富有静谧浪漫的色彩。 为了不影响节目整体气氛,这个节目没有使用正面光,而是通过侧光和顶光来构造主次人物的分明与互相衬托表演。
为了电视的播出效果,根据镜头画面需求用追光灯特别突出主演,静下来时,立成了一尊高贵的雕像,却又真实地轻颤着……
2.1.5 节目五:《北京四季》
在优美的钢琴曲中,画卷慢慢打开,灯光多层次的变化描绘出古老北京的四季更替,向世界展示北京这个东方古都的风韵。
灯光以红、绿、橙、蓝四个基本色调,结合北京四季的多媒体视频画面背景,随着音乐变化,展示北京的城市四季之美(见图13)。
2.1.6 节目六:《水墨丝语》
《水墨丝语》不管是舞蹈演员的服装设计上还是主屏幕的素材制作上,处处都透着江南风情。在灯光设计上既不能破坏节目的整体环境氛围,又要提升演员表演的整体视觉效果,所以必须有淡雅均匀的面光和逆光(见图14)。结合主屏幕素材的色彩基调,面光在白光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淡粉色适度调整正面光色温,从而使舞蹈演员的肤色更健康、细嫩、光滑。
同时,根据不同角色的表演进行轮廓光和追光的强调,主次分明。
2.1.7 節目七:《群英荟萃》
舞台上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戏曲名家荟萃一堂。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粉墨丹青,悉数精彩登场。依据视频内容的画面灯光把舞美布景的景柱进行逐一雕琢,使之更立体;同时,表演区灯光根据服装颜色进行色彩渲染和亮暗变化,增强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色彩魅力(见图15)。
2.1.8 节目八:《共同家园·和平颂》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几十名儿童与中国的小伙伴们手牵手,一起唱响世界和平的颂歌(见图16)。
节目开始,在不影响投影纱幕上星空地球素材的视觉效果情况下,根据儿童的站位进行位置的光区切割变化。
纱幕升起的同时,以“T”字为开合效果的屏幕打开,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后舞台增加了烟雾效果,在光束灯的照射下,使之与吊装的屏幕视频素材无缝衔接。三合一光束灯和染色LED将后区的日出画幕均匀打亮,同时补足玉带桥上合唱团人物的逆光,使人物更立体。
该节目最大的难度是大场面表演区灯光的组合与控制,随着玉带桥车台往前行进,人物的面光、逆光都要随玉带桥向前移动,时刻保持着人物受光的均匀,做到人动光不动。
2.2 多媒体视频创意设计
晚会的多媒体视频内容,包含了从领导人入场时的台口纱画面以及八个节目的内容画面。从大唐盛世的敦煌飞天到郑和下西洋的千帆竞发,从李斯特的《爱之梦》、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到中国家喻户晓的《我爱你中国》、昆曲《长生殿》、京剧《赤桑镇》等,每个节目的艺术概念不同,舞美布景氛围不同,视频创作的角度与使用的技术也不同。
8个节目近二十段多媒体视频,经历了3个月上百次的创作与调试,尤其是《碧海雅韵》节目视频,为表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与恢弘,为了做出视觉效果逼真且波涛汹涌的海面,三维制作团队经历数个不眠夜,使用Houdini等软件,最终做出了与节目布景的完美交融的多媒体视频(见图17)。
3 灯光、多媒体设备的设计、设置
3.1 灯光设备
3.1.1 迎宾区各个灯位灯具配置情况
迎宾区主要采用了JGE Mini LED聚光灯共计51台,安装在水下廊道的立柱上端,用来提高红毯区域、儿童合唱团的人物照度,同时保障嘉宾进场时的整体视觉效果。
雕塑的上方安装的JGE 迷你LED聚光灯共计14台、花束上方的LED聚光灯共计28台和LED成像灯14台,使雕塑和鲜花的立体感、层次感更加强烈突出。
为了使墙体色彩层次更加丰富、更有质感,廊道内两侧墙体上方安装的VIKY LED 315 RGBW染色条灯共计120台。
根据国家大剧院原有环境条件,在廊道上方水里的玻璃两侧安装了GTD-440II BSW光束灯共计80台,使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在夜晚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意境,置身迎宾区让人有一种漫步在水下的体验(见图18)。
3.1.2 晚会各灯位灯具配置情况
晚会为现场交响乐演奏,灯具的选择一定要低噪声、低散热和节能。晚会选用的灯具均为高光效、低噪声的电脑灯和LED类的灯具。
三层观众席区灯位:面光,主要设立于歌剧院三层观众席,搭设36座临时灯架,每座灯架仿照观众席座位外观进行美化,上面安装国内目前最新款的TERBLY GL-6 LED成像切割电脑灯,共计36台。另外,还在假台口、耳光、柱光、三面位置以及追光室各安装了全新型FINE 1400E Profile成像切割电脑灯,使人物更鲜明,共计59台。
主舞台上方的灯光桥和侧光吊笼选用了全球最新款的CLAYPAKY SCENIUS PROFILE切割电脑灯,共计105台,增加人物立体感、舞台空间层次及演员表演张力。
根据节目需求,在灯光桥上还安装了LED光源系列的灯具有:
SOLVER STAR SS353XCME,共计54台;
LIGHTSKY 1810ZOOM,共计84台;
JOLLY Q5,共计22台;
SILVER STAR ULTI cycSS809XS,共计22台。
渲染舞台色彩氛围,增加舞台表演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后副舞台选用了TERBLY G21 HYBRID型全新三合一光束灯,共计54台,为整体视觉效果方面再增加一种冲击感。配备的还有ACME led600Z摇头灯作为后副台的基础色调,为演员和观众带来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体验,共计38台。
3.2 投影设备
3.2.1 迎宾区投影设备配置情况 迎宾区域采用了4台具有体积小、低噪声、高亮度等特点的松下21K投影机和1台MA onPC Wing控制台,在屏风画幕上的巧妙应用使背投效果发挥到极致,把画幕中的素材生动地诠释给观众。高山流水、万籁俱寂,使静态投影更具有趣味性。背景画幕为古筝演奏家的表演做了烘托和渲染,完美表现了中国风意境的纵深感。
3.2.2 晚会投影设备配置情况
晚会共使用了10台投影机,不同的投影机实现不同的效果。突破了现有的一般化应用,颠覆了以往演出带给观众的视觉体验。因为剧场实际距离的特殊性,把每组画面投影都做到四台投影机叠加,清晰度精确到了每一粒像素點,完全发挥了投影机的最大性能,呈现了高清高亮度高质量的投影效果。
设计团队对画幕和投影设备做到了宏观与细节的掌握。在《共同家园·和平颂》中完美实现了静止的地球画幕与流动银河的万点繁星;在开场歌舞《千年之约》中呈现了源远流长、古往今来、触手可及的现场效果(见图19)。
为了使各个节目都可以完美地呈现给观众,设计团队充分考虑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比如:剧场的空间、距离、机位等等。由于投影机噪音、散热、信号走线等局限性,10台Barco投影机、W26 26 000 lm共计4台,HD20 2 000 lm共计6台,分别分布于灯控室和二层看台,同时设备传输信号线全部在暗槽埋线,连接6台Arkaos服务器来调整画面变形角度,由2台HOG4控台播放。应急系统方面,为全部服务器配置热备份,多层叠加画面,UPS应急供电,确保演出万无一失。
3.3 高清LED屏幕
晚会采用全新的高清 LED屏幕,是目前国际最先进最稳定最清晰的设备。在屏幕的上方吊装了桁架母梁,下方安装了Cyberhoist智能环链数控葫芦,配备了MotionCue 3D专用控制台和C-Power配电系统,便于两块悬挂的屏幕使用,分别于开场的全息屏幕和尾声的主屏幕升降,做到了一整块屏幕既可以上下升降,也可以左右开合,并与全息车台完美结合。现场用了4台迈斯三维Modulo π系列多媒体服务器进行智能联动控制(见图20)。
第一个节目“敦煌乐舞”实现真实演员与虚拟影像的互动结合、形成了全息效果,这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以往的全息效果都是采用投影来实现的,这次有很大不同,采用的是小间距LED高清屏幕和全息膜,大胆进行了改良设计实现出来的效果。现场制作了一个长18 m、高7 m的全铝制全息车台,中间留空长12 m 、高3 m的空间为演员进行表演用,影像与现场舞蹈得到了完美结合,相信这种技术和控制设备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见图21)。
4 结语
技术为艺术提供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到了舞台的表演中。技术手段多样化,不仅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还为艺术的呈现创造了多种可能,但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设计者在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应找到各项技术元素在不同层次上和谐共存的方法,从而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
《千年之约》文艺晚会的灯光与多媒体影像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在设计晚会方案时所追求的目标——“光在影中,影在光中,光影不分”。
(供图:图3、图4:闫艳;图17:张玲玲;图20:王彦龙;其他照片:王小京)